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泌尿系统疾病(UrinarySystemDiseases)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肾脏病/血液净化中心第一章总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组成。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泄尿液,并以此排泄人体代谢废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主要作用是调节血压、红细胞生成和骨骼生长等。本篇讨论内科范畴内的常见肾脏疾病。内容一、肾脏基本结构二、肾脏生理功能1、肾小球滤过功能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三、肾脏疾病的检查1、尿液检查2、肾小球滤过率测定3、影像学检查4、肾活检四、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1、肾病综合征2、肾炎综合征3、无症状尿检异常4、急性肾衰竭综合征5、慢性肾衰竭综合征五、肾脏疾病的诊断1、病因诊断2、病理诊断3、功能诊断4、并发症诊断六、肾脏疾病的防治原则1、一般治疗2、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3、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治疗4、肾替代治疗5、中西医结合治疗七、进展和展望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个。左肾上极平第十一胸椎,下极与第二腰椎下缘齐平。右肾上方与肝脏相邻,位置比左肾低半个到一个椎体,右肾上极平第十二胸椎,下极平第三腰椎。中国成人肾脏的长、宽和厚度分别为10.5-11.5cm、5-7.2cm和2-3cm。男性一个肾脏重量为100-140g,女性略轻。[一、肾脏的基本结构]肾脏由肾单位、肾小球旁器、肾间质、血管和神经组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脏由约100万个(80万-110万)肾单位组成。连接小管将肾单位与集合管连接起来。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两部分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构成,形成具有半透膜性质的滤过膜。内皮细胞呈扁平状覆盖于毛细血管壁腔侧,胞体布满小孔(窗孔)。内皮细胞具有抗凝、抗血栓、合成基底膜及血管活性物质等作用。正常肾小球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e,GBM)厚度为310—373nm,基底膜中层为致密层,富有带负电荷的涎酸蛋白,基底膜内外两层密度较稀,称疏松层,富含阴离子硫酸肝素。IV型胶原形成基底膜基本构架,其间充填着各种物质包括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巢蛋白、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等。基底膜对维持正常肾小球结构、固定临近细胞及构成滤过屏障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通过稀疏的足突附着于基底膜上,而足突间隙裂孔由一层裂隙膜封闭。研究显示足细胞有多种裂隙膜蛋白,包括Nephrin、podocin等,这些蛋白质分子相互插入构成了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分子筛,是防止中、大分子量蛋白质漏出的重要分子屏障。这些裂隙膜蛋白的缺乏或改变可引起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间有系膜组织,包括系膜细胞和基质,起支持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调节肾小球滤过率、修补基底膜、清除异物和基底膜代谢产物等作用。正常肾小球基底膜电镜照片分子屏障:肾小球滤过屏障310-373nm电荷屏障:1上皮细胞2基底膜3内皮细胞4被滤过物质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以及连接小管(位于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之间)四部分。其中,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连接成“U”字形,称为髓袢或Henle袢。肾小管不同的节段由高度分化、形态和功能截然不同的各种上皮细胞构成,具有明显的极性。在管腔侧和基底膜侧分布着不同的转运蛋白,是水和溶质定向转运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内容一、肾脏基本结构二、肾脏生理功能1、肾小球滤过功能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三、肾脏疾病的检查1、尿液检查2、肾小球滤过率测定3、影像学检查4、肾活检四、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1、肾病综合征2、肾炎综合征3、无症状尿检异常4、急性肾衰竭综合征5、慢性肾衰竭综合征五、肾脏疾病的诊断1、病因诊断2、病理诊断3、功能诊断4、并发症诊断六、肾脏疾病的防治原则1、一般治疗2、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3、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治疗4、肾替代治疗5、中西医结合治疗七、进展和展望二、肾脏的生理功能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一)肾小球滤过功能是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方式,其中含氮类废物如尿素、肌酐等由肾小球滤过,一些有机酸如马尿酸、苯甲酸,各种胺类及尿酸等部分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CFR)主要取决于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胶体渗透压、滤过膜面积以及滤过膜通透性等因素。当平均动脉压在80-160mmHg范围内波动时,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和GFR可保持相对恒定。这种自身调节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一方面保证了机体在血流动力学变化时肾小球滤过仍能稳定地进行,体内代谢废物得以继续排出,另一方面保证了体液的平衡。(二)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肾小球每日滤过的原尿可达180L,其中电解质成分与血浆相同。原尿中99%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大部分的电解质及碳酸氢根等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回血液,最后形成终尿约1.5L。近端肾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滤过的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Na+通过Na+-K+-ATP酶主动重吸收,主要阴离子HC03-和Cl-随Na+起转运。近端肾小管除具有重吸收功能外,还与有机酸排泄有关。有机酸到达肾小管周边的毛细血管时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摄取,然后分泌到肾小管腔中随尿液排出。尿酸可从肾小球滤过,但多数在肾小管重吸收,继而又再分泌到肾小管腔中。除上述有机酸和尿酸外,药物特别是一些抗生素和造影剂,也以此方式排出。髓袢在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水在髓袢降支细段可以自由穿透,而Na+和cl-却不能自由穿透,使管腔内的水分在经过内髓的高渗区时被迅速重吸收;而降支细段一旦折为升支细段,则水不能自由穿透,而Na+和Cl-却能自由穿透,从而维持髓质区的高渗,故髓袢细段对尿液的浓缩功能至关重要。远端肾小管,特别是连接小管是调节尿液最终成分的主要场所。这些小管上皮细胞可重暖收Na+,排出K+以及分泌H+和NH4,醛固酮可加强上述作用。(三)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肾脏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能够合成、调节和分泌多种激素,参与血流动力学调节、红细胞生成及骨代谢等。肾脏分泌的激素包括血管活性肽和非血管活性激素。