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剖析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方面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综合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发展方向也不同。第二方面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典型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科技因素作用下,区域内的某些地理环境因素会发生变化,由不利于人类活动到促进人类活动,从而对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发展造成影响。二、课标分析:1、了解区域的含义,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比较的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要掌握从哪些角度比较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案列明确区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阶段性特点。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以及特点。(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用区域的地理环境不用;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也不一样。而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2)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四、教学重点:1、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五、教学难点:区域的含义与特征六、教法分析: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尽可能提供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认识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2、采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3、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为教学提供的案例、图像等相关素材,突出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情景创设,培养兴趣,探究案例,应用原理解决问题。4、应用多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将乡土地理内容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探究新问题的平台。七、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首先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综合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发展方向也不同。其次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典型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结构,我设置了课件展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以小组讨论归纳的方式探究结论。抓住学生对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心态,让他们通过主动参与问题讨论,认真分析,获得新知识,并建构自己合理的知3识体系。八、学法分析:利用地图、地理资料和数据比较学习本节地理知识。利用报刊、上网查询、调查采访等途径,开展探究活动,从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九、教学准备:搜集地理资料,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地图,多媒体课件及图片。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景观和江南丘陵地区的立体农业景观。设问:两个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很大差异呢?由景观差异引出区域的概念,进入新课学习。思考,讨论,回答。通过鲜明的景观差异比较,使学生很快就明白不同地区存在着区域差异。并激发出探究区域差异原因的欲望。新授内容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第一、二段,思考:(1)什么是区域?(2)区域的特征有哪些?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讲述:(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4知识归纳(在提问学生的同时,教师归纳)(2)区域的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②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③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④具有整体性、可变性特征。回答问题,认真听讲,记录笔记。使学生明确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探究问题1:我国南北方传统传统民居的差异及其原因展示课件:浙江农村民居和河北农村民居。设问:(1)为什么浙江民居的墙体轻薄而河北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2)为什么浙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而河北民居的屋顶坡度小?针对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答(学生分组推举一人回答探究问题1的答案,教师点评)讲述:(1)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2)从北到难,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回答问题,理解答案,体会区域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区域概念和特征的理解;强调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5知识拓展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1)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2)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点拔归纳: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学生之间相互议论,畅所欲言,并尝试回答。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过渡区域差异到处存在,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6新授内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板书)展示课件:教材图1.1和图1.2。设问: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说明二者的地理环境差异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空白比较表(见附件一),让学生填写,完成空白表格。读图分析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同桌合力完成课件展示的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比较表。培养合作探究和提取教材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明确区域发展深受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探究问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成因展示课件:教材图1.1和图1.2。向学生指明图上年等温线和年降水量线的分布状况。设问:(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回顾初中所学的中国地理知识,独立思考并完成问题答案。使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背后是有原因的,要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原因。(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差异。7问题解答(学生回答探究问题2的答案,教师点评)(2)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呈现出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受来自东南季风的影响;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规律,原因是受东南长白山的阻挡和距海远近的影响。回答问题,理解答案,体会如何组织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2设问: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点拔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学生相互讨论,并尝试回答。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过渡从横向看,不同区域的环境差异使区域发展状况不同,从纵向(即时间)上看,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差异也造成不同阶段发展状况的差异。8新授内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板书)展示课件:教材图1.3。设问:战国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区域的发展有何不同影响?课件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空白表(见附件二),让学生填写,完成空白表格。看图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填写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空白表。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地理环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通过填表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使学生掌握这个观点。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要注意学会运用比较法找出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差异,从而确定出区域发展的正确方向。注意听讲,整理笔记。落实教学目标,梳理本节内容。【附件一】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9地理环境差异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附件二】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比较表:(1)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2)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10十一、作业布置: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十二、板书设计:课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4)具有整体性、可变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11十三、教学反思:1、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相应地补充中国三大自然区和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对比。2、从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掌握的很少,所
本文标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6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