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一场战争,被众多军史专家誉为学习巷战的最好学校。本文探讨的是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战役双方的战略策略进行探讨,分析苏德双方胜败的原因,从中发现对现代城市作战的启示。一、战前态势(一)斯大林格勒简介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苏联解体后改名为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是苏联伏尔加河内河航运的重要港口,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各种工厂126个,在战时大多转为军用,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同时由于是以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的名称命名,因此这座城市不论是对于苏联人还是希特勒,都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斯大林格勒市区沿伏尔加河西岸呈狭长形,南北长45千米。城东的伏尔加河宽1至2千米,河岸陡峭。城西是一片高地,远接近地为顿河河曲,河流弯曲纵横。(二)苏德双方基本情况1941年冬季,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苏军对德军发起了反攻,使德军受到重创,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计划。然而苏军在胜利后低估了德军的实力,在克里木和哈尔科夫等战役中接连失利,装备人员损失惨重。德军重新占领大片土地,重新获取了南翼的战略主动权。但面临着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以继续巩固占领已有土地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继续发动攻势,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德军企图以南翼主力围歼苏军与北顿涅兹河和顿河之间,占领斯大林格勒,而后向北进攻,从东面迂回莫斯科,以配合中央集团军群合围攻占莫斯科。同时,以一部南突击,占领高加索地区和巴库,攫取石油和粮食资源。为此,德军以A集团军群向南进攻高加索地区,以B集团军群向北进攻夺取斯大林格勒。B集团军群以保卢斯上将所指挥的第6集团军为主力,并有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4航空队支援。由于德军兵力不足,为了掩护过于暴露的侧翼,希特勒以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掩护其左翼,以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掩护其右翼。苏军的企图是首先削弱进攻德军的兵力,制止其进攻,坚守斯大林格勒。然后积蓄力量,当条件具备时组织反攻,歼灭德军。为此苏军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展开防御,其中以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为主要力量,在重要的城市地区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同时陆续将预备队前调,为反攻做准备。二、战役经过斯大林格勒会战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苏军防御时期和苏军反击时期。本文主要介绍在苏军防御时期中的市区作战部分。(一)苏军防御时期1、外围作战1942年7月17日起战役正式打响。在战役初期,德军拥有巨大的科技装备的优势,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顿河河曲地带与苏军展开激战,虽然苏军依托地形展开顽强的抵抗,使德军一度遭受较大损失而暂停进攻,但最终仍被德军突破防线。苏军意识到,在旷野中拼死抵抗对装备武器处于下风的他们来说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苏军指挥员崔可夫决定边打边撤,退入斯大林格勒,他准备将这场战役变为一场浴血巷战。与此同时,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也紧盯着这场战役,他深知这座城市特殊的政治意义。于是他决定不撤出城内的居民,以此来激励守军,斯大林格勒是最后的防线,他们要守卫的不是只有残垣断壁的空城,而是一座能够正常运转的城市。2、市区作战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9月中旬,市区争夺战开始了。