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2010-03-2920:28黄陈仙[博客]3270字,阅读981,评论1本文收录在623039:教学论文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固然不少,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一本好书,浊和高尚的人对话”。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一般地说,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加强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构成语言材料,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上。一、品赏理解词语含义学习一篇课文,主要是品赏理解生字新词、中心词语、关键词语等。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其次是要弄清其基本含义,三是明白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粉身碎骨”,其本含义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生”,在课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形容侵略者的可耻下场”。学生能理解到这三种境界,就算品赏到位了。对词语的品赏理解,一般的方法有:1、借助工具书理解。这是理解词语的最基本方法。2、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文理解:有些词语的出现,受到上文的支配,它对上文的叙述起着小结、概括的作用于。这类词语,只要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其意思就清楚了然了。如:《桂林山水》中的“形态万千”一词,其上文描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它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叙述;联系下文理解:为了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感人,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这样的句子,往往重点词语出现在前,后续文字就是上文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的陈述。如《鸟的天堂》中的“应接不暇”一词,其后在叙述就是它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3、比较词语理解。一般通过换句比较理解。如把“麻雀”中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的“走”字换成“逼”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理解。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表面看来“逼”字能使气氛更紧张,但联系课文内容,用“走”却更贴切。用“走”字,表现了猎狗完全无迅猛的动作。而是神态优哉游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只久经“猎”场的猎狗,它只识眼前这只羽毛未丰的小猎物唾手可得,无需那么的剑拨弩张。猎狗的“大”而“凶”麻雀的“小”而弱,作者通过这个极为平常的“走”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4、通过课件展示理解。如《长城》中“条石”、“垛口”、“城台”等词,通过引导仔细看画面,学生就能明白其含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准确。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一篇课文,要分析理解的主要是:1、描写生动的句子;2、含义深刻的句子;3、概括段意句子;4、点明主题的句子;5、承上启下的句子;6、决起总收的句子;7、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句子,一般要分析理解的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意思,二是深层含义,三是在课文中的作用。如《少年闰土》“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是,广阔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只有狭小的一块,就像坐井观天;深层的含义,表明“我”的眼里只是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在课文中的作用,表现出“我”对少爷生活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闰土有一种羡慕、敬佩的感情,这就深化了主题。这样分析理解句子,就算到位了。分析理解句子,通常如下几种方法: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党政军不容易碰壁吗?”,句中“黑洞洞”比喻旧社会非常黑暗,“碰壁”用来比喻人民没有丝毫自由,老百姓处处受到迫害。再把句子前后联系起来想想,这句话表现上是说天色黑,容易撞到墙壁上,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谈笑来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表达自己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2、反复朗读,增删比较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增添或删减句中的修饰成分,也能准确理解句子含义。例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是一个比喻句,用“千斤巨石一般”刻画了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体会含义时,如果删去括号里的比喻成份,比较分析,更能体会到邱少云的英雄形象。3、变换句型比较分析理解。如把感叹句改成反问句,把设问句改成陈述句等等,然后比较分析其所表达的不同效果。三、练词练句能准确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这是词语教学的目的。要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多动口动手练。即动口读,动手写。而学生动口读,教师要教给读的方法;学生动手写,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讲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读写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读的训练,就要讲究方法。现在有一种读书方法叫“以问促读”,值得我们的采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扣住要理解的词语、句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样,读懂了词语、句子的意思,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能逐步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如《我爱家乡的杨梅》一课,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会运用“惹人喜欢”这一中心词语,就可以采用“以问促讯”的方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教师问:在重点部分(3—6自然段)”有一个中心词,这个词是什么?学生读:‘惹人喜欢’。教师问:课文中哪些词句写杨梅‘惹人喜欢’?学生读:‘杨梅圆圆的’、‘细腻而柔软’、‘新鲜红嫩的果肉’。教师问:这说明什么?学生读:形状‘惹人喜欢’。教师问:颜色怎么样?学生读:‘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深红,最后几乎变黑的了’。教师问:还有什么‘惹人喜欢’?学生读:滋味‘惹人喜欢’。教师问:滋味怎么样?学生读:‘又酸又甜’、‘甜滋滋的’、‘越吃越爱吃’”。通过这样的“以问促读”,“惹人喜欢”一词被学生反复运用回答,这就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还会运用了。“问”,不仅可以促“读”,还可以促“说”、促“思”、促“写”。关于动手写,课堂中,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写。动手练写亲自实践,是迁移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可以填空,可以造句,可以写片断等等。