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蔡文姬小学传统文化四年级上册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人物剪影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生平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人物叫蔡琰,又名蔡文姬,是汉代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妇,今河南杞县人。她博学多才,长于音乐,是位才女。最初嫁给了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汉末战乱之中被匈奴兵俘虏,嫁与南匈奴左贤王,并生二子。十二年后,待曹操平定中原,派遣使者将她赎回汉朝,再嫁董祀。她整父亲蔡邕所遗书籍400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的故事。代表作悲愤诗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文意(蔡文姬被掳入匈奴十二年后,曹操遣使赎她,母女分别,令人肝肠寸断)我即将离开,可是我的两个儿子却使我难以割舍。天性中母子心连着心,心想着分别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遇,从今后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亡,我们母子将永远的天各一方,我怎么能忍心与儿子辞别。儿子跑上前来抱住了我的脖子,问:“母亲啊,你要到哪里去?有人告诉我母亲将要离去,难道说走后还能够再回来相聚!阿母你一贯的善良仁慈,今天你为什么变得这么无情?我还没有长大成人,为什么你就不能想想我的心情!”见儿子这样的苦苦哀求,我的五脏崩裂一样的沉痛,恍恍惚惚如痴如狂。哭泣着用手抚摩着我的儿子,当要出发时我多次返回去犹豫不决。温馨点击《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全诗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描写了董卓之乱、“胡羌”乘机大掠的情景以及诗人被掳后在俘虏营中的生活。第二段写诗人被掳到辖地后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和汉使来迎归时不忍弃子、去留两难的心情。最后一段写诗人归途中思念儿子的痛苦心情和到家后的所见所闻以及“托命于新人”后的矛盾心情。这首诗将叙事和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叙事言情,格局铺排,极有章法。叙事时,既有细腻的刻画,又有精练地概括;抒情时既有多层次感情波澜,又格外抒写了母子惨别的哀痛。情寄于词,情事相称,造成了诗歌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总之,这是一首“感伤乱离,追怀往事”、格调悲怆、真情流露的好诗。代表作《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主要地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高,与蔡文姬的才高有关,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家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胡笳十八拍人物评价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文姬亦擅长书法,其文笔宋刻《淳化阁帖》有收录。蔡文姬一生,特别是归汉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撰写了《续后汉书》,这不能不说是她对祖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令世人感到悲凉与叹息!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蔡文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5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