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的盈余管理研究__对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盈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管理研究——对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变化的检验姓名:王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张世兴20080531基于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管理研究——对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变化的检验作者:王丽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战颖资产减值政策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2009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盈余管理本身来讲,它是一个把双刃剑,但由于被我国上市公司滥用,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并且成为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盈余管理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利用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原有的资产减值准则进行了重大修订,必然会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产生新的影响。但是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有待进一步在理论上论证及实施后的事实检验。新旧资产减值政策具体有何不同?新准则在资产减值方面作了哪些改进和完善?新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后能否遏制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针对新准则实施两年后,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是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成为本文研究的动因。从国外有关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国外对于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资产减值政策盈余管理的动机,运用哪些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备了。而我国会计界对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关于四项准备计提的研究,二是关于八项准备计提的研究,而且主要是根据国外成熟的实证模型对我国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动机进行研究。这些文献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影响,但研究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在上市公司率先实行的时刻,以实证数据论证新资产减值政策能否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将盈余管理基本理论作为研究的起点,对我国资产减值政策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健全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比了新旧资产减值政策的变化差异。然后,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作实证分析:选取2005年-2007年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率、资产减值净利率进行描述性统计,达到观察新旧资产减值政策变化前后资产减值的计提、转回情况的目的,然后利用两相关样本检验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资产减值政策变化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新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然给上市公司留有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最后,本文从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角度,在政策的进一步改进方面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行为。2.学位论文廖晓丽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实证研究2006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财政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情况的披露,力求真实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是,从近几年上市公司尤其是亏损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资产减值政策却成为他们操纵盈余的工具。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及后续年度执行资产减值政策的过程中有何特点?哪些因素会影响亏损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执行以及执行质量?证券监管机构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制定的特殊处理(ST)政策是否还符合现在的市场情况?针对亏损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纵利润的现象,准则制定机构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改进?本文从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三大假设出发,结合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特殊性,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亏损上市公司选择执行资产减值政策进行实证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准则和监管政策提供经验性的数据。本文分为理论分析、政策分析和实证分析三大部分,层层递进,重点对2001年至2003年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八项准备)的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从决策有用观和谨慎性原则的角度阐述资产减值政策的理论基础,然后从资产定义的角度揭示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质,并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解释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纵盈余的动机。在政策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影响亏损上市公司选择执行资产减值政策的因素然后试图揭示其客观必然性。在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然后选取《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的第一年即2001年度符合样本条件的48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行业相同、规模相近为原则为每一家样本公司选择一家控制公司,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做出解释。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在其出现亏损的第一年以及后续年度中会根据不同的动机来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纵盈余;亏损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是由一些经济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所引发的亏损上市公司的亏损动机以及扭亏动机、公司资产质量、公司经营水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以及行业因素、上市历史等。本文未对三大假设中的分红计划假设进行检验,政治成本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在我国亏损上市公司中不成立。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对我国准则制定机构、证券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监管政策提出一些建议。3.期刊论文廖晓丽.张勤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资产减值》准则的必要性-经济师2008(5)文章研究了亏损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大洗澡(bigbath).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文章研究表明新准则中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做法有助于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空间,使得资产减值更好地反映其经济实质.4.学位论文王霞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2009资产减值政策是把双刃剑,应用得当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反之则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判断。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虚报资产和利润的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十几年时间内,我国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了遏制利润操纵行为,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政策作了较大的调整,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该规定对目前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否能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否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阐述了资产减值相关理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在对比新旧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着重评价了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这一规定。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证实了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上市公司应用的广泛性,但是由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允许其转回并不会引起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对此,笔者区分了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运用特定应计模型分别检测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二者的盈余管理状况,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而通过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不明显;(2)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均不明显。由此说明,新会计准则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5.学位论文时慧会计稳健性:资产减值政策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2003资产减值政策与很多其他的会计政策一样,赋予了企业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权.在中国,关于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动机,有文章研究表明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动机.然而,盈余管理就是机会主义行为吗?会不会是企业在向外部传递真实的信息呢?该文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考察资产减值政策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执行情况.该文研究的窗口跨度1995年~2001年.考察199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至少提取了一项减值准备,而1998年以前的年度没有提取过减值准备的公司.同时要求这些公司1995年~2001年减值准备政策及数据在年报中披露完整.符合上述要求的数据被选作样本数据.6.学位论文陈妮娜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2007历经三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终于破茧而出。这份39项会计准则的新规定,将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推行,随后逐渐推广到所有公司。在这场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新准则在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计量、存货管理办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其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成为了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分别从实证检验及理论分析的角度开展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总结我国自2001年起至今实施的减值政策的效果和上市公司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检测上市公司是否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了盈余管理。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资产减值提取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计提和转回减值对利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上市公司通过提取和转回减值准备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利润总额的;并且公司对流动资产提取的减值比例明显高于长期资产,计提和转回流动资产的跌价准备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也明显的高于长期资产。动机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亏损上市公司有利用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来做大亏损的迹象,扭亏公司为实现扭亏为盈的目的转回了更多的减值准备,而处于配股临界区域的公司计提了较少的减值准备以达到配股目的。此外,考虑到2006年是新旧资产减值准则交替的一年,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可能将会有重大的特征呈现新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我们力求尽可能大的选择上市公司新公布的年报样本,分析新资产减值政策给公司业绩带来的影响,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理论分析部分将对中国的新旧资产减值政策进行比较,并从决策有用的角度来评价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及对提高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作用;同时也将探讨新准则中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是否应该限制资产减值的转回,这一会计政策能否实现其既定目标。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7.期刊论文张小燕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国际商务财会2010(5)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做出了全新规定,力求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企业仍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来人为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本文将以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为出发点进行研究,明确两者的相关概念、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操作的意见和建议.8.学位论文裴素平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20052000年底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由原来的“四项”提升为“八项”,力求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从近几年上市公司年报来看,资产减值政策却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那么,资产减值真的成为盈余管理的“利器”了吗?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中存在哪些人为的经济动因?这便是要探讨的重点内容。研究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重点是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在理论分析部分,分析了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背景,盈余管理的理论渊源和前提条件。认为:市场的弱势有效、功能锁定,信息的不完全披露,以及信息不对称下的契约摩擦、沟通摩擦,使盈余管
本文标题:的盈余管理研究__对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