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图形图像 >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材料分析: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四、课堂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教材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基础性3、义务性4、全面性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6、系统性第二章学生指导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2、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婴儿,培养成领袖、小偷等)、斯金纳(强化)。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七、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启示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2、阶段性——“成人化”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3、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4、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的技能受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八、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九、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4、改进教学方法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竞赛、教师的期望等。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十一、小学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十二、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十三、美育的任务。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十四、美育的内容: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十五、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途径:1、课堂教学2、开展课外活动3、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4、教师的示范作用方法:1、教师教导法2、欣赏法3、活动法和实践法十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7、惩罚法第三章班级管理十七、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十八、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十九、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2、平行管理—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影响集体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管理的前提下参与管理4、目标管理—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个人目标二十、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类型:1、成员间的分歧2、打架斗殴3、顶撞4、恶作剧处理原则: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教师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不要急于表态下结论;冷处理不是不处理,而是先进行正常活动,结束后再处理。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二十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1、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3、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二十二、班主任工作内容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班会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2、后进生的工作二十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日常性:1、班队会活动2、班级晨会活动3、值勤活动4、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阶段性:1、工作型活动2、竞赛型活动二十四、班队活动的类型1、主题教育活动2、班队例会3、班队文艺活动4、班队体育活动5、班队科技活动6、班队劳动7、班队游戏活动8、少先队活动二十五、课外活动的特点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形式的多样性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2、小组活动3、群众性活动第四章学科知识第五章教学设计二十六、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⑴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⑵分析教材。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相互联系,确定知识脉络和教学素材;分析挖掘认知功能。2、学生情况分析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认知方式的分析。(三)教学目标设计(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第三节教案设计与编写二十七、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直观导入(实物、教具演示法;视听导入法);设疑导入(提问析题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趣味导入(故事、事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目标展示导入。2、新课讲授、3、巩固练习、4、课堂总结二十八、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第六章教学实施二十九、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十、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三十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三十二、班级授课制含义: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三十三、教学实施的环节1、备课2、上课。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三十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1、借助语言2、借助问题3、借助多媒体4、运用游戏5、运用故事三十五、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1、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3、设置榜样;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三十六、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针对陈述性知识有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策略,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本文标题: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5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