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病原生物学第七章常见的病毒
第七章常见的病毒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第二节肠道感染病毒第三节虫媒病毒及出血热病毒第四节狂犬病病毒第五节反转录病毒第六节肝炎病毒第七节疱疹病毒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呼吸道感染病毒是指一大类仅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或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以上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冠状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一、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形态:多呈球形结构:RNA(7~8个节段)内层核蛋白(NP)RNA多聚酶中层基质蛋白(M蛋白)外层脂质双层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2、分型与变异(1)分型根据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三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A和NA抗原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2)变异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有两种形式:抗原性漂移: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导致流感在局部地区的中小流行抗原性转变: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3.抵抗力流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56℃30分钟即被灭活;对脂溶剂、干燥、紫外线、甲醛、酸类等比较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2)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患者出现鼻塞、咳嗽、流涕等症状。其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引起畏寒、发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2.免疫性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对同型病毒可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HA为中和抗体,包括血清中IgG、IgM及局部SIgA,特别是SIgA能清除呼吸道局部病毒、阻止感染。抗NA对病毒无中和作用,但能抑制病毒释放,阻止病毒传播。特异性CD4+、CD8+T细胞能溶解感染细胞,清除病毒,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三)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检查方法取流感患者急性期含漱液或鼻咽拭子,经抗生素处理后接种于鸡胚或进行细胞培养;取羊水或尿囊液做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2.防治原则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要注意空气流通。用乳酸或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对防止流感扩散有一定效果。接种流感疫苗可获得对同一亚型病毒的免疫力。盐酸金刚烷胺是目前防治甲型流感的常用药物,干扰素及中草药板蓝根、大青叶等有一定疗效。二、麻疹病毒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年龄为6个月~5岁。(一)生物学性状麻疹病毒为球形有包膜的RNA病毒。抗原性强且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低,加热56℃30分钟可被灭活,对紫外线、一般消毒剂以及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均敏感。麻疹病毒感染的细胞浆和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2)传播途径:经飞沫或接触鼻、眼分泌物传播(3)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等临床症状,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多数患者在口颊黏膜处出现柯氏斑(Koplik斑),对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2.免疫性麻疹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麻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这是由于6个月内的婴儿体内有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故不易感染;但随着年龄增长,被动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易感染性也随之增加;5岁后自身免疫建立而不易感。(三)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检查方法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快速诊断。2.防治原则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对易感人群进行人工主动免疫。对6个月以上未患麻疹的儿童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对未接种疫苗而又有接触史的易感儿童,紧急采用人工被动免疫,肌肉注射麻疹抗血清或丙种球蛋白。三、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电镜下,包膜上有排列间隔较宽的突起,形如花冠,故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主要有人呼吸道冠状病毒和人肠道冠状病毒,分别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该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多在冬春季流行。病后免疫力不强。(二)SARS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1.生物学性状SARS冠状病毒形态与冠状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呈不规则形,有包膜。SARS冠状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比其它人类冠状病毒强。因其有包膜,故对脂溶剂敏感。病毒在人体排泄物(痰、粪便、尿液)中至少能保持活力1~2天。紫外线及常用化学消毒剂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2.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SARS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传播(3)致病性与免疫性:目前SARS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免疫病理损伤可能是其致病的主要机理。SARS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后出现干咳、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双侧或单侧出现阴影。患病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实验证明IgG可能是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体外分离到的病毒颗粒。4、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应用免疫荧光检查特异性抗原或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具有诊断意义。对SARS的预防应采取以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为主的综合措施。对SARS患者和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治疗。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公共场所保持空气流通。治疗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四、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病毒名称主要致病性防治原则腮腺炎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可侵犯睾丸、卵巢、胰腺、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减毒活疫苗风疹病毒儿童风疹;孕妇感染可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死胎、智力低下等(先天性风疹综合症)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孕妇与患者接触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腺病毒引起多种疾病,如急性呼吸道感染、眼结膜感染、婴幼儿肠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等目前尚无理想的疫苗鼻病毒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支气管炎等干扰素有一定作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幼儿细支气管炎、肺炎,儿童鼻炎、咽炎、气管炎,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理想疫苗第二节肠道感染病毒肠道感染病毒是指一大群寄生于人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增殖的病毒。