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七讲新闻语言5.5
第七章新闻语言一、什么是新闻语言?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搞文学的人都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新闻是不是语言的艺术?日常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交际,要求语言符号与被指称的对象相吻合,以明确的概念来指称事物,从而为人们之间的交际提供认知功能。它的主要标准是清楚明白,所以比较随意、简洁。科学语言偏重于对客观事物性质关系的认知和理解,语言是概念符号,主要发挥的是语言的表意功能。它不允许随意的想象和夸张,也不需要带有感情色彩,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概括性特点。文学语言侧重于表现事物的表面形态和作者的主观情感,发挥的主要是语言的表象和表情功能。它拒绝简化,常运用“扭曲”、“变形”的方法对语言“施加暴力”,造成语言的“反常化”和“陌生化”。这样的语言自主性很强,使读者不得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流连忘返地去感受它。例如:智慧的无知;空虚的充实;一切挽回在一切丧失之外;深刻的浅薄;强悍的脆弱;一切尝试在一切可能之外——杨炼《命运》。这样的语言在生活中像是疯话,用科学的态度去看自相矛盾、全无逻辑可言,而在文学之中就是精品了。二、新闻语言是一门综合功能语言新闻也有自己的语体。新闻行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有着独具的特点和规律,也有自身的语言技巧。(1)新闻语言有时很生活化春运已进入高峰时期,此时有不少欲出行的旅客为买票而煞费脑筋。近日,就有好多读者向本报询问火车站绿色通道是怎么使用的。郑州火车站客运车间负责人作了如下解释:所谓火车站绿色通道,指火车站为应旅客之急而预备的便利通道。在火车站一般售票窗口发车前40分钟是停止售票的,而绿色通道恰恰相反,它是出售发车前40分钟的车票……(2)新闻有时也用很科学化的语言受控核聚变的研究是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最大的主攻课题之一。它的任务是根据太阳和其他恒星释放能量的原理,设法将氢弹爆炸这一瞬间完成的核聚变现象变成可以控制的过程,从而使它的能量充分被人类所利用。核聚变能同世界上已有核电站所生产的核裂变能相比,不仅能量大得多,而且更加安全。地球上丰富的氘、锂等,都是极有前途的聚变燃料。如果把海水中所含氘全部用来生产聚变能,最少可以供给人类使用上百亿年。“中国环流器一号”就是从事这项研究的实验装置……(3)新闻语言也可以很有文学性浓雾降临了,整个城市立即成了又黑又厚的浑然一体,就像午夜提前来到了。这种散发着硫磺气味的黑雾似乎是某种可以触及的有形的物体,它像泛滥的潮水毫不留情地冲垮堤防,在大街上横流,冲进房舍,并冲进每个人的肺部,在那里停留下来。烟囱喷吐的浓烟,立即就被这铅色的雾抓住,摁倒在地上,于是,本来就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城市显得更黑暗了。这浓雾,象是来自鬼哭神嚎的冥河。它成团成朵地游荡,颇象被拘禁在泰晤士河边的这座城市的居民。(《黑雾》,载黎信、曹文秀选编《西方新闻作品选读》)更常见的是在一篇新闻作品之中,既有平易近人的生活化语言,又有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有人把新闻语言叫做“复合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功能语言”三、新闻语言的特点一、准确1、在时间、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语言的能指与客观事物之间的高度吻合。三点左右就是三点左右,不能写成四点;天蓝色不能写成草绿色。2、对事物属性、特征——也就是“质”的判断尽可能没有偏差。明明是害怕而颤抖着绝不能写成高兴而激动着3、对事物的数量、程度——也就是“量”的把握精确无误。两名校领导不能写成主要校领导三点二十不能写成三点二十一十三点四米不能写成十三点三米4、排除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5、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句。几个学校的领导来视察工作他的发理得好6、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一个字词除了本身的基本词义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比如,同样写死,汉语中就有多种表达方法。像邓小平这样的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等我们就叫去世、逝世或病逝,这是尊敬的称法;罪犯被处死我们叫执行死刑;一般人正常死亡叫病死,非自然死亡我们叫身亡。