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丽水生态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丽水生态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生态工业是根据工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建立的、符合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高效综合利用以及生态功能稳定协调的工业新型组合和发展形态。在实际工业生产活动中,主要是指实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和环保产业,建立以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发展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处理好工业资源效率、工业污染冶理与工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上既能保证工业经济效益又能取得生态发展效益。丽水作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如何突出生态第一优势,加快生态工业发展,对于丽水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生态工业基本特征、层次及发展模式。从生态工业的理论内涵可以概况出生态工业应具备的五个方面特征:一是工业生产链条必须能形成理论上的闭合回路;二是工业废弃物可以综合利用;三应有比较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作为技术保障;四是具备工业生产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影响的生态循环链条;五是具备生态工业的微观载体如生态工业园。纵观国内外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全新规划型。该类模式在良好规划和设计基础上,从无到有进行建设,主要吸纳那些具有“绿色制造技术”的企业入园,并配套建立一些基础设施,使得这些企业可以进行物质(主要是三废)、能量(主要是废热)和信息的交换。二是现有改造型。对现已存在的大量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或引进新的产业、项目、工艺流程等。三是虚拟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成员间的物、能交换联系,在现实中通过通达供需合同加以实现,缺点就是可能需承受较高的运费费用。二、我市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一)我市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发展生态工业是丽水自身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丽水的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作为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丽水不能简单沿袭周边及全国其它工业化地区“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积极走出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工业绿色发展之路。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目标为己任,忽略了对生态效益的重视,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发生。而生态工业将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从战略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有助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工业更是丽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工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同时丽水工业也有了“成长的烦恼”。从总体上看,全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较高、部分地方污染较重,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等等问题随之而来。只有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引领工业发展,以节能、环保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路指导工业发展,走生态工业发展的新路子,才能更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从根本上整合和优化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工业经济的活力和后劲,从而真正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我市发展生态工业的现实基础。我市发展生态工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理念上,致力于发展生态工业。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都很好地体现了我市生态特色,将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作为稀缺要素和重要生产力,有力地引导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1年,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2002年,概括提炼为“生态立市,绿色兴市”;2003年,形成“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2005年,明确提出未来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2008年,提出实施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2012年提出“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现阶段,我市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定位,全面推进生态休闲养老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工业的发展。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总量超出衢州亿元,超出舟山亿元。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比200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二)产业选择上,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取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丽水先后出台了《工业转型升级鼓励产业产品导向目录》、《市区工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等,项目在备案、核准之前,在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之前,先经过入园决策评价,注重引进能耗低、污染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项目。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八大”产业集群为支柱、“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主导产业体系。(三)工作抓手上,强化招商选资和项目带动。丽水把招商选资作为“一号工程”,通过招商选资、项目带动,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强、环境污染小、产出效益好的项目,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仅2012年全市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297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10个,实际利用内资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完成浙商回归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四)空间拓展上,着重构筑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平台。按照扩容、增效、提升的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10个省级园区(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空间平台载体。2012年,全市1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已开发土地面积平方公里,累计总投资达到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亿元;入园企业累计企业投资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5家。至2012年底,全市平均投资密度万元/亩。(五)制度保障上,重在建立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项目入园评价机制。出台《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项目入园决策评价服务工作管理办法》,对拟进入集聚区的工业项目,实行严格的工业园区项目联评联审机制。