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国家公祭鼎160字铭文及翻译
1国家公祭鼎160字铭文及翻译、文化内涵、文脉追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今日上午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口径132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鼎上饰以植物纹和卷云纹。以鼎足为界,所有文字被刻在鼎身上的三个部分:左后方和右后方的两面,篆刻国家公祭日的记事文,共两百多字,用小楷书写;而正面篆刻最重要的铭文,一百六十字,用魏碑书写。全文如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附译文,为蓝字部分)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气魄恢弘我华夏,千年文明灿如花。仁风远播,大化周行。仁爱风仪传远方,威德教化如大道。洎及近代,积弱积贫。延及近代苦难始,积贫积弱陷沼泽。九原板荡,百载陆沉。天下九州具动荡,光阴百年土沦丧。侵华日寇,毁吾南京。日寇侵华滔天罪,毁我南京金陵城。劫掠黎庶,屠戮苍生。普通黎民遭洗劫,无辜百姓被屠杀。卅万亡灵,饮恨江城。三十万死者含冤,四十天江城抱恨。日月惨淡,寰宇震惊。日月悲光华惨淡,全世界为之震惊。2兽行暴虐,旷世未闻。侵略者残暴如兽,诸罪行闻所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同胞们何罪之有,只在于国家多难。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军与民奋起抵抗,拿起枪战鼓擂响。金戈鼍(tuó)鼓:意指金色的戈和鼍皮的鼓。鼍:扬子鳄。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兄弟们同心协力,共御敌义无反顾。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甘洒热血献生命,浩然正气冲云霄。尽扫狼烟,重振乾坤。八年硝烟终清扫,天地改变换新颜。乙酉既捷,家国维新。一九四五胜利后,建立共和更制度。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史清晰且真切,警醒后人以为戒。昭昭,指事之真切、清晰;惕惕(读tì),指惊恐不安心绪不宁的情状。出自《素问·诊要经终论》。引申为警惕、戒惧。“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意。国行公祭,法立典章。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兹宝鼎,祀我国殇。铸就这一楚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3永矢弗谖,祈愿和平。永不忘记此誓言,全球和平是祈愿。永矢弗谖(xuān):语出《诗经·卫风·考盘》,意指永不忘记。矢:发誓。谖:忘记。这一段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不忘记不是为了记仇、复仇,而是警示世人,警惕军国主义分子,期盼和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慰英灵。国家公祭鼎的形制和文化寓意1、“国家公祭鼎”器型。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鼎”字说:“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可见“三足鼎”的器型具有代表性。“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了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放大了的器型更加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还与现在常见的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有所区别。2、“国家公祭鼎”规格和寓意。“国家公祭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铭刻有“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3、“国家公祭鼎”纹饰和寓意。鼎深古铜色,以显庄重与肃穆。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所在地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4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国家公祭鼎的铭文和记事内容“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铭文由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为一体,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鼎的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文脉追溯1、公祭鼎以楚大鼎为原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公祭鼎被缓缓揭开。习近平在随后的讲话中说: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铸鼎记事,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有夏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的传说,此后青铜鼎成为国之重器,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各个时代的重要史实。据了解,这尊国家公祭鼎与收藏在安徽博物院的一件国宝级文物有极大的缘分,5这件文物便是1933年出土于寿县朱家集的战国晚期楚幽王墓的楚大鼎,为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国家公祭鼎就是以楚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楚大鼎是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圆鼎。2、楚大鼎是抗战时期出土据悉,公祭鼎是由设计人员历时3个多月的反复论证,才确定鼎身和底座纹饰。那么,公祭鼎为何最终会以楚大鼎为原型设计制造呢?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率领的团队参与了“国家公祭鼎”的器型、鼎身和底座纹饰设计,昨天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国家公祭鼎主要设计者、南京艺术学院助教徐旻培。