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16届高三文科语文5月3日课堂资料——关怀个体生命-成都七中黄明勇
关怀个体生命,化解教育尴尬——由“见义勇为”退出《中学生守则》说开去成都七中语文组黄明勇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见中国学校教育有承担社会教化责任的传统。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太注重教育的社会教化,而忽视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价值选择中便会遭遇尴尬。要想化解教育尴尬,理应关怀个体生命的成长,回归教育真实。何谓教育尴尬?即社会教化价值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两难选择。见义勇为是社会公德的价值选择,但是见义勇为存在牺牲个体生命的风险。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舍生取义成了君子应然的道德准则。其实,孟子也承认生和义的两难选择。义,乃社会道义责任之选择;生,乃个体生命价值之存在。而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尴尬往往演绎为教育的虚伪,即说一套做一套:一方面默认求生者,另一方面谴责弃义者;一方面苛求他人见义勇为,另一方面却默许自己明哲保身。教育尴尬的本质是什么?即夸大教育的社会责任,忽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古有戎夷和他的弟子晚到城门,城门已闭,正值隆冬时节,在城外过夜定会被冻死。戎夷对弟子说:“我是国士,你是不肖之人,请你把衣服脱给我穿,让我活命。”弟子说:“我是不肖之人,你是国士,你应该把衣服脱给我穿。”戎夷和弟子的对话体现了教育的尴尬,同时也彰显了个体生命在道义面前的平等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某大学生张华跳进粪坑勇救溺水农民,农民得救了而大学生张华死了。此事在全国引发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张华牺牲不值,大学生乃天之骄子,对于国家来说损失巨大;有人说张华勇救溺粪农民精神可嘉,值得全社会学习。事件过去几十年了,回顾那场讨论本身就很无聊。讨论的价值都指向宏大的社会意义,几乎没有人尊重个体生命本身的选择权。为什么会漠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深究其因乃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以契约基础,以个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为核心。包括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是基于一种契约。即便希腊体育竞技也是对以强健个人体格为基础的一种体育精神的弘扬。甚至如特洛伊战争一般壮阔的征伐屠戮也只是充分尊重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英雄的塑造。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个人大于社会。而中国文化以“慎独”为基础,以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为核心。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仁”,怎么获得仁?“克己复礼”为“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儒家强调通过克制个人自身欲望检省个人品行以实现社会伦理有序(即“礼”)的仁政或王道的理想。从此以下的几千年里,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将个人的社会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严重压抑了个体生命的发展。为什么只有关怀个体生命才能化解教育尴尬?黑格尔曾言:“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中国人太注重“品格”,西方人却追求“性格”,崇尚人性的本真,而人之为人的永恒魅力正在于个性的真实。21世纪的中国,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一味固步自封或盲目排外就会被动挨打。况且中国文化本来就有吐故纳新的传统,古有“胡服骑射”和“北魏元宏”,近有“五四运动”,今有“改革开放”。或东学西渐或西学东渐,从而形成开放大气的浩瀚中国文化。21世纪的中国教育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理念,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化解在社会大义和个人生命之间的选择尬尴。从而让教育回归到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真实情景中来。庄子问: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孰乐?前者重社会品行道义,后者重个体生命价值。只有切实关怀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化解教育尴尬,回归教育真实,才能回答庄子之问。
本文标题:16届高三文科语文5月3日课堂资料——关怀个体生命-成都七中黄明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4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