由此可见,这些词语都不能随便乱用。1959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病死了,杜勒斯在侵朝战争中起了相当恶劣的作用,中国人很恨他。《人民日报》在发表这条消息时说:“杜勒斯病死”;但另一家大报的标题是“杜勒斯病逝”,结果引起了读者的分度,谴责该报社用词不当。为了做到准确无误,西方新闻作者用词十分谨慎。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银行职员琼斯从他五楼的宿舍跳下来自杀身死,但记者赶到现场时,警察和法医都不敢做出肯定性的判断。这时如果记者写成“琼斯从五楼跳下去摔死”,一个“跳”字就意味着琼斯是自杀的。但是万一最后警方确认是他杀,报道岂不是失实了吗?如果说成“被推下来摔死”,就又肯定了他杀,排除了自杀的可能性。这时用中性词“掉下来”最为准确。——琼斯从五楼掉下去摔死二、具体新闻语言不仅要求准确,还要求具体。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甚至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那么,如何做到新闻语言的具体形象呢?1、少用空洞语言。比如像重要决策、重大改革、重大举措、深远意义、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大力推进、全面完成等等。2、少用抽象、概括的形容词。比如天气很热—气温高达39摄氏度;受到了热烈欢迎—掌声持续达十分钟之久;欣喜若狂—他跳离了座位,冲向了场地中央;天气极度寒冷—人们的鼻涕稀啦,汽车不能发动;神情紧张—“在一次10分钟的飞行中间,他嚼了21根口香糖,他洗了一副牌,数了数,又洗了一遍。他看了看头上和脚下的云彩,系紧安全带,又把它松开了”3、少用模糊语言。例如时间模糊语——最近、日前;数量模糊语——大约、许多、大概;程度模糊语——比较、基本、明显在新闻语言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求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然而,其模糊程度又有文学创作截然不同。一段取自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狂风暴雨摇撼着东山岛,雷鸣夹着闪电,闪电带着雷鸣。那雨,一会儿像用瓢子往外泼,一会儿又像筛子往下筛,一会儿又像喷雾器在那儿不慌不忙地喷洒——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小一阵子,又大一阵子,交错、持续地进行着。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的冒着泡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儿滚出去,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了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粪堆,涌向村西的金泉河。另一段选自1983年6月17日《南方日报》刊登的消息《今天凌晨广州市降特大暴雨》:昨晚午夜前后,广州市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据广州市气象观测站报告,仅今天凌晨一个钟头之内,就已降雨145.5毫米。这场特大暴雨,是广州市今年以来下的最大的一场雨。由于这场暴雨来势猛,雨量大,暴雨时间长,使得广州市地势低洼的一些路段渍水淹进了部分厂房、仓库和民房等,郊区一些地势低洼的菜地渍水成涝,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有读者来电,东风东路水均大街和水均南街有近200户住在大楼底层的具居民受水浸,室内积水深30多厘米,至2时发稿止,暴雨还在继续不停地下着。模糊语句偏重“定量分析”是一个总的特点,但文学语句中模糊词定量比新闻语言笼统,形容性强,如前一段中即有“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千家百院”、“大小街道”等。而后段用模糊的形容词、副词、量词的定量要求相对精确,“昨晚午夜前后”,午夜前为昨,午夜后为今,这样地模糊使用比笼统地称“昨夜”要相对精确;“近200户”、“30多厘米”,要比“几百户”、“几十厘米”精确;“一些路段”、“部分厂房”,要比“千家百院”、“大小街道”精确。4、慎用高级形容词、副词,像“很”、“最”、“普遍”、“一致”、“纷纷”、“非常”、“最……之一”等总之,不需要的词只是给你的文章增加长度,什么作用也起不到。如果非要使用形容词,这种形容词必须是使你要表达的意思更精确。