徐旻培告诉记者,设计团队经过反复讨论,认为楚大鼎是抗战时期所出土的文物,且是江淮文化的代表,“以它来作为设计的基础是最为合适的。我们‘国家公祭鼎’设计小组一致赞成用青铜作为鼎的主要材质。”徐旻培说,不管是从历史渊源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历史的地理地域角度来考虑,楚大鼎都是国家公祭鼎非常合适的历史原型。“设计方案不断被论证、被推翻,历时3个多月才完成。在进行鼎身、底座纹饰设计时,我们一些成员考虑到要突出南京的地域感,另一些成员则认为南京大屠杀是全人类的记忆。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不要过多地融入南京本地的元素,而是从地方性走向共性,让它表现出这是承载着全部中华儿女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公祭鼎。”徐旻培告诉记者。3、设计团队曾专来皖考察“我们团队平均每天都要拿出2份设计稿,到设计方案确定时,至少有一百多份稿子了。”徐旻培告诉记者,确定公祭鼎以楚大鼎为原型时,整个设计团队还专门来到合肥,前往安徽博物院调研考察楚大鼎,“实地考察后,我们立刻返回南京,查阅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保证最大程度地了解楚大鼎的器型、大小等具体资料。”6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青铜礼器,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东周以来发现的第一大鼎。楚大鼎曾“被一群挖宝者从楚王墓中发现,由于体积庞大,被弃之野外,后来被安置于安庆。”安徽博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大鼎又被转移至成都、重庆、乐山等地,其间奇迹般地躲过了数次日军的封锁和飞机轰炸。1956年,历经坎坷的国宝级文物楚大鼎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馆永久保藏,“镇馆之宝”。成为楚大鼎高113厘米,重400公斤。然而,以它为原型设计的国家公祭鼎要大得多,设计团队是如何考虑的呢?“在最初设计时,鼎高达到两米,但考虑到那么大的鼎不利于参观者观看铭文,所以后来根据场地的情况、人群的大概身高,还有其旁边的纪念碑和钟作为参照,确定了最终尺寸。”历史意义1、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名义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以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2、铸鼎纪事纪念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3、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7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起到积极作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记事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十二月十三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十二月十三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南京市首次举行公祭仪式。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泱泱:形容深远广大;华夏,中国和汉族的古称。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仁风远播,大化周行。仁,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化,教化,教行;周行,读音zhōuháng,意指大道,大路。“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指中华文明如风之流布,传播久远,源远流长。洎及近代,积弱积贫。洎(jì)及近代:意指到了近代。洎:到。(读到这句最让我心痛)九原板荡,百载陆沉。8九原,指九州大地。“板荡”一词典出《诗经·大雅》,其中有《板》《荡》两篇,写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贫苦,后来“板荡”便被用来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百载,字面上的意思是百年,这里是长久的意思。陆沉,指国土沦陷、情势危急。“九原板荡,百载陆沉”,指近代的中国由于国弱民穷,民不聊生,动荡不安,危在旦夕。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南京沦陷。劫掠黎庶,屠戮苍生。日寇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无辜的生命惨遭杀害。黎庶,指平民百姓。屠戮,杀戮,杀害。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南京大屠杀,共有三十万人丧生,他们的亡灵,犹如滔滔江水,日日流淌,诉说着不屈与仇恨。日月惨淡,寰宇震惊。日寇惨无人道的暴行,震惊全球,连日月都为之黯然神伤。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像日寇这样禽兽不如、杀戮苍生的暴行,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同胞何辜,国难正殷。辜,指罪行;殷,指多、盛。三十万人都是无辜的平民百姓,就这样被杀戮了,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哀兵奋起,金戈鼍鼓。成语有哀兵必胜,哀兵是指在对抗的两军中,充满悲愤、拥有正义的一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把悲痛化作抗日的力量,拿起武器,敲响战鼓。金戈鼍(tuó)鼓:意指金色的戈和鼍皮的鼓。鼍:扬子鳄。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我理解,这里的“兄弟”是泛指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奔赴抗日前线,共同抵御日寇的野蛮侵略行径。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其浩然正气,直入云霄。干云,高入云霄。9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指把日寇赶出了中国,收复祖国河山。乙酉既捷,家国维新。1945年为农历乙酉年;乙酉既捷,指经过八年抗战,194
本文标题:国家公祭鼎160字铭文及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9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