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1苏轼被贬密州道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陆游在累遭打击下借梅花发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自白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然性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2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王国维3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陶渊明逸致图陶渊明:(365-427),1.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世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4•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5•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官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江西九江陶渊明墓6入仕为官——初衷鄙弃官场——节操淡泊明志——追求躬耕田亩——生活保障琴书诗酒——生活情趣固穷守节——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人生真悟7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使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8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读书愉情,嗜酒成性,处贫而乐,著文示志9五柳先生人物性格:闲静少语,不慕荣利。生活背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志趣爱好:1、好读书2、性嗜酒3、常著文章以自娱精神面貌: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率真自然,安贫乐道10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11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阮籍等人的失败在于并未找到化解世俗的力量,而陶渊明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趋于心境与物境冥一之境界。12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谢绝政府供给的著名诗人,其可贵之处在于他是作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屹立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保持淳朴本性、任真的人生态度不同流合污的气节与操守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社会理想人格意义13三、陶渊明的田园诗1、作品的保存和流传: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14《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结庐在人境》《挽歌》《移居》《桃花源记》《归园田居》152、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归庄图卷16其一,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17其二,歌咏劳动生活。《归园田居》其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杂诗》其八、《乞食》等其三,归隐之趣,闲适情怀《归园田居》其二、《移居》二首、《和郭主簿》、《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饮酒》其五、其九《读山海经》其一、《归去来兮辞》等。其四,理想世界:《桃花源记并诗》18田园诗的特点首先,往往体现农村风光的恬淡、静谧,反映乡居生活的闲适、自由;其次,融情入景,借景物衬托诗人对故土的无比喜爱之情;其三,在写景中刻划心理,喜悦之情常溢于言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其四,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志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9四、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其一,创立田园诗,开拓了诗歌新题材,拓宽了诗歌发展的道路。其田园诗远承《诗经》农事诗传统,而有了许多独创和发展,内容不局限对劳动过程、劳动场面的描写,而以抒怀为中心,着意写眼中景、心中情,发抒感慨,阐释人生哲理。其田园诗还体现了异常广泛的内容,描写农村风光,叙述劳动感受,畅谈村居生活,展示归隐情怀,表现社会理想等等,使田园诗一经产生,就获得了充实的艺术生命力。20田园诗的创立的另一贡献是,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实行了雅的文学样式与俗的生活内容的完美结合,雅俗共赏诗歌样式的新尝试,以文人诗写田家生活,使诗歌从狭窄的贵族生活圈子中解脱出来,寻得了一片异常清新的新领域。在陶之前及同时,田园生活通常为贵族文人不曾涉足或不屑涉足;在陶之后,农村素材一经文人提炼则往往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绝好诗材。以此而论,陶渊明的艺术实践实际上具有诗歌革新的重大意义。陶诗在当时尽管被斥之为“田家语”,但正是这叫人耳目一新的“田家语”让人千载而下,玩味不已。21其二,开创平淡自然的诗风,创造情、景、事、理有机融合的诗歌境界,建立了一种淡而淳真、质而深厚、浑融本色、意境高远的诗歌美。陶诗独特的艺术个性一般认为在于: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诗人胸襟冲淡,情系田园,肆力农耕,贴近生活,故诗风质朴平淡;同时,平淡之中蕴含诗人炽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故其诗淡而有情,淡而有味,情味隽永,颇具真醇之美。二是情、景、事、理的统一,即寓情趣、理趣于写景和叙事之中,使其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22其三,是诗歌语言本色与精工的统一。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于自然中见精工,于平淡中见华彩,体现了诗人艺术上追求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诗品》谓其“文体省净,迨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虽“世叹其质直”,但亦“风华清靡”,不能轻而视之为“田家语”。23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已进入到诗歌当中。曹操的《观沧海》,以及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等诗,都有对山水的描写,但都是从观赏自然的角度写出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登临游赏而兴吟咏,或助兴已怀,或借以悟道,而不能真正地生活于其中,与自己的观赏对象融为一体。24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252.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26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27移居(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⑴。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⑵。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⑶。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⑷。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⑹。28《移居》(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29写作背景这组诗写于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当时作者46岁。根据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与郭维森《陶渊明年谱》,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住上京里老家及园田居。公元408年(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不久所作。30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⑴。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⑵。⑴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风水)好。⑵素心人:心地纯朴的人。(3)数:屡次、经常。(4)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住着很多心地纯朴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31“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32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⑶。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⑷•⑶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⑷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33“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34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⑹。•⑸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谈在昔:谈论古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⑹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35“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本文标题:《移居》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5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