德军用于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兵力有50个师,直接进攻市区的有13个师和500多辆坦克,是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的4倍多。由于斯大林格勒背靠伏尔加河,德军的装甲军队无法对斯大林格勒实行迂回包围的钳形攻势,保卢斯决定采用空袭的方式展开进攻。大批的德军机群向斯大林格勒市区展开地毯式轰炸,德军的轰炸使市区内所有的木质建筑起火,而市区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据说当时在距斯大林格勒65公里的地方都可以映着斯大林格勒的火光看书。保卢斯企图通过残酷的轰炸来瓦解苏联军民的战斗意志。在前一阶段胜利的影响下,希特勒放出了要将斯大林格勒将地图上抹掉的言论。他竟然命令保卢斯将坦克开进市区进行作战,他妄想用他的钢铁大军将斯大林格勒踏平。然而事实证明,斯大林格勒对于任何一支装甲集团军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德军铺天盖地的轰炸并未震慑到苏联军民,反而鼓起了他们的战斗意志。而轰炸产生的残垣断壁却给德军的坦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狭窄的街道更是让德军坦克卡在其中动弹不得。而苏军将大量配备有反坦克枪的狙击手布置在建筑物的顶端,伏击下方经过的坦克,而坦克的主炮却无法拉起高度进行还击。反坦克枪可以击穿坦克顶部的薄装甲,击穿后会产生大量的金属碎片在坦克狭小的舱内乱窜,坦克内的成员非死即伤,坦克也会瘫痪。而逃出坦克的德军有充当了苏军的活靶子。为了削弱德军的技术装备的优势,崔可夫制定了“拥抱敌人”的战略。他命令部队与德军保持在手榴弹的射程距离之内。这样进攻中的德军就无法有效的使用大炮和空军优势火力,以免误伤自己人。在残酷的巷战中,苏军士兵的武器是手榴弹、手枪甚至是铲子。然而无论德军如何重创苏军,苏军仍然可以通过伏尔加河源源不断的补充新兵和装备。不过这些新兵的战斗素质普遍不高,许多人都不指望活过24小时。尽管如此,苏军士兵仍然坚持作战,不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定的信仰,还有苏军严酷的逃兵惩罚措施。而这种残酷和持久的战事是德军士兵从未经历过的。每天以米为单位的推进速度与之前每天几十千米的推进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这让很多德国士兵对战役的发展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漫长无边的战斗逐渐消磨掉了德军士兵的意志。拥抱战使德军丧失了一切优势,使战争演变为肉搏战、挖壕工具战、手榴弹战、地雷战。崔可夫派出了大量的狙击手进入城市废墟展开狙击作战。轰炸过后的市区很适合狙击手进行狙击作战,他们渗透进德军的后方,向猎杀猎物一样猎杀德军。有些狙击手并不会直接瞄准敌人的头部射击,他们会射击敌人的胸部,这样中弹的人并不会立即死去,相反他痛苦的哀嚎和呻吟会给他的同伴带来紧张和恐惧,同时一些有战斗力的德军还要离开前线护送伤员。这群狙击手大多是来自乌拉尔山的猎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瓦西里·扎伊采夫。苏军极力宣传这些明星狙击手的卓越战绩,激励了更多的苏联青年走向战场,他们认为即使不能成为英雄一样的人物,至少自己也在沿着英雄曾经走过的路在走。德军为了对付狙击手,发明了火焰喷射器,它喷射的火焰可以透过掩体的缝隙,对于藏在废墟中的狙击手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在这场残酷的市区争夺战中,崔可夫的目标是拖住德军的进攻速度,使德军的闪电战失效,达到每天一巷战,一战一栋楼的水平。他把反坦克炮布置在地下室,机枪队在废墟中掩护,在楼的顶层布置狙击手和炮位观测员,阁楼里布置迫击炮。这样的街道防御体系,使德军攻取每一栋楼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随着战事的发展,冬季逐渐接近,保卢斯对胜利感到更加渺茫。这时的苏联国内的工业生产力已经恢复,大量先进装备被送往前线。而希特勒却低估了苏军的实力,抢先宣布德军已经占领斯大林格勒。事实上,11月11日,当苏军已在保卢斯的两翼集结完毕并做好反攻准备时,德军虽然已经突入市中7个区的6个区,最后一次强攻仍未能占领整座城市。此时的德军已经达到了进攻能力的顶点,进攻力量基本消耗殆尽。(二)苏军反攻时期11月19日起,苏军发起反攻。保卢斯一向偏爱钳形攻势,到最后反而被苏军发动钳形攻势。在战役开始之前,德军就面临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困境。为了发动这场战役,希特勒大量的仆从国军队充当侧翼掩护。斯大林格勒城区的激烈战斗拖住了德军50个师达四个月之久,德军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攻取斯大林格勒上,对苏军的秘密集结没有注意。苏军的反攻就是从德军薄弱的两翼开始,展开钳形攻势,五日内完成了对德军的包围。