前者作用于肾脏本身,参与肾脏的圭理功能,主要调节肾的血流动力学和水盐代谢,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一激肽系统、内皮素、利钠肽以及类花生酸类物质;后者包括1,25-(OH)2D3,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内容一、肾脏基本结构二、肾脏生理功能1、肾小球滤过功能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三、肾脏疾病的检查1、尿液检查2、肾小球滤过率测定3、影像学检查4、肾活检四、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1、肾病综合征2、肾炎综合征3、无症状尿检异常4、急性肾衰竭综合征5、慢性肾衰竭综合征五、肾脏疾病的诊断1、病因诊断2、病理诊断3、功能诊断4、并发症诊断六、肾脏疾病的防治原则1、一般治疗2、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3、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治疗4、肾替代治疗5、中西医结合治疗七、进展和展望【三、肾脏疾病的检查】(一)尿液检查常为珍断有无肾脏疾病的主要依据。1.蛋白尿每日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200mg/g,或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称为蛋白尿。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mg称为微量白蛋白尿。产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生理性蛋白尿:无器质性病变,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功能性蛋白屡,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所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定性试验尿蛋白多不超过(+);②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蛋白质排泄量lg/d。(2)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质滤出并超过肾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尿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当病变加重,尿中除排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外,还排泄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等,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3)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时,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如B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重吸收障碍,导致蛋白质从尿中排出,称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异常增多,从肾小球滤出,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的蛋白尿。蛋白尿分类,4类: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溢出性功能、体位性(生理性)2.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两种。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称为镜下血尿。尿外观呈洗肉水样、血样、酱油样或有血凝块时,称为肉眼血尿。详见本篇第二章。3.管型尿尿中管型的出现表示蛋白质或细胞成分在肾小管内凝固、聚集,其形成与尿蛋白的性质和浓度、尿液酸碱度以及尿量有密切关系,宜采集清晨尿标本做检查。肾小球或肾小管性疾病可引起管型尿,但在发热、运动后偶可见透明管型,此时不一定代表肾脏有病变。但若有细胞管型或较多的颗粒管型与蛋白尿同时出现,则临床意义较大。4、白细胞尿、脓尿和细菌尿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称为白细胞尿。因蜕变的白细胞称为脓细胞,故白细胞尿亦称为脓尿。清洁外阴后无菌技术下采集的中段尿标本,如涂片每个高倍镜视野均可见细菌,或培养菌落计数超过105个/ml时,称为细菌尿,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证据。(二)肾小球滤过率测定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原尿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尚不能直接测定,临床上只能用一些合适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的清除率来间接反映GFR。既往多采取留血、尿标本测定肌酐,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方法来评估GFR。正常值平均在100±10ml/(min.1.73m2),女性较男性略低。以上方法评估GFR繁琐,不适用于门诊长期随访患者。因此,目前多采用血清肌酐值带入公式,估计GFR(estimatedCFR,eGFR),其优点是不必留24小时尿。(三)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显像、静脉尿路造影、CT、MRI、肾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四)肾活检为了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无禁忌证时可行肾穿刺活检。肾活检对明确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很有帮助;对部分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无肾损害、肾脏病理学分型、活动性和慢性化病变的评估,以及对遗传性肾脏疾病,急性肾损伤和移植肾排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内容一、肾脏基本结构二、肾脏生理功能1、肾小球滤过功能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三、肾脏疾病的检查1、尿液检查2、肾小球滤过率测定3、影像学检查4、肾活检四、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1、肾病综合征2、肾炎综合征3、无症状尿检异常4、急性肾衰竭综合征5、慢性肾衰竭综合征五、肾脏疾病的诊断1、病因诊断2、病理诊断3、功能诊断4、并发症诊断六、肾脏疾病的防治原则1、一般治疗2、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3、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治疗4、肾替代治疗5、中西医结合治疗七、进展和展望【四、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肾脏及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经常会同时出现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称为综合征。识别患者属于哪一种综合征对疾病诊断很有帮助。(一)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二)肾炎综合征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按起病急缓和转归,可分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性进行性恶化,于数周至数月内发展为少尿或无尿的肾衰竭)和慢性肾炎综合征。(三)无症状尿检异常包括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是指轻、中
本文标题:内科学泌尿系统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5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