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部编版八年级上半期考试
1八年级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溃.退/穷匮.湛.蓝/绽.放抵.抗/坦荡如砥.质.疑/不容质.疑B.躁.动/燥.热匿.名/溺.爱屏.风/屏.息敛声障.碍/重岩叠嶂.C.嘱.咐/瞩.目云霄./元宵.精.力/筋.疲力尽厌恶./深恶.痛绝D.寒暄./喧.闹提.纲/题.款萋萋../凄凄..惨惨缺.漏/略无阙.处1.D(3分)【解析】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辨析。A项,kuì/kuì,zhàn/zhàn,dǐ/dǐ,/,不容质疑——不容置疑;B项,zào/zào,nì/nì,píng/bǐng,zhàng/zhàng;C项,zhǔ/zhǔ,xiāo/xiāo,jīng/jīn,wù/wù;D项,xuān/xuān,tí/tí,qī/qī,quē/quē。故选D。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郭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创办一流州中的好建议。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C.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D.峰环水抱的达州,高高低低的房屋琳琅满目....,我们达州中学就坐落在绿树浓荫的翠屏山上。2.C(3分)【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A.抛砖引玉:抛出砖头,引来白玉。用没有价值的事物引出有价值的事物之意,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不用于别人。B.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而句子中是要表达“舌尖上浪费”很大,与句意不符。C.使用正确,符合语境。D.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不符合语境。故选:C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的突出成绩。C.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D.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3.D(3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缺宾语,“意识”;B.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搭配不当,应将“打动”改为“牵动”;D.正确。故选D。4.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A.④①③②⑤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⑤③D.④②⑤③①24.D(3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接着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所以顺序是:④②⑤③①故选:D。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别让智能手机出卖你杨洋①央视“3·15晚会”上发布的《三号消费预警》,让“信息安全”这一话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②目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有一半以上都选择了ROOT或者越狱,两者都是获得设备的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只是安卓和iOS系统的叫法不一样罢了。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就是可以任意安装未经认证的第三方程序,自主启用或禁用任一进程以及硬件,甚至有权修改系统的参数和文件。但凡ROOT或越狱成功,如果有不法分子侵入了用户的手机,轻则手机变砖,重则用户隐私不保。③如今,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使用二维码,它既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网络连接。无须键盘输入,只需要用摄像头扫一扫,或是图片直接识别,便可轻轻松松地获取信息。但这块“风水宝地”也已经被不法分子锁定,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很有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④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提示。很多时候一次跳出多个提示,如果用户不留意内容,就容易都点“允许”了。有些“允许”的协议说不定就是一张“卖身契”,什么通讯录、账户信息都允许获取,个人隐私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了。⑤相信大家对于微信诈骗已经见怪不怪了,例如“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都可能..让手机用户成为诈骗或者骚扰的对象。为了避免此种使用风险,用户可以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此外,用户还要在微信“设置-隐私”选项中关闭“通过QQ好友搜索到我”“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和“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等功能,以绝后患。⑥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通过手机订购商品需要确定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而获取用户的所在地址信息,往往通过“GPS定位”。而这些定位服务,恰恰为一些..O2O(OnlineTo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的不法分子开辟了绿色通道。苹果手机在iOS7系统中,加入了“常去地点”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用户曾到过的所有位置。该数据如果被他人知道,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关闭这些功能为好!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来关闭该功能。⑦如果用户需要变卖自己的旧手机,那么最好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并用电影、音乐等塞满手机储存卡,这样就可以保证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外泄了。⑧可能有人觉得,要记住那些林林总总的设置、操作实在太麻烦了,如果能安装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什么都不必费心了,何乐不为呢!话虽没错,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户多长个心眼儿,因为APP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欧洲著名的安全软件——熊猫卫士(PandaSecurity)就在某次更新中,因为一个文件签名的小小错误,把自己的核心文件标记成了恶意程序并进行了隔离,于是整个软件都不好了。不管怎么说,小心使得万年船嘛!5.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获得设备的最高使用权限后,就可以任意安装未经认证的第三方3程序,自主启用或禁用任一进程以及硬件,甚至有权修改系统的参数和文件。最严重的后果是用户的隐私将不保。B.已被不法分子锁定的“风水宝地”——二维码,它既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网络链接。用户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很有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C.用户使用的手机不论ROOT或越狱与否,所有提示不假思索都“允许”,将会使用户的通讯录信息、账户信息等个人隐私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D.苹果手机iOS7系统中,“常去地点”这一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用户曾到过的所有位置。该数据对普通用户毫无意义,伹一旦被警察或不法分子获取,后果将不堪设想。5.D(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能力。D项,“该数据对普通用户毫无意义,伹一旦被警察或不法分子获取,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APP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原文是“该数据如果被他人知道,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故选D。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告诉所有手机用户,只要安装一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智能手机了。B.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使用二维码是有风险的,所以只要是二维码,绝不要扫描。C.选文④-⑧段运用逻辑顺序说明了使用智能手机时的几个注意事项。D.选文第②段加点的词语“目前”可以删去,第⑤、⑥段中的“可能”、“一些”是不能删去的,删去后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C(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说的是“如果能安装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什么都不必费心了”,是假设;B项,“所以只要是二维码,绝不要扫描”,太绝对;D项,“选文第②段加点的词语‘目前’可以删去”,“目前”不能删去:故选C。7.结合原文分析,相比较而言,以下哪种做法被智能手机“出卖”的风险较大?()A.用户一般不要轻易把手机ROOT或越狱,要养成平时关闭“常去地点等有安全隐患功能的习惯。B.—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提示,特別是短信、微信、QQ等里面出现的不明链接更是不要轻易打开。C.为了避免微信在使用“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所带来的危险,手机用户尽量少使用这些功能。D.旧手机变卖时,一定要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并用电影或音乐等塞满手机内储存卡。如手机有外置储存卡必须取出,不卖给回收商。7.C(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C项,只要使用“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就可能带来风险。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4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蜀之鄙有二僧》)【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8.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B.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C.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语言D.越明年..明年:第二年8.C(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义的理解。“贫者语于富者曰”中的“语”是“告诉”的意思。故选C。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惧其.不已也其.一贫,其一富B.而.山不加增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以.残年余力以.告富者D.吾欲之.南海已而之.细柳军9.D(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项,代词,“他”/代词,“其中”;B项,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顺承,“这样以后”;C项,介词,“凭借”/介词,“把”;D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到”的意思。故选D。10.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愚公移山的行动还是有外界阻力的,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甲文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文除了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D.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乙文通过穷和尚、富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0.A(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A项,愚公之妻不是坚决反对。故选A。第Ⅱ卷(阅读•感悟共50分)5四、翻译、感悟,鉴赏、默写(17分)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分)11.(1)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装土石运
本文标题:部编版八年级上半期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9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