保卢斯向希特勒请求率部突围,然而这时的希特勒在叫嚣“绝不离开伏尔加”的言论。他发布一道命令,将在斯大林格勒内被围部队命为斯大林格勒堡垒部队。然而这个堡垒极度缺乏后勤物资保障。由于路上交通被切断。所有的补给运输需要经过德军仅有的几个机场和空投完成。按照当时的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计算,被围部队每日所需物资的最低限额是三百吨,限于冬季恶劣的天气,平均一个飞行日需要向斯大林格勒输送五百吨的物资。而事实上保卢斯每天能受到的物资最多不超过一百四十吨。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希特勒仍然希望部队能够坚守到来年春天以便发动反攻。然而希特勒的估计是错误的。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德军已经疲惫不堪,他们缺乏补给,冬衣不足以抵抗苏联的高寒,伤病员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每天还要与苏军交战。部队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前往支援的曼施坦因的部队一度突击到距包围圈30英里处,但是希特勒命令保卢斯坚守斯大林格勒不允许突围,德军的进攻由于没有包围圈内的协同而被苏军打退。保卢斯失去了最后的生机。1943年2月2日,刚刚被晋升元帅的保卢斯率部投降。二十五万德军被俘。三、战例评析(一)德军战败原因发起战争的决定本身就是一个失误。在战前,虽然德军取得了看似光鲜的胜利,然而在赢得胜利后德军并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巩固已有的战果,德军发动战役时前线距斯大林格勒300英里,距高加索350英里以上,两地也相隔350英里以上。这使得德军当时已有的兵力并不充足。希特勒大量征调仆从国的部队,陶醉于地图上师的数目的增加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部队的战斗力有多么薄弱。担任德军两翼掩护的都是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而苏军的反攻正是从德军薄弱的两翼突破的。可以说,战前德军的战略部署为自己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希特勒忽略客观敌情我情葬送第6集团军。在苏军准备发起反攻之前,德陆空军总参谋部有关部门联合情报部门和前线德军司令部对苏军的战略动向进行了联合侦查。通过侦查发现苏军在德军的两翼已经集结了大量装备精良的军队,反攻态势明显。在一系列情报上报至希特勒后,并不被其重视,轻视了苏军的实力。他执意要求预备队按兵不动,对苏军有可能的反攻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在德军被围之后,希特勒忽略客观事实,在部队没有基本保障的条件下,要求被围部队继续坚守,对前线情况的报告不相信前线指挥员,反而相信根本身边亲信的信口开河。这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动摇了前线官兵对希特勒的信任,希特勒自毁长城。(二)苏军战胜原因正确的策略选择为苏军反攻胜利奠定基础。最初苏军建立了三层弧形防线,力图在斯大林格勒外围阻击德军的进攻。然而对于缺乏优势兵力和装备的苏军来说,这样的决策是并不明智的。虽然在外围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德军的进攻速度,但是苏军自身损失较大。之后苏军调整战略,将德军引入城区进行巷战的角逐。在密集的城市建筑群中,苏军与德军展开近距离的肉搏战。这种拥抱敌人的策略抵消了德军的火力装备优势,迫使德军进行逐房逐屋的争夺,极大地杀伤了德军并使德军陷入巷战的泥潭无法自拔。苏军趁机利用德军被拖住的时机集结部队,做好反攻的准备。强大的意志精神支撑苏军战斗胜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艰苦的巷战中度过的。可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的一部绞肉机,斯大林格勒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浸泡过。挺过这样艰苦的战斗是需要顽强的意志精神做支撑。在战斗中,不论是师长还是司令,每一名苏军官兵都能够身先士卒。崔可夫经常在前线带领部队战斗,还曾经被德军的飞机追杀。在一号车站的争夺中,苏军一名师长全身中弹两百多处。苏军官兵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为是苏军最终打赢这场战争的重要因素。
本文标题:斯大林格勒战役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7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