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公益劳动Ⅰ》课程标准
沙市职业大学《公益劳动Ⅰ》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公益劳动二、课程代码:090015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公益劳动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劳动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公益劳动知识,掌握公益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五、计划学时:28总学时。六、教学条件:适合公益劳动课程教学的教室和实践教学场所,包括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和劳动课实践基地、安全案例参观基地等。七、课程定位:公益劳动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公益劳动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交流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璀璨的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三)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个人素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才能使劳动技术实践活动有序的、负责的、耐心的、合作的、高质量地完成。这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也是形成其他个人素养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个人竞争的重要品质之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意性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的氛围和条件。在工艺制作中,引导学生从仿制向创意发展,在科技活动中引导学生搞创造发明活动。通过自主创意、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八、课程设计思路: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1.在手脑结合的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除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的活动。项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系列性项目的学习,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项目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3.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逐步增加技术含量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增加教学中的技术含量,加强科技教育活动,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的生活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4.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强调各学科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强调融合社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探究,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是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探究新的技术原理,获取新的技术能力。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九、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适时、适量、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强化基本技术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动手又动脑的技术学习的兴趣,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探究、反思与创造;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素养、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能调查分析需求,并根据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同时获得从事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体脑结合,提高技术设计和创新能力。3.素质目标: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热爱劳动和生活的观念,体验自身的劳动技术能力、建立质量、效益、合作、安全、环保等现代技术意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十、课程内容:1.学习领域说明【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说明技术基础是学生通过初步的技术学习实践形成劳动技术相关的基础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制作、简单评价等。通过“技术基础”领域的学习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认识各种常用的材料及其不同的用途、性能及加工方法。(2)会使用一些常用的工具、设备。(3)具有初步的识图、制图能力,以便进行简单的科技创新设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通过鉴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评价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5)了解简单的工业制作的基本过程和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体会技术的价值。(6)学会简单种植、养殖的一般方法,了解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丰富劳动体验。(7)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仔细、合作、卫生、安全、守纪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设置“技术基础”学习领域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公益劳动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学习兴趣。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家政】学习领域说明“家政”领域是指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的锻炼,如烹饪、洗涤,家电的使用、保养和维修,财物的管理和使用等,掌握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家政”领域的学习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学习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感。(2)学会使用家电,了解家电保养、维修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3)通过调查、讨论、设计、购物等活动,形成初步的勤俭持家的理财意识。“家政”学习领域旨在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劳动技术学习的实际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职业引导】学习领域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职业引导”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比较、测试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逐渐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志向和创业意识。通过“职业引导”领域的学习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关注社会的职业分工和职业道德要求,形成对职业的初步认识。(2)通过社会调查、比较、讨论、测试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志向。(3)接触和分析一些创业案例,培养创业的意识。“职业引导”领域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决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注重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识和体验;该领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为主,避免职业知识的单纯灌输。2.内容标准【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进行初步的技术学习,认识常用材料,学会使用常用工具,进行渐进性的简单创意设计和制作,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技术的基本能力。教学活动建议:(1)收集和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认识材料的特性,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变废为宝的创意设计和制作。(2)尝试各种常用工具的使用,会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目的选择工具。(3)用图样进行简单的作品设计,并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象中的事物。(4)根据自己的设计或图纸说明进行简单的作品制作和拼装。(5)对作品进行观赏、讨论,就作品设计、制作的合理性、独特性、创造性,以及工艺质量、造型等方面作出简单的评价。(6)通过纸塑、手缝、泥塑等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和制作方法,获得劳动的愉悦体验。(7)参加种植、养殖的实践活动,学习简单种植、养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积极的劳动与技术的体验。评价内容建议:(1)是否知道常见材料的性能、用途,能否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2)是否知道常用工具的名称及用途,能否根据需要正确地选择、使用工具。(3)能否识别简单图样,并根据图样进行简易的制作。(4)是否掌握一些简单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和制作方法。(5)是否了解简单种植、养殖的一般方法,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6)是否积极地参与劳动技术的实践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家政】学习领域积极参与家政实践活动,学习简单菜肴制作、洗涤、家电使用、财物管理、消费等家务劳动,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形成主体意识和家庭责任感。教学活动建议(1)节假日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市场分辨各种常见食物种类,尝试识别绿色食品和污染变质食品。经历买菜(采菜)、洗菜的过程,学习使用常用炊具和做简单的饭菜。(2)尝试使用常用洗涤用品进行家庭环境卫生工作以及一些器具和小物件的清洗工作。(3)辨识一些常见纺织品的标识,进行一般衣物的洗涤、晾晒和折叠。(4)通过指导使用家用电器,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5)尝试管理自己的财物、购物等活动,学会合理利用零花钱,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评价内容建议:(1)是否经常参加家务劳动。(2)能否学会识别常见的绿色食品及变质食品。(3)能否在家长指导下做简单的菜肴。(4)是否会洗涤自己的衣物、炊具,打扫家庭环境卫生等。(5)是否节约用水,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6)能否安全使用家电,并养成节约用
本文标题:《公益劳动Ⅰ》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73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