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于丹+易中天:从星空到心灵
作者:于丹,易中天内容简介作者介绍目录序一:让经典成为我们的心灵发动机序二:他们点燃文化的火炬要有能力看见“我”的心(1)要有能力看见“我”的心(2)要有能力看见“我”的心(3)认认真真活在当下(1)认认真真活在当下(2)君子之道,人人可为数英雄,谁是英雄(1)数英雄,谁是英雄(2)数英雄,谁是英雄(3)数英雄,谁是英雄(4)人人都要有不较劲的心态我们都是性情中人(1)我们都是性情中人(2)做正常人就好儒与道:中国人的一天一地让心灵去飞扬(1)让心灵去飞扬(2)兴之所至,随处可及(1)兴之所至,随处可及(2)用仁心温暖世道(1)用仁心温暖世道(2)寻找自我救赎的力量(1)寻找自我救赎的力量(2)你成就世界,世界才会成就你(1)你成就世界,世界才会成就你(2)给你的是情分,不给的是本分(1)给你的是情分,不给的是本分(2)生命的“王道”做最美的自己(1)做最美的自己(2)喜剧演员的人生悲剧(1)喜剧演员的人生悲剧(2)向李白同志学习(1)向李白同志学习(2)向李白同志学习(3)别把一生活成“符号”(1)别把一生活成“符号”(2)别把一生活成“符号”(3)别把一生活成“符号”(4)让心灵去旷野旅行(1)让心灵去旷野旅行(2)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1)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2)千刀万剐,终于成佛(1)千刀万剐,终于成佛(2)内容简介百家讲坛当家明星首次联手著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品人生苦短,品历史绵长,品心灵幽微,品宇宙浩瀚……于丹易中天同台对谈,共品人生,妙语如珠,古今交汇,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入当下生活。书中还收录于丹、易中天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经典中学习生活,用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于丹和易中天,都是经典灵感海洋中的探索者,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为经典作出更丰富﹑更多采多姿的诠释,提供更多的“附加值”,也刺激更多人去拥抱经典。让这些被重新发现的经典,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心灵发动机。作者介绍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作为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于丹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教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据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书累计销售量超过600万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易中天,湖南长沙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学术著作;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销售量都多达数十万册。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成了“学者明星”,在荧屏上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三国”,颠覆原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一度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易中天品三国》播出之后,创造了《百家讲坛》的收视高峰,同时带动了《品三国》一书的热销。目录序一让经典成为我们的心灵发动机序二他们点燃文化的火炬之一经典使我们心灵安顿要有能力看见“我”的心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君子之道,人人可为数英雄,谁是英雄人人都要有不较劲的心态我们都是性情中人做正常人就好之二《论语》《庄子》里的生活智慧儒与道:中国人的一天一地让心灵去飞扬兴之所至,随处可及用仁心温暖世道寻找自我救赎的力量你成就世界,世界才会成就你给你的是情分,不给的是本分生命的“王道”做最美的自己之三什么样的生命是快乐的喜剧演员的人生悲剧向李白同志学习别把一生活成“符号”让心灵去旷野旅行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千刀万剐,终于成佛之四为人生寻找坐标高山流水心自知浮华时代的我们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生命中的“口子”活出人间好时节成事者的人格修炼懂得害怕的人最可信不要为“褒义词”活着走过岁月,我们终于成为自己梦想是知识的翅膀人心向善的精神指引生命就在你的手中之五历史总让人惦记历史的空白处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误读之六历史里的人生智慧戏说是历史情结的“变种”代入角色才能深入历史可爱才有人爱之七当经典走入寻常百姓家——专访于丹孔子和孩子令我理解生命她用生命去感悟经典之八他激活历史的天雷地火——专访易中天百家讲坛“坛主”学术可讨论,风格我保留趣说代替正说与戏说附录一易中天语录(幽默版)附录二于丹语录(智慧版)序一:让经典成为我们的心灵发动机香港明报集团主席、《亚洲周刊》社长张晓卿有幸一睹名家风采,倾听名家教言,乃人生的一件乐事。我们除了分享名家的创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之外,也将从中获取他们对文化充满乐观的信心,并为千万的读者开拓心灵的新境界。在文化的氛围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内在和永恒的价值。一个社会存在的可贵,不在繁华的外表,而在于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或民族性格。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见证了当前中华经典普及化的热潮。重新认识经典,其实并不是只走回从前,而是为了要走向未来。要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们才可以拥有未来的智慧。易中天和于丹,都是经典灵感海洋中的探索者,让我们发现那些被偏见迷雾所掩盖的文化真貌,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发现我们在21世纪的新旅程和新方向。我们感谢于丹和易中天为中华经典的普及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激活了全球华人对经典的重新思考。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为经典做出了更丰富、更多彩多姿的诠释,提供了更多的“附加值”,也刺激了更多的人去拥抱经典。浩瀚的经典不再受限于“定于一”的一元化诠释,而是面向“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格局决定了结局。让这些被重新发现的经典,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心灵发动机,启动我们的想象力,也启动我们的创造力。建构中华民族的美好远景,并不能单靠经济力量来支撑,还必须在文化思想的深远层面上不断地反思、探索、创造或再创造中寻找更丰盛的养分,以便与经济前进的列车并驾齐驱。但愿各位学者对中华经典的探索、研究成果以及所引发的思潮,能普及并深入全球华人世界,启发文化新思维,促生更多的文化创造力。