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沪深两市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姓名:李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罗福凯20080601沪深两市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李程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崔璇IPO定价理论与模型研究2006制定合理的新股发行价格(简称IPO定价),随着新股询价制的实施,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最关注的热点。研究IPO定价影响因素,有助于IPO的合理定价,对于保证上市公司按顺利筹集到较为理想的资金数量,指导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理性化,促进资本在一、二级市场的优化配置,推动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IPO定价的基本理论从产生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理论上己经比较完善,实践上国外许多投资银行运用都比较成功。然而IPO定价理论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股票市场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这其中除了有对IPO定价的基本理论认识不足、股市不成熟、询价制实旌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投资者缺乏投资理性等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上市公司IPO定价时使用的方法并不适用。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股市IPO定价影响因素。首先应用定性方法分析利益相关主体对IPO定价的互动影响过程,然后运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法来研究内、外部影响因素,找出IPO定价需重点关注的内、外部因素,继而提出IPO定价模型。该模型对于改善上市公司的IPO定价方式,提高IPO定价效率,平衡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等内容。第二章对IPO定价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分析。第三章从内、外部因素与IPO定价的关系的角度,对IPO定价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从整体上把握IPO定价流程。第四章运用多元因素回归方法,构建IPO定价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第五章总结本文对上述内容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从定价方式、市场和上市公司三个层面提出IPO定价管理规范化的对策建议。2.期刊论文敬志勇.孙培源优序理论的静态成本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6)Myers的优序理论是目前流行的用于解释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之一.各国的融资实践基本上遵循了Myers的优序理论,但也有例外.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就是例证.通过静态成本研究方法成功地解释了公司外源性融资偏好的一个动因,得出新股发行价格和无差异价格的比较是推断公司外源性融资偏好的一个必要条件,并利用沪深股市2000-2001年新股发行数据证实了上述结论.3.学位论文田彦雪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原因分析2007IPO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指股份公司委托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第一次公开在股票市场上向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发售股份,为项目投资募集权益资本。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价格低于其在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投资者能够通过认购新股获得超额报酬率的现象。按照有效市场理论,当市场上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时,市场上众多参与者的套利行为会使套利机会迅速消失,市场重新达到均衡。而IPO抑价现象的广泛存在显然与这一理论是相矛盾的。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IPO抑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对其加以解释。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试图找到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上IPO抑价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由于新股从发行到上市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要找到IPO抑价的主要原因,应该分别在两个阶段进行考察,因此,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计算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平均水平,并与国外证券市场的IPO抑价率进行比较;然后按新股定价方法的不同分阶段考察在一级市场上新股发行价格是否比较合理,也就是是否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上市公司的价值;接着对于发行价格相对合理的股票,寻找影响其在二级市场上上市首日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前言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在文献综述中对于国内外学者进行的IPO抑价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总结,接着说明了本文在研究中所用到的理论工具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第二部分:比较我国与国外证券市场IPO抑价水平。本章节计算了我国A股市场的IPO抑价平均水平,并与国外证券市场进行比较。数据选取为自1991年至2007年3月30日沪深两市发行上市的A股股票,分别计算了未经市场指数调整的抑价率RIPO和经过市场指数调整的抑价率MARIPO,得到1354个样本的RIPO的均值为151.68%,考虑了市场指数的MARIPO的均值为149.87%。按照发行年份统计发现我国A股市场所发行的新股每年的年平均抑价水平虽然略有反复,但总体来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再通过与国外其他资本市场某段时期的IPO抑价水平进行比较,得出我国IPO的抑价率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结论。第三部分:我国发行价格合理性分析。本章节主要考察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新股发行价格的合理性。新股发行价格合理,是指新股的发行价格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公司价值,不会发生太大背离。在一级市场上,新股的发行定价方式是影响发行价格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自建立之初起至今,新股的发行定价方式的演变过程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证券市场建立初期的固定价格阶段;1999年3月《股票发行定价分析报告指引》实施前的相对固定市盈率定价阶段;1999年3月起至2001年10月的市场化市盈率定价阶段;2001年11月至2004年8月的20倍市盈率指导定价阶段;自2005年起至今实施的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阶段。由于证券市场建立初期的股票发行很不规范,很多分析数据也无法取得,所以本文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后四个阶段,采用的是回归分析方法。一般来说,公司价值可以通过能反映公司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投资收益、成长性,以及股权结构六个方面的多个指标来表示,因此,发行价格对这一系列财务指标的整体拟和优度就体现了IPO价格对公司价值的反映程度。