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杨伟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乐业乐学乐教乐心卷首语“添得垂杨色更浓,飞烟卷雾弄轻风。展匀芳草茸茸绿,湿透夭桃薄薄红。”二月的明媚,映得桃红柳绿,喜上眉梢心头。这,是春的声音,是辞旧迎新的热闹,是万物复苏积蓄的力量,也是我们地理学习再上层楼的春之号角。春的解读欧美学者说,当新的一年中第一次太阳光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地球的时候,春天就来了。国人说,当走过了“立春”节气,感受到白昼时间逐渐变长的时候,春天就来了。物候学上说,当花红了、柳绿了、桃李始华的时候,春天就来了……2.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改革目标(六个改变)1.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4.学教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目标(六个改变)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6.课程管理: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改革目标(六个改变)5.课程评价: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区别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1.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新“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区别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新教材的主要特点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1.在结构设计上加大了“活动”的力度。3.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一、新课程新在哪里(一)新课程内容已经不是单一的例如,课程标准在认识区域部分规定,认识国家,提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这里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讲某个国家,必须掌握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等等。而是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新课程标准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一、新课程新在哪里(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说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获得对他们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一些观察、观测、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一、新课程新在哪里(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要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展开教学。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展开教学,我们可以以这里的人以什么人种为主?为什么?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出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新课程新在哪里(三)新课程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一、新课程新在哪里(三)新课程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解:指的是需要学生内化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学生必要的思维活动,比如对一些地理原理的理解。一、新课程新在哪里(三)新课程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体验: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的知识,比如城市交通问题的学习,就需要学生通过调查等实际活动,才能体验到的。一、新课程新在哪里(三)新课程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反思:是通过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的。一、新课程新在哪里(三)新课程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究:是指我们的学习可以通过必要的案例分析与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思维过程,例如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内容。二、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改革(一)对知识的理解。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的科学知识,作为结果的知识和作为过程的知识,西方有学者分别称之为知道结果(knowledge-that)和知道怎样(knowledge-how)。而且进一步认为,不论是对于科学自身的进步还是对于人类知识的学习来说,知道怎样往往比知道结果更为重要。二、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改革(一)对知识的理解。基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二是指学生今后参加现代化生产所必备的知识。教材将仅仅具有记忆的认知价值的事实和结论所占的分量降到最低的限度,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的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知识,这些知识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悟获得,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这种个人知识进入地理课堂,将直接引起我们学习观的转变,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关注学生建立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二、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改革(二)教材内容的来源。坚持文化传统:以文字、符号、表象等反映我国和世界优秀的文明精华,使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知识,建立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网络,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坚持关注生活实践:教材要面向生活、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优劣?二、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改革(三)教材的学生观。教材十分重视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教材能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设置“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为什么内蒙古和北京市联合在内蒙古当地煤矿建立坑口电站?二、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改革(四)教材注重学生的发展。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例如对于大洲来说,过去多是每个大洲都要讲一遍,生怕丢掉那一个洲,而新教材只讲一个亚洲,其他各洲,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二)教学改革是课改的重中之重。新地理课程标准为此专门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六大理念之一,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地理知识的教学方式。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二)教学改革是课改的重中之重。1.探究式课堂教学: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
本文标题:初中新课标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2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