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课件带课后思考题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本章要点•认知的含义及其规律•归因过程与相关的理论•决策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的思想•价值观的含义与类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态度•能力与人格•工作场所的人格•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情绪智力与情绪劳动•工作压力及其应对第一节认知与决策知觉(perception)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知觉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3第一,知觉具有选择性,即个体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2第二,知觉具有整体性,即个体常常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整合,使知觉保持完整。1第三,知觉具有理解性,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对知觉对象做出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第四,知觉具有恒常性,即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4一、知觉的含义与过程(一)知觉的含义一般而言,我们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就是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种种现象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则是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对他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比如言语、外表等的知觉,进而获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和内在特质等心理状态的认识。角色知觉:人们对在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应该做出的行为模式的期待。一、知觉的含义与过程(一)知觉的含义(二)知觉的过程根据达夫特等的观点,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一、知觉的含义与过程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在这一阶段,人们会通过使用参考框架将多种琐碎的信息加以组块,使之成为较高水平、较为抽象的概念这个阶段是从背景中分离出知觉对象的过程知觉者会对与当前事件相关的过去事件的一些信息进行回忆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经过组织的抽象概念加以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在这个阶段,知觉者会对所解释的信息给予聚合和加权处理,并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二、归因的含义及主要理论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一)归因的含义•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表现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如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内部特质与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当人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等外部环境因素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bias)人们常常会在归因过程中出现导致归因失真的偏差,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见。(二)归因的主要理论二、归因的含义及主要理论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其中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1.海德的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们会像科学家一样对周围的事件进行分析、理解和推断,并且有预测和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会根据各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或线索来推断事件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控制环境的目的。事件发生的原因内部因素•即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个人因素,包括努力程度、态度、人格、动机和能力等外部因素•即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一些情境因素,包括工作的难易程度、外界压力、天气的变化等(二)归因的主要理论二、归因的含义及主要理论2.对应推断理论该理论主张,外在行为同个体的内在品质是相互对应的,因此,从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可以推断出他对应的动机、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当人们进行个体归因时,就是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非共同性效应•即当个体的行为结果跟大多数人不同时,知觉者常常会推断这种行为是由内在品质决定。社会期望•即当个体表现出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时,我们通常很难推断出他的内在品质,但当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时,我们更容易将该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品质。选择自由性•即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强迫,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种行为与个体的内在品质是对应的。(二)归因的主要理论二、归因的含义及主要理论3.三维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过程总是涉及三个因素,即客观刺激物、行动者和情境。其中,客观刺激物和情境属于外部因素,行动者属于内部因素。对上述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以下三个变量:区别性(distinctiveness)一致性(consensus)一贯性(consistency)(二)归因的主要理论二、归因的含义及主要理论4.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等在20世纪70年代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研究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倾向。该理论认为,影响归因的因素总体上可归为以下三个维度:影响归因的因素原因源(内因-外因)维度稳定性(稳定-不稳定)维度可控性(可控-不可控)维度维纳进一步提出,个体对自己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会对今后的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决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说,决策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什么是决策?财务经理决定是否支付一笔款项?研发经理决定开发什么新产品?采购经理决定向哪个供应商采购?三、决策的含义及基本理论(一)决策的含义(二)决策的基本理论1.理性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它假定决策者是完全理性和客观的,并拥有完整全面的信息,描述了如何在具体的限定条件下使决策的价值最大化。理性决策模型遵循如下六个步骤。三、决策的含义及基本理论界定问题所在确定决策标准给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开发所有的可行性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2.有限理性模型西蒙认为,人是追求理性的,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但是由于个体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时间和资金等资源的有限性,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个体只能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活动。该模型遵循如下三个步骤。界定问题所在开始寻求标准和备选方案挑选备选方案(二)决策的基本理论3.隐含偏爱模型决策者并不是完全客观和理性的。实际上,在确定决策问题之后,决策者已经隐含地选择了一个早期的偏爱方案,但决策者本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仍会继续确定其他备选方案,之后的过程主要是搜集证据来使决策者和周围的人确信他的隐含偏爱方案是最佳方案。隐含偏爱模型的决策过程遵循如下步骤。三、决策的含义及基本理论4.直觉模型直觉决策是以决策者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决策者认知模式、情感、决策情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情境估计对决策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并最终选择出满意方案的一种决策模式。识别问题确定偏爱的方案确定选择性备选方案确定证实性备选方案建立决策标准和权重选择隐含偏爱方案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我们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本章内容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存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中获得重要指导。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给出了清晰而明确的论断:“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无论是知觉、归因还是决策都属于个体意识层面的范畴,它们的内容受到个体生理条件、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阶级地位等客观存在的影响。四、存在与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个体为了使自己的社会知觉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必须通过做出行为并不断地反思和观察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同样地,归因是个体对他人及自身行为原因的推论和解释,它反映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无论是海德的归因理论、相应推断理论,还是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都仅仅是从主观意识层面概括性地描述了个体归因的方向及影响因素,归因的具体内容直接受制于个体经验等客观因素,其客观真实性并不能从以上四个理论中得到回答。个体决策亦是如此,无论是理性型的、有限理性型的,还是隐含偏爱型的、直觉型的理论,本质上仅刻画了个体在决策时的心理活动过程,该过程受到个体禀赋、个体经历和决策情境的影响,而且,任何一个理论都不能确保个体决策的正确性,正确性只能由个体通过实践的结果来检验。四、存在与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第二节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的含义与分类(一)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values)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例如,甲、乙两位管理者都认为公平是管理员工的基本准则,这表明二人在价值观的内容属性方面基本一致。强度属性•表明这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例如,甲偶尔会偏袒自己的亲信,而乙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公平的原则。此时,我们可以说公平这种价值观的强度属性对乙而言更大。一、价值观的含义与分类(二)价值观的主要分类1.斯普兰格的价值观分类德国学者斯普兰格在《人的类型》一书中指出,社会生活有六个基本的领域,并据此将人相应地分为六种类型。人的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2.罗克奇的价值观分类米尔顿·罗克奇于1973年编制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valuessurvey,RVS),他在问卷中把个体的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大类。终极性价值观•个体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他愿意用一生去实现的工具性价值观•实现终极性价值观的手段和途径。(三)工作价值观1.工作价值观的含义工作价值观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休珀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的表述,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国内研究者认为工作价值观是指人们在求职过程中用来衡量各种职业优势、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在尺度,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2.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变量随着工作价值观研究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考察一些变量因素对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一般集中考虑人格特质、人口学变量、组织行为等领域。3.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西方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导向和权力导向的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结果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即具有高权力导向的员工,其职位晋升和工作更换的机会更多,薪酬也更高。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工作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调节变量,影响着工作压力和业绩之间的关系。一、价值观的含义与分类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化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组织行为学关于价值观的研究侧重于个体层面,强调组织中的个人在工作中所看重或追求的东西。毫无疑问,个人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也脱离不了历史和传统。恰恰相反,个人价值观往往是社会、历史、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对于我国的组织管理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而创立的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课件带课后思考题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4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