常见的肠道感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等。共同特点:1.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24~30nm,衣壳为20面体对称无膜。2.核酸类型为单链RNA。3.耐乙醚,耐酸,在pH3~5环境下稳定,56℃30分钟可使病毒灭活,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对干燥、紫外线敏感。4.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在肠细胞中增殖,并能侵入血流、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临床临床表现多为肠道外临床表现,引起麻痹、无菌性脑炎、心肌损伤、腹泻等多种临床表现。一、脊髓灰质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病毒呈球形,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对称。病毒可在灵长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引起细胞变圆、坏死、脱落。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Ⅰ、Ⅱ和Ⅲ型。3型之间无交叉免疫。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食品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不易被胃酸、胆汁灭活。耐乙醚。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56℃30分钟可被灭活。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甲醛、氯化汞和碘酒可使病毒灭活。(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1)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2)传播途径:消化道感染(3)临床表现:多数感染者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仅有轻微发热、咽痛、腹部不适等。少数感染者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轻者引起暂时性肌肉麻痹,以下肢多见;重者可引起肢体弛缓性麻痹后遗症,极个别可因延髓麻痹,导致呼吸、循环中枢麻痹而死亡。2.免疫性:隐性或显性感染后机体对同型病毒均可产生牢固而持久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肠道、呼吸道黏膜局部均产生SIgA,可阻止病毒的吸附和增殖。血清中和抗体可清除血流中的病毒,阻断其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婴幼儿可通过胎盘接受母体给予的IgG抗体,故6个月内较少发生感染。(三)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检查方法:取发病1周内患者的粪便标本用抗生素处理后,接种于原代猴肾细胞,观察细胞病变作出诊断;取患者双份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或利用PCR直接检测病毒。2.防治原则: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措施。对未接种疫苗又与患儿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人工被动免疫,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症状。二、柯萨奇病毒与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从美国柯萨奇镇两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故名。ECHO病毒是1951年在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称其为人类肠道致病细胞病变孤儿病毒,又称埃可病毒(entericcytopathichumanorphanvirus,ECHOV)柯萨奇病毒与ECHOV所致疾病所致疾病柯萨奇病毒ECHOVA组B组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普通感冒心包炎、心肌炎皮疹婴幼儿腹泻手-足-口病++++-+-+++-++---++-++++-三、轮状病毒人类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病毒基因类型为RNA,具双层衣壳,内衣壳呈放射状排列,犹如车轮状故名。轮状病毒A组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引起成人腹泻。轮状病毒经粪-口传播,6个月~2岁儿童易感。该病多在秋冬季流行,潜伏期短,起病急,临床症状为大量水样腹泻、发热、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可因脱水、酸中毒而导致死亡。防治原则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时输液,纠正电解质失调,防止严重脱水及酸中毒的发生。第三节虫媒病毒及出血热病毒一、虫媒病毒(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乙脑病毒为有包膜的RNA病毒,球形。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乙型脑炎病毒抵抗力不强,一般化学消毒剂可消除其感染性,对酸、乙醚以及氯仿等脂溶剂敏感,不耐热,56℃30分钟或100℃2分钟均可使病毒灭活。2.传播途径(1)传染源:带病毒的蚊子叮过的家畜或家禽(2)传播媒介: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蚊不仅是传播媒介,还是重要的储存宿主。乙型脑炎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易感者主要是10岁以下、尤其是2~6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3.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结增殖,少量病毒随后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肝、脾等处的单核-巨噬细胞继续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少数人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病变,表现为高热、呕吐、惊厥、抽搐、昏迷等症状,病死率可达10%~40%,少数患者留有后遗症。乙型脑炎病后免疫力稳定而持久。4.防治原则:预防原则包括防蚊灭蚊、对动物宿主进行管理和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等综合措施。免疫对象为9个月~10岁儿童,免疫保护率可达60%~90%。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二)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的病原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均有发生。人和猴是登革病毒的储存宿主,伊蚊是传播媒介。病毒经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引起发热、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皮肤出血及休克等。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是灭蚊及改善环境卫生、减少蚊虫孳生和对人叮咬。疫苗正在研究之中。二、出血热病毒(一)汉坦病毒首次在韩国汉坦河发现,故名。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为有包膜的RNA病毒,球形。宿主动物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野兔、猫、犬等。通过带毒动物的唾液、尿液及粪便污染食物、水、空气等,人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出血和肾损害为特征。预防原则主要是灭鼠及注意环境卫生等。人群接种灭活疫苗,两年保护率90%以上。(二)新疆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是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出血热患者分离出的一种病毒,是新疆出血热病原体。病毒为有包膜的RNA病毒,球形。人通过被蜱叮咬或经皮肤伤口而感染。临床以发热、全身疼痛、中毒临床表现和皮肤黏膜出血点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鼻衄、呕血、血尿及蛋白尿。预防主要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措施。正在研制新疆出血热精制灭活鼠脑疫苗。(三)埃波拉病毒1976和1995年非洲的苏丹和扎伊尔两次暴发流行性出血热,从患者体内分离到一种新
本文标题:病原生物学第七章常见的病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74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