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农村社会学[完美打印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
第一章:导论刘飞(E-mail:feiorfeisoc@126.com)(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农村社会学?兼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得怎么样?第四节:怎样进行农村社会学研究?目录在中国,农民可以说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不仅作为职业的农民(farmer)在统计上有8亿,即占中国总人口的3/5;而且,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其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要想顺利的实现孟德拉斯意义上的“农民的终结”,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农村是农民居住与生活的地方,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虽然从历史发趋势来看,“村落的终结”是其必然趋势。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如城乡二元结构,农民人口众多,等等),农村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存在下去。中国农村的现状如何?中国农村将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值得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农村社会学?兼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虽然中国农业已经发生了一场“隐性农业革命”(黄宗智,),但总的来看中国农业规模小、农地细碎化以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都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克服上述障碍从而确保粮食安全(foodsecurity)成为农业面临的基本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的工业化,食品安全(foodsafety)开始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确保食品品质与安全成为新时期农业的最重要课题。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农村社会学?兼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总之,农村、农业和农民(即学界所称的“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理论上,也是推进社会学本土化,提升中国社会学国际声誉的重要领地)。中国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其根本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的显学。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农村、农业和农民。不过,与农业经济学相比,农村社会学更关注于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在西方社会中,由于农村已经基本消失,农民已经“终结”,农村社会学更关注对农业(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农村社会学?兼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农村社会学的传入与学科体制的建立(一)农村社会的传入20世纪20年代初,农村社会学由美国传入中国。其传播路仅主要有:(1)国外学者或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示范性调查研究;(2)国内学者出国留学,然后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具体案例:【1】1919-1920年,沪江大学美国教授葛学博指导社会学学生对潮州凤凰村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华南乡村生活》)。【2】1921-1925年金陵大学教授卜凯组织了中国农场调查,涉及7省17县2866个农场(《中国农场经济》、《中国土地利用》)。【3】1923年沪江大学白克令指导学生调研(《农村调查——沈家行调查》)。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陶孟和(二)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大夏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以及编写了《农村社会学》的教材(第一本,顾复1922年)。1.李景汉(1894-1986)的农村社会学研究1917年留美学社会学,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加里福利亚大学硕士学位。成果:《定县社会调查概括》、《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2.杨开道(1899-1981)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密歇根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博士。1924年出版《农村社会学》,标志着农村社会学的诞生。建国后,任华中农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和院长,后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1981年在武汉去世。1928年,杨与徐仕廉组织燕京大学学生对清河镇的人口、集市、村镇组织进行调查,《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3.吴文藻(1901-1989)与农村社区研究192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题目:《见于英国舆论和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吴文藻一直主张,社会学与人类学是相通的,在社会研究中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他力主把西方社会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的方法引入中国农村社会学,大力进行社区研究。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名词,有实质的基础,自然容易加以观察和描述。”4.费孝通(1910-2005)与他的创造性农村社区研究1936年,费留学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1938年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中的农民生活》(《江村经济》)。费孝通发展了社区方法论,提出了类型比较法,认为单个社区的分析只是“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还需要调查了许多单一社区的基础上通过第二步的比较研究,才能“接近认识中国农村的基本面貌”。在云大社会学系期间,费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禄村农田》、《云南三村》,等等。此外,云南大学的“魁阁”团队还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乡村研究著作。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二、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面对中国农村凋敝的现实,走改良道路的知识精英提出了“复兴乡村”的主张。三种意见:(1)从乡村建设入手,实现“民族自救”;(2)都市救济乡村(吴景超);(3)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代表:陈序经)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二、乡村建设运动在主张从建设乡村入手的乡村建设派中,又主要有三种思路:(1)民族再造,从农民教育入手(代表人物:晏阳初(1890-1990)、陶行知“除文盲,做新民”“邹平模式”);(2)经济建设派,主张从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家收入着手;(3)乡村建设建派,从组织乡村自治着手(代表人物:梁漱溟(1893-1988)“定县模式”)。