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分析作者:张中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陈瑞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2005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在西方发起的动因主要是解决经理人代理成本等问题。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实践表明,管理层收购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挖掘企业的资源潜力。中国的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的产权制度,这就决定了中国MBO的动因必然不同于西方。同时由于目前MBO在中西方企业应用的市场条件不同,中国现阶段的MBO与国外的MBO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本文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MBO绩效的理论并实证分析中国MBO事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后分析其原因,以指导中国企业的MBO实践。 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中外MBO的概述;第二章是理论综述。一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管理层收购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理论综述,从理论角度论证了MBO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对国内外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章选取中国1997年至2004年沪、深两市发生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对于短期市场反应,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管理层收购事件在公告日前后的确产生了正的异常收益。对于长期绩效,采用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来衡量。结果表明管理层收购的企业其年度间经营绩效没有显著的改善或下滑;第四章从中国企业MBO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企业经营状况、管理层行为四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企业MBO没有达到绩效提升的原因,并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的MBO提出了建议。2.期刊论文马疆华中外企业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方法综述-商场现代化2008,(1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管理层收购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中外企业的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各种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以便发现隐藏在复杂收购事件后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3.学位论文江斐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变动研究2005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MBO运作业已形成完整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实践操作经验。实践证明,国外的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管理层收购进入中国只有数年历史,实务操作过程中暴露了大量的不规范、不合法事件,广受诟病。管理层收购能否改善企业的绩效,褒贬不一,未有定论。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考察上市公司MBO前后绩效变动的趋势,并对绩效变动的原因加以诠释。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就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并依据政策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二章介绍了绩效评价的定义和三种模式。第三章对国内外关于MBO与绩效之间相关性实证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总结。第四章综述了不同学者解释管理层收购绩效变动的相关理论。第五章则是在规范MBO定义的基础上,对15家样本公司管理层收购前后的绩效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公司管理层收购并未使公司绩效得到预期的改善。第六章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得出上市公司在MBO前后公司绩效按照“()”趋势变动的结论,即在MBO交易前企业绩效大多呈现下降趋势,MBO交易后短期仍维持下跌态势,随后止跌反弹,快速上升势头保持不久之后,企业重新恢复正常轨道运作。“国退民进”是管理层收购在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全流通,,的预期提供了获利空间,法律体系的薄弱和信息不对称使得道德风险突出,短期偿贷压力损害上市公司发展后劲,“一股独大”缺乏监督使得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管理层收购作为收购的一种方式,本身不涉及价值判断,实践中有待进一步规范。4.学位论文陈文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方案研究2004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杠杆收购方式,在确认企业产权归属、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实际上的所有者缺位,因此产权不清的问题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隐患.公司管理层不断地探索企业产权改革之路,从年薪制到模拟股份制,最终以管理层收购的方式实现了所有者的归位,理顺了企业产权关系.该文紧紧围绕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收购这一案例,对其收购过程、收购方案、收购绩效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总结其收购成功的原因,发现目前国内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存在企业外部和内部的问题,为日趋活跃的管理层收购业务提供借鉴和参考.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收购受外部条件所限,在收购主体合法性、收购定价以及收购行为中存在一定缺陷;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必须完善管理层收购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制度,加强监管,以满足管理层收购对外部条件的需要;二、发展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金融创新,提供丰富的融资渠道,如MBO基金、MBO资金信托等,以市场化的方式避免政府干预和内幕交易的现象.在中国,随着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管理层收购将成为私人资本向外扩张的重要手段.5.学位论文鞠迎修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2004面对近几年来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热潮,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收购行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和探讨在目前市场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MBO到底是不是有效?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结论。本文以2002年发生管理层收购的、在中国A股上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盈利质量等四个方面选取了速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八个财务指标,采用财务会计数据对比的分析方法,建立了MBO公司的综合得分模型,来对样本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而言,样本公司在MBO前后都有绩效下降的趋势,MBO并不能让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层控股与否对样本公司绩效的影响不同,管理层控股的公司,绩效下降幅度较大。