本章节通过对四个阶段所发行新股的发行价格的回归分析,发现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发行定价方式的逐步改进,新股的发行价格也越来越趋于合理,其中,在2001年11月之后的20倍市盈率指导定价阶段和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阶段,股票发行价格都较好的反映了上市公司的价值。第四部分:新股上市首日溢价原因分析本章节主要考察在发行价格已经比较合理的前提下,造成我国新股上市首日在二级市场上价格大幅上升,进而导致IPO抑价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章节的分析所针对的是2001年11月以后发行的发行价格相对合理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面的影响,证券市场的规模大小,市场气氛,投机性高低,个股流通盘规模大小,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上市的交易所,发行日与上市日间隔天数,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等几个方面。分析方法仍然采用回归分析,即考察新股IPO抑价率与这部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整体拟合优度。修正后的回归方程显示,对于这部分发行价格相对合理的股票来说,其IPO抑价率与所考察的影响因素之间整体拟合不好,相对而言,代表市场规模的上市公司数,代表市场气氛的上市首日市场指数涨跌幅和A股市场日均成交金额,代表个股规模的新股发行总市值,以及上市的交易所这五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也就是说,造成新股上市首日在二级市场上价格出现巨大涨幅的原因并不是这些传统理论中的影响因素可以解释的。第五部分:本文总结本章节首先对全文的分析进行了的总结,得出本文的结论,然后对于IPO抑价问题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思考。本文认为,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股的发行价格日趋合理,但在发行价格相对合理的基础上,其IPO抑价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却无法从宏观经济、市场规模等众多因素中找到原因,那么,可以认为,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相对于股票市场的运行来说是相对独立的。导致我国证券市场IPO高抑价率的原因可能需要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行为金融学就是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金融行为的研究。在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乐观主义,以及反馈环理论,都有可能成为解释我国证券市场上IPO抑价的主要因素。不过,有关的分析论证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在分析IPO抑价问题时,过去很多学者是将发行和上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本文将二者分开,先考察新股的发行价格是否合理,然后在发行价格合理的基础上再在二级市场上寻找原因。其次,在考察新股发行价格合理性的部分,没有笼统的将我国证券市场从建立至今的所有股票一起分析,而是按照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的不同演变阶段进行划分,分别考察各个阶段新股发行价格的合理性,并得到了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发行定价方式的不断改善,发行价格日趋合理的结论。再次,在分析新股上市首日溢价原因时,将股权分置改革纳入考察因素,引入虚拟变量,将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铺开作为临界点,考察了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制度因素对于IPO抑价的作用。此外,在进行统计分析时,所使用的数据具有时效性,其中,计算IPO抑价水平的数据是截至2007年一季度的数据,考察发行价格合理性以及上市首日溢价原因部分的数据是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数据。同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分析新股发行价格合理性的部分,主要是考察发行价格对于一系列反映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整体拟合优度,因为这是最能体现发行价格合理性的数据。但对于单个指标的贡献度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如果对其进一步深入分析,会使这一部分更加详尽、完整。在分析IPO新股上市首日溢价原因时,对于发行价格相对合理的股票,导致其抑价的原因可以通过对二级市场上的因素回归分析加以考察,但对于发行价格本身就不甚合理的那部分股票,影响其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就很复杂,而通过本文的分析方法是无法得出结论的。在本文的分析基础上,今后对于我国证券市场IPO抑价原因问题的研究会尝试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展开。4.学位论文庄大伟银行类上市公司IPO定价实证分析2008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世界金融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此背景下,面对中国金融业市场化的趋势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形成,中国的银行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银行可以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入目前国内银行占优势的业务领域,给中国的商业银行带来非常大的竞争压力。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外资银行将同台竞技,而对居民的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将使竞争加剧。中资银行在收入结构、创新能力、信息化等方面均与外资银行有相当差距,这里面既有外部环境限制因素,又有自身经营能力的因素。由于历史包袱过重,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质量较差、经营管理水平不足、业务创新能力较低的问题。并且,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困难陡然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随着消费群体的迅速壮大,居民财富的日益集中,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中小企业的强劲崛起,使社会融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个人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企业理财、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超出预料的速度持续成长,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在这种形势下,要长远发展下去就必须通过由内至外的改革。而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改制上市。通过上市过程来达到对自身的全面检查和彻底变革,从而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人员思想的转变;通过上市后的资本市场约束、公众约束、股东约束以及媒体约束的结合,促使银行的运作必须更透明、更合理、更符合国际惯例,最终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搏求长远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上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为试点,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同年12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要求将国有银行加快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
本文标题:沪深两市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