序二:他们点燃文化的火炬《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历史超男”易中天教授和“国学超女”于丹教授,两位文化明星同台出现是空前的,他们是第一次联手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更是第一次联手著述。大家都期待着这两位的相遇会有化学作用出现,能够擦出智慧火花,用他们的智慧和妙语,点燃我们文化的火炬,来照亮我们文化的版图。《论语》和“三国”,《论语》可以说是庙堂的,是道德理想国;“三国”可以说是很江湖的,是很重视权谋之术的。但是这两个经典,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都在我们历史上有很重要的位置。两种不同年代的经典,从江湖到庙堂,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易中天、于丹和大家谈的并不只是学问,他们是在用整个生命的温度去感受千百年以来整个中国经典的温度。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我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所以他们的表达方式,在我们过去的学术界,在知识界的谈论里面,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今天的我们,特别需要这样在经典里面寻找一种新的智慧。回归经典阅读,回归对经典的重新认识,是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唤醒我们深层历史记忆的最好方式。我们目前有很多新的挑战,也必须要回到从前,才能够走向未来。易中天和于丹的出现,拉近了我们和传统文化经典的距离,但我们阅读的应该是经典,而非学术明星,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希望大家现在就忘掉我,回归到对经典的研读中。”要有能力看见“我”的心(1)于丹《论语》到今天已经有两千五六百年的时间了,它对于今天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价值?我想“情怀”二字足以概括。如果我们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我们就用不着像历代书生皓首穷经那样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注释。那么,我们今天怎么去看待《论语》呢?我们不能说它逐字逐句适用于今天的现实。《论语》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儒术在罢黜百家之后被推为独尊之辈,这是政治;曾经作为儒学,历代那么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进去,这是学问;也曾作为“儒教”,和“道”、“释”并呈庙堂之高。我们站在今天,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一切我都不去谈。我想说的是,《论语》是一种文化基因,《论语》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随时从心中被启动、被唤醒。我们很小的时候会受到一种教育,讲我们要建立生命的觉悟。那么,何谓“觉悟”?其实这是一个佛家语。我们回到最本初的字义看看,很有意思。觉字头,下面一个看见的“见”;“悟”呢,是竖心加一个“吾”。所以,觉悟、觉悟,本初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是不是有能力看见了我的心”。在这样一个媒体资讯很发达的时代,在网上,我们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已非难事。但是,“见我心”的能力,未必会因为科技的发达而同步增长。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发现比过去更迷惑,因为我们的生活更复杂了。我们比过去更艰难,因为我们在复杂的生活中,可抉择的东西更繁复。所以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想,认知心灵,从古圣先贤那里找到一点简单真理,以生活为依据,这就是我们今天重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去遵守它吗?老师告诉他,如果有这个字,这个字就是“恕”,宽恕的“恕”,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有真正的强者心态,这个时候自己也天宽地宽了。不想勉强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当我们要锦上添花多做一步的时候,也许有一个理性的声音提醒你说“过犹不及”,那么“适可而止”吧。所有这些话,都耳熟能详。其实,今天我们如果行走在中国的农村,遇到那些目不识丁的老奶奶,她一辈子没念过什么书,但她仍然知道孔夫子。也就是说,孔子不是文化人的专利,《论语》也不是高深学问,更不是象牙塔的专属,它其实就是埋藏在我们心里的一种基因、一种方式,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生命、用体温重新焐热它、启动它,让它给我们一点生活经验的分享,一点智慧的激荡,这就足够了。所以对我们来讲,《论语》不是艰涩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去系统解读;《论语》也不是遥远的,我们可以敬而近,而不是敬而远。真正的经典永远是朴素的,所谓“道不远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论语》。易中天其实《论语》它本来就是一个草根的作品,因为孔子这个人本来是一个民间的学者或者说民间思想家。他虽然也到官方去推销他的这个思想,但是他的这个推销好像是不太成功的,所以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给自己写的关于《论语》的书就命名为《丧家狗》,也就是说,当年的那个孔子也不过是条“丧家犬”而已,至于被供上了庙堂,那是后来的事情;而后来被供上庙堂的那个孔子已非当年那个“丧家”的孔子了。《论语》一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它才被供起来,这个时候孔子就有一个“家”了,他就开始有了封号,就有了什么庙啊,有了他的店啊等等,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我个人觉得读《论语》的人还不太多。曹操揽申韩之术,诸葛亮喜欢商鞅,这个时候儒术就与“百家”遭遇了。遭遇的结果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是儒学相对比较衰败的时期,到了魏晋,也不是儒学的时代。实际上曹操也好,刘备、诸葛亮也好,包括孙权,他们要建立的政权,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就是“法家寒族之政权”。陈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权叫“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所以那个时候我估计是没人读《论语》的,即使有人悄悄地读,也不一定有前途。他要等。要等多少年呢?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到了唐代,这玩意儿就有用了。自从隋文帝设科举制度以后,到了唐代这个东西就非常有用了,但是你得非常有耐心,因为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因为魏晋南北朝就是三百六十九年。要有能力看见“我”的心(2)于丹要说到读《论语》的用处,其实真正悄悄读的人不是为了“有用”,因为《论语》读来以后,不一定是要延伸到一种社会功利的实现上,它可能就是一种道德抚慰,使人心安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
本文标题:于丹+易中天:从星空到心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3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