二是引入亩产论英雄评价制度。初步建立以企业的土地使用效率为依据的评价机制,引导企业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投入产出率。三是建立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着力创新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的政策管理机制。我市还通过强化源头控制、工程建设、监管措施、政策引导等方面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继2011年丽水市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的基础上,2012年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突破,单位GDP能耗实现吨标准煤/万元,排在全省第三位。2012年,丽水市单位GDP能耗降幅位列全省前茅。同时,我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截止到2012年,我市已有200家(6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阶段性验收,共节电万千瓦时、节煤吨、节水180万吨、节蒸汽7713吨、节燃料油吨、节煤气吨,削减废水万吨、粉尘吨,减少COD排放吨、SO2排放吨、NH3-N排放吨、固体废弃物吨。全市有15家生产企业和34家经营性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共回收利用各种废弃资源万吨,涵盖煤矸石、工业废渣、矿渣、废旧金属、废塑料、废纸等。尽管我市生态工业初具雏形,但按照生态工业基本特征、层次及发展模式来划分,我市生态工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关联度不高、从总体上看,我市工业的生产活动基本处于“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过程,以高物耗、低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三、我市生态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工业内部结构不甚合理。一是总量小,重工化趋势明显。2012年规上工业产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仅占全省%和%,目前总量规模居前为黑色金属压延、金属制品、化工、塑料制品等4大行业。我市重点工业占比高达%,为全省最高水平,目前仍处于重工业加快发展阶段。二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比居高不下。我市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全省和衢州市的%和%。传统产业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发展、处延式扩张模式,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还不强,不能满足发展生态工业的要求。三是高新技术发展缓慢。以今年1-7月数据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远低于全省的%的平均水平,更低于衢州市的%。(二)工业园区建设水平较低。工业园区是发展生态工业的主战场和主阵地,目前我市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离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仍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单一、趋同,产业层次较低。全市11个工业园区,除丽缙工业园还在招商外,其他工业园的企业多以各类加工业为主,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多是温、台、金等地产业的梯度转移,尤其是以温州的阀门铸造、合成革、鞋革为主,产品结构较单一,缺乏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结构雷同。大多数园区都是综合型园区,专业型、特色型园区相对较少。二是园区建设规模偏小。目前全省117家省级开发区,平均每个规划面积平方公里,我市16平方公里。全省累计开发面积1039平方公里,衢州开发平方公里,我市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园区开发面积只有全省和衢州的%和%。三是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目的就是使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另一个工厂原料,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我市大企业仅有12家,大量的中小企业以点状集聚,联系松散,本地配套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且单调,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产业。加上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或者企业出于自身目的隐瞒相关信息,导致无法实现生态工业园建设目的。各企业之间就既缺乏产品链的物质流也缺乏非物流和热能交换机制。(三)偏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管理。目前对工业污染仍主要采取“末端控制”(EOP)方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员、技术和资金,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而且因投入高、费时费力、与提高经济效益没有明显关系,企业普遍缺乏治污积极性。一是治污成本较大,而且随着污染排放指标的日益严格,成本开支也越大。这是因为没有控制生产全过程中污染源的产生和削减,最终的排污量相对较大,导致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而且维持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也非常可观;二是由于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毕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排放的工业“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如废渣堆存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废物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废水处理产生含重金属污泥及活性污泥等等。三是污染控制的效果不稳定。如何从工业的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把污染尽可能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变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从而实现环境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发展与环境的“双赢”。(四)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升。一是工业企业和消费者生态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大部门企业习惯于抓利润指标,经营思想落后,以推销观念为主一,少有企业以社会营销观念为指导。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选择,缺乏社会责任感。进行“生态化”生产,往往需要采用高新技术和较大的投资额,企业一般无力或是不愿承担。同时生态工业生产的绿色产品中就包含了环境使用费用,价格往往高于非绿色产品,据测算,生态产品价格要高出非生态产品20%-30%,因些总体上生态产品的消费能力显得较弱。二是政府管理部门生态意识有待提升。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向“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开发利用”转变,生产要素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向物质、能量、信息和生物四种资源转换,管理部门同样面临着社会走向工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产业引进上更要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生态工业园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链的互补,但是由于一些园区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没有做好布局规划,行业和产业间关联度不强,引进过程中忽视产业链接即补链要求,不利于生态工业园的持续发展。有些地方病急乱投医,见企业就招,见项目就引,结果是有企业、无产业,有生产力,无竞争力。(五)生态工业缺乏科技的支撑。生态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技术支撑体系、政策环境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从目前技术效果上来看,与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相配套的污水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少能够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的生态工业技术。各相关产
本文标题:丽水生态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5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