但是,很多记者写新闻时喜欢用形容词,比如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有一位记者在描写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的时候,既没有堆砌巨大或极大之类虚泛的形容词,也没有滥用只有专家才能理解的数据,而是采用实写的方法,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进行表述:他说,原子弹爆炸时,“用于放置原子弹的钢塔完全被熔化了”,“强光把整个试验地区照得比最明亮的白天还要亮”,“爆炸气浪把10公里外的两个人猛地推到在地上”。。。。结果,新华社一位老记者说:“这样写,比用一千个、一万个形容词更有力、更能说明问题。”三、简洁新闻除了准确、具体外,还需要简洁精练。1、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意思。昨天下午,我们吃饭午饭后早早地来到了一食堂二楼,发现了很多同学比我们先到了。——下午,记者来到食堂。2、删除与主题无关的话。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南昌工程学院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水工杯篮球赛。在这温暖而又优雅的环境中,比赛在07年3月30日开始了。3、起承转合要尽量减少,避免词语的频繁重复。4月2号下午,我校同学都在学校的老食堂排队交网费。由于我校交网费的制度是每月1——5号,所以交网费的人特别多。当时我也在其中排队,当时每个人的心理我最清楚了。由于队伍排得特别长,个别同学的插队现象就发生了打架。——罗嗦,重复、语病4、能用一字,绝不用两字;能用短句,绝不用长句;宁用简单句,绝不用复合句。比如说“穷人”而不是生存在下层社会的人。如:在古代汉语中,基本上使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则绝大多数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像“但”、“曾”、“虽”、“时”、“因”、“后”、“应”、“较”等,这在书面语里可用,在广播语言中都应改为“但是”、“曾经”、“虽然”、“时候”、“以后”、“应该”、“比较”。如:19799年1月底,我国红十字会救济柬埔寨难民的一批物资运抵曼谷,当时国内外几家通讯社都发了消息。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是: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一批日常必需品于近日抵达泰国,协助接触柬埔寨难民之困苦。中国远洋轮“华阴”号与当日下午在曼谷港口卸下药品、罐头食品和布匹。这批物资将由泰国红十字会分配给越过边境进入泰国的柬埔寨难民。另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是:中国第一批由货轮“华阴”号运给泰国红十字会的援助物资于星期五抵达曼谷。船上运载了值7万美元的罐头饰品和药品,前往泰柬边境的难民营。“华阴”号停泊在曼谷空堤港。此外,在句子的结构上,要强调简洁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不少新闻的语言繁琐,空话、废话连篇。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的鼓舞(推动)下”、“在……的基础上”,一连串令人厌烦的老套句式,不清理这些陈词滥调,语言就无法简练。又如一篇通讯写道:“不但在播种的时候,他天天在地边转,祝福年轻人播匀播齐;而且在麦苗出土后,他照样天天在地边转,见有缺行断垅的,就用随身带的种子,一一补齐。”一位同志把它改成:“播种时,他天天在地边转,嘱咐年轻人播匀播齐;出苗了,他又带着种子来到低头,把缺苗的地方补齐。”这样一改,字数减少了1/3,原稿的意思也未见损伤,其原因主要是修改稿没有用“不但……而且……”的句式。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写作6要素: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能使用主动语态,绝对不使用被动语态;如果能使用日常词语,绝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不要写任何粗野语言。他还认为,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必须问他自己至少五个问题:我在试图说什么?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什么样的形象能表达得更清楚?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能足以产生某种效果?我能否再把这句话写得更短一些?四、形象生动1、使用形象化语言,把抽象、概括的东西形象化如:有一条报道美国政府外债的严重的新闻,报道中所说的具体数字一般人记不住,
本文标题:第七讲新闻语言5.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79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