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由于日本侵略,乡村建设运动遭到破坏。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二、乡村建设运动【评价】:乡村建设运动总体上看是失败的,没有实现解决农村问题和振兴农村的目标。梁漱溟也坦陈,乡村建设运动“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乡村建设派仅仅依靠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可能解决土地问题这一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总起来看,乡村建设运动只是一个典型的改良主义运动。第二节:中国农村社会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所有高校的社会学系最终都被取消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自然也就中断了。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才恢复;时至今日,农村社会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中的“显学”。与以前的乡村研究相比,目前的乡村研究体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相当明显。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得怎么样?【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不足之处:(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性问题;(2)农村社会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3)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可持续性问题。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得怎么样?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在总体上,自然遵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理。【实证主义VS.非实证主义】一、方法论问题:经验研究中的方法论限度(徐勇,2006):1.只见“社会”,不见“国家”;2.只见“树叶”,不见“树林”;3.只见“描述”,不见“解释”;4.只见“传统”,不见“走向”。经验研究中的三大维度(曹锦清,2010):1.历史的维度;2.比较的维度;3.理论的维度。第四节:怎样进行农村社会学研究?二、研究方法问题:在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当中,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尤其是以社区为单位的个案研究法、民族志等)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思考】:(1)为什么质性研究法会在农村研究中获得最广泛的引用?村落、多方行动者、历史维度、农民行动逻辑(2)试对“农民收入”这一变量进行操作化。第四节:怎样进行农村社会学研究?三、具体方法与技术田野调研1.参与观察法;2.深度个案访谈法;3.历史档案法;4.文献法。第四节:怎样进行农村社会学研究?第二章:农民、农业和农村刘飞(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目录第一节:农民第二节:农业第一节:农村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业的产生是农民产生的基础,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凸显了农民的职业特征;城乡分离赋予了农民地域身份,而现代化进程彰显了农民的阶层身份。第一节:农民一、农民的内涵(一)中文词源学上考察从词源上来看,在古汉语中,甲骨文和金文时代就已经分别有了“农”与“民”。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农(農),耕也。“農”下为“辰”,是古人用以锄草的蛤壳一类的农具;而“農”上为“曲”,“曲”古音为奴。据此,农民主要是一个职业概念,农民即从事农耕活动的人。“民”,古同“萌”、“氓”,指卑贱的下人,被上等人视为“懵懵无知”、“萌而不知”的贱者。……由此,职业概念与身份等级概念合二为一了。第一节:农民一、农民的内涵(二)西文词源学上考察在英文中,与农民对应的主要是farmer和peasant,但两者的涵义差异甚大。从词义上说,farmer以farm(农业)为根,强调的是职业涵义;而peasant一词从词源及构词成分看与农业并无直接关系,由古拉丁语pagus派生,该拉丁词意为“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因而peasant在古代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第一节:农民一、农民的内涵(三)当代中国学者对农民定义的角度1.作为职业的农民;2.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3.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思考】:农民工还是农民吗?第一节:农民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一)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农民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据统计,截至2009年,农村人口为7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53.4%。虽然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但当前它仍然是中国中国人口的主体。(二)从文化素质看,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第一节:农民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三)从职业结构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和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四)从生活状况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国际上认为城乡差距在1.5:1比较合理,但我国的城乡差距近年来一直在3:1以上。第一节:农民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五)从价值观念看,农民的价值观念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生存理性”VS,“经济理性”),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深深地影响着农民的言行。(六)从社会地位看,农民的实际地位与其应获得的社会地位之间仍存在这交大的差距。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农民整体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依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依据所拥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中国的社会阶层可以类型化为十大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第一节:农民三、值得关注的四类农民(一)农村留守儿童;(二)农村留守妇女;(三)农村留守老人;(四)“四海为家”的打工者。第一节:农民一、农业的概念(一)农业的含义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二)农业的性质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协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获取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一个生产部门。第二节:农业二、农业生
本文标题:农村社会学[完美打印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6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