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五四文学的基本历程。2.掌握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3.掌握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胡适的“白话文学论”。2.掌握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难点:对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理解及启示以及“人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①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1、思想文化基础•(1)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思想•(2)以政治维新为中心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文化思想•(3)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2、语言基础•3、发生于发展•(1)酝酿期•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性质: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最初的阵地是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就是当时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科学与民主(人权)”的口号陈独秀(1880——1942)•陈独秀:字仲甫,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官宦人家”,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辛亥革命前再度回国在芜湖编办《安徽白话报》,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担任安徽教育厅长。•1913年因讨袁失败逃亡日本。1915年重返上海,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中,陈独秀对青年进行思想启蒙,提出六点希望。•这六点希望体现了鲜明的“民主”“科学”精神。•陈独秀还于1919年1月提出要“拥护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恩斯(科学)两位先生”。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蔡元培(1868-—1940)•蔡元培:字鹤卿,一字孓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不是新文学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1916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实行教授治校,鼓励学术研究,为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一个宽广良好的言论空间。1917年,蔡元培聘任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将讲《新青年》的科学、民主精神带进北大。•办学方针: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实际上为新思潮、新文化开拓了阵地。•人文荟萃,或旧学深厚,科举;或新学,胡适七年博士,他布衣秀才。当时英语系傅斯年、罗家伦,法科政治系张厚载、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罗章龙、许德珩等。•老师辜鸿铭•②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倡导发生期(1917年初-1918年初),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大旗•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的鼓励之下,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文学改良刍议》,这是“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标志。•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对首举义旗急先锋胡适,积极呼应,此文被誉为了文学革命的正式宣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比较胡适、陈独秀的文章•这篇文章超过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章的重点只是反对文言文,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从总体上对封建文学作了批判,并且提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新文学的目标。陈独秀提出的这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质性的问题。这样,一场以反对文言,倡导白话,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为主要内容、史称“文学革命”的运动从此展开。•同是文学革命的举大旗者,胡适文章偏于商榷、说理,试图以理服人,文风温和、平静,是典型的学者风度,而陈独秀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其文更富政治激情,更见政治眼光。(3)、“白话文学观”、“人的文学观”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全面展开•发展期(1918年初-1920年底)•“白话文学观”:是指胡适1918年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并把它视为文学革命的“唯一宗旨”和“根本主张”,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新文学的意见。强调新文学必须以白话为“工具”,这是第一步。胡适把文学的变革置放到广泛的国语运动中考察,把新文学建设与全民族的国语建设相联系,从而把语言形式革命理论推到一个新高度。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白话文向整个社会推进,彻底打破文言文的垄断。这一主张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期标志是1918年5月发表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人的文学观”:•是指周作人1918年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发表的《人的文学》和1919年又发表《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文章,倡导以人道主义为标准建设和发展新文学。鼓吹“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进一步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去要求新文学内容,使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也为其深入做了准备。•这两种文学的观念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即“白话文学观”是五四文学革命初期主导的思潮,体现了重大的文学观念变革;而“人的文学观”是五四文学革命由形式走向内容的理论标志,反映了对“文学革命”理论认识的深化。•“白话文学观”的“人的文学观”形成的过程,即五四文学革命全面展开的过程。需要补充的一些基本史实。•①两个“史实”:•1917年7月,胡适回国,27岁任“北大”教授。“北大”校长蔡元培开明治校,循思想自由,取兼容并包主义。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自由的文化氛围。•1918年1月第四卷第一号《新青年》改陈独秀一人主编为新青年国人组成的编委会。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高一涵六人轮流编辑。鲁迅也参加编辑;第5号全部改为白话。(体现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的新文学统一战线)•②1918年3月“新青年”杂志精心导演了一场“双簧戏”,在《文学革命之交响》总题下,发表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王敬轩君来信》和《复王敬轩书》,由钱玄同托名,刘半农记者身份答辩。钱玄同摹仿旧文人口吻将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汇集,找出靶子,刘半农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此举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4卷1期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等轮流主编,陈独秀又办起了《每周评论》杂志。•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都是北大)•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新文学阵线内积极开展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二、文学革命的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899年至1911年间,各种公开性的结社就多达600百余个。•1921年—1923年,全国有大小文艺社团40多个,文艺刊物50多种。•1925年,文学社团与相应的刊物已有100多个。•各文艺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两个文学团体。(时间、发起人、刊物、宗旨、文学主张、意义)•一、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将《小说月报》作为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所首创的现实主义美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研会的活动也基本结束。•二、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又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最初成员都是留日学生,有郭沫若(学医)、郁达夫(文,经济)、张资平(地质)、成仿吾(灏,造兵)、田汉、穆木天、张风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作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创造社的两个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积极倡导浪漫主义抒情的创作原则,热情提倡描写作家身边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创造社增加了李初梨、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随着革命形式的深入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三、其它文学团体•【稍后的文学社团,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有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1.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提倡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称号。】•它不是一个严密组织的社团,没有发起人,由《语丝》的主要撰稿人不自觉的组成。代表作家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章川岛等。鲁迅、周作人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在散文上有着独特的理论:•反对文坛虚假的文风,反对学院派过于呆板拘谨的学风,他们提倡随意而谈的纯朴文风,提倡散文无事不可写,提倡散文有着更大的容量。•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创作风格:排旧树新、放纵而谈、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鲁迅说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所以杂文在《语丝》上面还是占有重要的位置。•语丝社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创作。•2.新月社——•新月社是探索现代新诗理论并且有着特殊成就的社团。•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人提出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故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闻一多(1899~1946)是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第二位有代表的诗人,他是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让人看到在诗歌格律化追求下所显示的那种真正的美。•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个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说要讲究诗的音节,通过诗歌的音节使你感觉到诗有一种音乐的美;•绘画美,是说要注意辞藻的选择和运用,因为诗歌是用语言做工具的,所以,绘画的美就是指的辞藻要讲究;•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构成、构造。就是指闻一多说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样构成的诗也是比较整齐的,这就叫建筑美。•3.湖畔诗社——•“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浙江杭州。1922年,汪静之、应修人,到杭州与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会晤,四人游山赏湖,谈文品诗,为了纪念这次聚会,他们合出一本诗集,提名《湖畔》,并由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诗组织——湖畔诗社。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一、与守旧派的斗争•文学革命既然是一场反对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巨大革命,就必然会与一些守旧的文学思想与势力发生冲突和斗争,必然会遇到一些封建阶级人物的反对。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的分歧与斗争。•1.与国粹派的论争•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对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批判。•林纾(1854—1924)光绪举人,任教京师大学堂。•他们反对文学革命主要的论点有:•一是提出要保存国粹;二是反对白话文。•林纾用文言文写了小说《荆生》、《妖梦》•面对这些封建阶级的反抗,新文化运动当然要进行批驳。•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斗争意义:•经过这场斗争,白话文的影响越来越大,白话报刊也越来越多了,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都学写新文学作品,用白话来创作。•到了1920年,北洋政府发布了决定
本文标题:五四文学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7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