练习题一定要紧扣要理解、掌握词语、句子,这样就达到了对词语、句子的迁移、运用的目的,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达到最佳效果。刍议阅读教学中的的品词析句庆元县松源镇第一小学胡菲红大纲明确地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当前我们阅读教学急需探讨的问题。一、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反思现象一: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教师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现象二: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以读为本”。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有些教师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读声琅琅。可是,就是感觉没有读出语文课的味道。读前没有启发,读中没有思考,读后没有评价,这样一味、单调的读书,学生究竟获取了多少语文素养?二、原因阅读教学出现“一读到底”的局面,或者读的多,思考的少,是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影响。认为语文课,不充分地读,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不读书就不是语文课。但是,过分地强调读,占据了思考与练习的时间,也不是好的语文课。另一种原因,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也就是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不能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资源,所以,课堂教学上显得很盲目,不让学生读书就不知道引导什么了。索性,就让学生反复的读,变着花样的读。反正读不能说是不对的.三、反思(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如此这般,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二)语文的模糊性排斥品词析句吗?“适度模糊”是在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不排斥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反之,它还凭借一定的品析理解能力为支撑。就像行书之与楷书,没有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哪来行云流水?四、结论:因此,阅读教学不是多读就好课,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朗读”与“思考”的关系。浮在文本表面的朗读,没有深层次地挖掘,那也是阅读教学的缺失。高尔基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流传千古的许多佳作也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著称,所以学会品词析句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五、启示:(一)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二)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六、具体做法:1、单刀直入法“再读一读,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或“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例如:在《西沙渔人》这一课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他们驾一叶扁舟就敢出没在波涛险恶的南海上。他们敢于潜入几十米深的海底采集海参、珊瑚,敢于下海擒拿七八百斤重的大海龟,甚至敢于只身去钓鲨们驾一叶扁舟就敢出没在波涛险恶的南海上。”这个句子时,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读完这个句子,哪些词语一下子就跳入了你的脑海中?为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抓住“一叶扁舟”和“波涛险恶”这两个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独特理解,再把这种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渔人的“剽悍”了。2、欲擒故纵法当学生对句子中某些重点词语或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领会不到位,或者是视而不见的时候,这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欲擒故纵法,正题反问。比如:在执教《不合群的小蝌蚪》一课时,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对如何品词析句训练得少,所以往往不懂得教师引导的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中作者那种细致观察、敢于动手实践的科学精神,于是我从“细微“一词入手。我故意说,”我觉得这作者也真够计较啊!这么一点细微的区别也要写啊。我觉得没必要,可以把这个词删掉。你们认为呢?学生被我这么一说,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这个词上来,然后联系上下句子认真读一读,马上就体会到了这个词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再请他说说理由,这时学生就能够读懂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小作者那种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教师在因势利导:“你们再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小作者的这种精神?”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到全文当中去找。这一做法,就是以这一句为范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引发学生喜爱的个性化冲动,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受到思想启迪,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发展。3、旁敲侧击法也叫朗读暗示法。其办法是,教师示范读,对文中重点词句在范读的时候运用朗读技巧,或轻、或重的强调出来,学生听了就会心神领会。4、朗读想像法针对文中有些重点词句,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加以朗读想像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在脑海中想像画面,这样学生能够更快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产生共鸣。如这一堂课中的在引导学生理解“风驰电掣”这个成语时,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由于“风驰电掣”一词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我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然后问学生:“你在电影或电视中见过‘风驰电掣’的镜头吗?”这样一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宝库就被打开了,然后再把学生的这种生活体验带到文中来,再读一读文中的这个句子,边读边想像自己看到的场面,当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朗读情境。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充满了活力。5、教师示范法如果以上的几种做法学生还是难以操作的话,尤其是新接手一个班级,或是刚开始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或是借班上课,学生平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的班级上课时,教师就有必要采取这种最直接的方法了。比如:出示一个句子,教师可以这么说:“我读完了这个句子,从这个句子中的某某词语我就读懂了什么什么。你们能不能也学着老师这样去读懂句子,
本文标题: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8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