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管理学(公共管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财政学、统计学等第一章绪论•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模式第一节社会保障内涵和外延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1601英国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济贫法》•19世纪80年代,德国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security”,原意是指“社会安全”,最初使用于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德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英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一)各国各地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为竞争中不幸失败或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安全制度,起到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的作用。社会保障是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它应该遵循普遍性原则,对全体国民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的安全保障。美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日本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网”,对国民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如年老、失业、疾病等加以防护。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网”,对国民可能遭遇的各种风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以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寻求经济保障途径.险如年老、失业、疾病等加以防护。香港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有需要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经计划、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可理解为一个社会在出现规定的事件或在规定的情况下向其成员提供的保护,其目的是:①尽可能防止使收入丧失或收入锐减的意外出现;②当意外确实发生时,尽可能提供医疗并对引起的经济后果提供财政保护;③尽可能为遭受意外者身体康复和职业恢复提供便利;④尽可能为抚养儿童提供福利待遇。(二)郑功成: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体系。•依法建立•突出以人为本(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法国大罢工”的背后你如何理解社会保障?请从生活中你所关心的内容入手二、社会保障的目标•总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三、社会保障的功能(一)稳定功能•能够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从生存危机中解脱出来—即时化解风险•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对安全与发展保障的需要—预先防范(二)调节功能•第一层次:社会保障有效调节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第二层次: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第三层次: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三)促进发展功能•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互助功能•防控风险功能•资本积累功能四、社会保障的特征(一)公平性特征•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保障过程的公平性(二)社会化特征•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社会化国家财政投入、企业或雇主缴费、个人缴费、社会募捐、基金运营收益•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三)福利性特征即:所得大于所费(四)法治规范性特征•宪法中有关社会保障的条款•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单行法规和实施细则•地方性社会保障法规和行政规章•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宪法经济法社会法行政法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单行法社会保障相关法社会保障基金法社会保障实体法社会保障程序法社会保障组织法财税法劳动法金融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优抚法(五)多样性特征•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内也呈现不同模式•项目结构多样化•水平结构多样化(六)刚性发展特征•社会保障需求刚性•社会保障范围刚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刚性第二节社会保障的体系和模式一、社会保障体系(一)定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完整性•协调性•层次性(二)1952年6月28日国际劳工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文件)被视为是国际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文件,并成为解释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基本依据。二、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扶贫紧急救援公共福利用人单位福利选择性福利民政福利政策、财政支持资金保障服务供给社区落实社会优抚体系伤残烈属抚恤农村“五保”救助军人退休生活保障现役军人及其家属优待退伍军人就业安置(一)社会保险1、社会保险的涵义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缴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投保者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满一定期限后,一旦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岗位而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时,即可按照规定领取保险津贴。(2)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项目工伤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残疾保险残废及遗属保险(3)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发展重点•其原因在于:社会保险覆盖的对象是创造社会财富、决定经济成长的人口群体——劳动者。•保险机理:集聚众多的经济力量,分担个别事件的损失进而分散风险。(4)社会保险产生与工薪家庭的两个周期•生命周期:工人的一生按照劳动能力和家庭负担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比较贫困的阶段:童年时期、青年后期-中年前期、老年中后期两个相对改善的阶段:青年阶段-年富力强又无家庭负担,中年后期、老年前期-孩子已经成人•经济周期:经济高涨时期缴纳税费,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获得社会保险津贴。•社会保险制度有助于减少工人家庭生活由于两种周期导致的波动。(1)可以实现工人的收入在其自身不同的年龄段之间以及由经济的繁荣和萧条所决定的收入多寡阶段之间的纵向转移;(2)可以实现由处于顺境中的工人的收入向处于逆境中的工人转移以及收入从子女少的小家庭向子女多的大家庭横向转移;(二)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面向不能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因此具备被救助资格的主要条件是收入的水平低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社会保险与正常劳动有关,而社会救助不能正常劳动有关。社会救助标准低于社会保险津贴的标准。(三)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设施、生活用品或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福利设施•员工福利•民政福利(四)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特定优抚对象—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社会保险类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这种收入的横向转移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项目的贡献和收益则呈非对称性。这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资金由政府从财政中支出,个人不必缴纳。二、社会保障的模式(一)社会保险型模式(自保公助型)•以劳动者为核心•责任分担•权利义务有机结合•互助共济•现收现付•代表国家:德国、美国、日本(二)福利国家模式•累计税制与高税收•普遍覆盖于全民共享•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法制健全•充分就业•代表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强制储蓄型模式•强调自我负责•建立个人帐户,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代表国家:新加坡、智利(四)国家保险型模式•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社会保障支出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保障对象是全体国民•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代表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节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障的萌芽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大同社会构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在《礼记·礼运篇》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财产公有主张公正消除贫困对立•16世纪莫尔《乌托邦》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相互帮助减少贫困保护弱者(老、幼、妇)•意大利的康柏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没有贫富对立按需分配互助共济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一)经济条件1.生产社会化—必要性生产工具的社会化生产、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社会化2.家庭功能的削弱—必要性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要性4.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能性(二)社会条件—现实性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1.慈善事业时代•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由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制度•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办慈善机构香港东华三院••=281•民办养老机构2.济贫制度的出现和发展•1572年征收济贫税•《济贫法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组织穷人和孩子学习技术;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用来补贴贫困地区。•济贫制度的发展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ThePoorLawAmendmentActof1834),又称《新济贫法》。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就是从慈悲到正义之路,慈悲是善心是情操,正义是制度化公理,前者无法持久,后者却可以长久运行。”•性质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的•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的•保障效果是不良型的(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力义务结合•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的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社会保障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保障的项目走向完备化•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立法先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协调发展•多样化发展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商业性人寿保险内涵:法人和自然人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标的,依据经济合同向保险人尽义务和交缴相应的保险金。在被保险人因不幸事故、意外灾害、疾病、衰老等原因,以至死亡、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年老退休或者被保险人生存到保险期。保险人依据经济合同的约定,给予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相应赔偿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一)二者的类同1、社会保险与商业人寿保险都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2、两者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3、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二)二者的区别•1、性质不同•2、目标取向不同•3、权利义务关系不同•4、资金来源不同•5、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6、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7、社会保险的保障是通过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来实现的•8、可承保风险的范
本文标题:社会保障学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16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