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论语》十二章ppt
孔子,名,字,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被称为“孔圣人”、“至圣”,与“亚圣”孟子合称。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丘仲尼儒家孔孟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孔子墓地——《论语》——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体和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对话语录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先生,指孔子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了解复习(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按时○↙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不也…吗?表委婉语气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谈了什么?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内容解读①“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③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称代词,我)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wèi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zēng策划,考虑办事尽心竭力替xǐng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过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重视品德修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迷惑,疑惑)越过,超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表顺承通“又”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规矩,规范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本章大旨】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读解容内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内容解读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旧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章大旨】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读解容内【本章大旨】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读解容内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读解容内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忍受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这一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内容解读【本章大旨】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独立学习的重要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饭粗粮冷水弯着胳膊对,对于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gōng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安贫乐道精神的重要表述。好的方面,优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河流流逝舍弃这,指河水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军队普通的人,男子汉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忠实,坚守恳切地仁德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里面了。”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学习方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板书设计饭疏食饮水…于我如浮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身做人梅花香自苦寒来雪压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指梅、兰、竹、菊,春兰,夏竹,秋菊,冬梅;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花中四君子成语归纳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其志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注:一种高雅的乐舞),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孔子听到了绝美的韶乐后,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大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本来,“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是一句夸张的话。后由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本是用来形容音乐好听,但后来逐渐用于其它。今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象帘子似的编起来(这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读,竟把皮带子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三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注:一种高雅的乐舞),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孔子听到了绝美的韶乐后,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大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本来,“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是一句夸张的话。后由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本是用来形容音乐好听,但后来逐渐用于其它。今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
本文标题:《论语》十二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4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