总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管理层收购并不能解决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也并非一定能够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需要谨慎对待;对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而言,应该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对待管理层收购,仔细衡量管理层的能力与收购条件,不能盲目热情进行行政干预;同时,要加强MBO公司后续经营行为的监管,完善相应的融资渠道,从体制和制度上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6.期刊论文赵益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金融与经济2006,(10)本文以1999年-2003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生管理层收购事件的2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管理层收购事件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管理层收购事件发生期间,这些公司股票存在正向的异常收益率,而且这些异常收益率在2003年进一步提高了.此外,还发现这些异常收益率与收购价/市场价的比率负相关,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呈非线性关系.7.学位论文李雪山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实证研究200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矛盾凸现出来。产权制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国有资本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资本的退出渠道正是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而管理层收购作为股权结构重组方式之一,是通过明晰产权来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因此,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其从西方引进作为国有资本退出的一种途径。在短短几年内,管理层收购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热潮,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蜂拥追逐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认为对管理层收购进行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国外对管理层收购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假设、管理层收购的检验和管理层收购的持久性。本文主要是对管理层收购检验中的绩效检验,在阐述管理层收购理论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业绩是否有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和绩效进行了研究。在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时,主要采取了描述性统计、配对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等数量方法,对选取的32个上市公司样本的六个财务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8.学位论文徐昊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实证研究2007管理层收购(MBO)在我国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它一度被认为是部分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降低代理成本、明晰产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和提高经营绩效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MBO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遭遇到很多困难,本文认为管理层收购的核心问题是能否提高目标公司的经营绩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主要目的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管理层收购是否能使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得到改善。论文首先在对研究所处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和一般特征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同时对绩效评价的概念及其动因进行了介绍。其次,对现有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已有的评价体系为依托,从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选取了一些指标,特别是加入了每股自由现金流指标,以便能够更全面地探讨企业在MBO后的经营绩效是否得到提升。再次,选取了深沪两市41家已经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MBO前一年、当年、后一年及后两年的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MBO以后的绩效均要好于MBO前一年的绩效,MBO后的绩效逐年上升,而在MBO当年的绩效是最好的。整体上是一个先升后降再升的过程,但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不大。这说明我国MBO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未能产生显著的效果。然后,本文对实证结果的成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的相关建议。9.学位论文金珊珊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实证研究2006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产权交易方式在中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特别是它事关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通过管理层收购,借助于股权激励能够有效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激励不足问题,从而使管理层收购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可选方式。但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上市公司却出现了一系列与最初收购目的相违背的现象,暗箱操作、变相侵吞国有资产等严重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人对管理层收购产生了怀疑,政府也收紧了管理层收购的监管。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认识管理层收购,重拾产权改革信心,探寻管理层收购成功之路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国家管理层收购三个理论,这三个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管理层收购后企业绩效明显提高的内在机理:代理成本的节约以及企业家的价值创造,但是归结到一点都跟管理层激励密切相关。同时本文也反思了所有权共享理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应)发挥作用的一个隐含的重要前提:剩余索取权是能激励与约束剩余控制权的充分条件。从理论入手说明管理层收购后,所有权共享并不会必然带来企业业绩的显著提高,而是需要必要的条件使其发挥作用。其次,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环境出发,分析现实中存在的使管理人员偏离剩余索取权收益的两大因素:非竞争性价格以及二元股权结构,详细说明这两者潜在的财富空间抵消股权激励的效果可能性,从而引出本文论点——我国管理层收购后企业业绩可能不会同西方国家那样“惊奇”上升。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收集我国在2000-2002年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收购前后5年的数据,对收购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化趋势加以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单项财务指标还是综合评价指标都没有体现管理层收购后企业业绩显著提高迹象,只是保持行业平均变化水平。由此可见,在不考虑微观因素的前提下,宏观因素抵消了股权激励,使得理论上获得超常收益没有显
本文标题: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