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就贷款新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进行交流研究。下面我对“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贷后管理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欢迎大家多批评指正。俗话说“百十里路半九十”,”人生要看后半段“。由于顺序的不可逆性,决定了事态的发展越往后就越发的重要,越加的影响着结果成败与好坏。信贷管理也是一样,贷前、贷中、贷后的顺序是不可逆的,都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从发放到收回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都影响着贷款质量。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作为信贷管理流程管控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贷款发放,到贷款本息完完全全收回后,才是我们传统银行经营盈利之所在,正是持续发展之根本。12.对抗信贷风险,保证信贷质量,是一场金融战役,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深刻影响的时下,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2009年9.59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存量,如何确保这些信贷资金防风险、有质量、有效果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信贷管理,对于存量,我们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强化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也正是体现贷后管理工作的十分重要与艰巨!。2.3.前面同事已经讲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精髓实质是都是相同实质,在同一个思想下做的,体现为七大原则。其中就包含了贷后管理原则。34.我们按照现在的贷款制度把贷款流程分成九个环节:受理、调查、风评、审批、签约、发放、支付、后管、处置。我们所说的贷后管理即最后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角度看,前者指的是贷后对风险的防范,后者是对风险的控制。45.6.贷后管理涵义,一般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从狭义看,可以将不良贷款的管理以及随后的债权保全作为贷款管理风险处置的单独部分,即将贷后管理的范畴限于正常的贷款。从广义看,贷后管理的时间跨度是贷款发放开始,到该笔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结束为止。我们在这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贷后管理指的是广义上的贷后管理,即指从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后到贷款收回整个期间内,贷款人对贷款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尽管在贷前和贷中阶段的管理上,贷款人已采取了许多必要措施防范贷款风险,但在贷款合同的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和难以预料的事件,会使贷款形成新的风险。由于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及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多在贷后管理的过程暴露,这就决定了银行必须主动、动态、连续、全面的跟踪关注客户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套监测、控制、反馈和调节信贷风险的贷后管理机制。5.6.7.在这里就简单说一下贷后管理的意义。加强贷后管理是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用风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信贷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09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已达到42.6万亿元。2009年,人民币贷款就增加了9.59万亿元。随着贷款投放的不断增加,存续期贷款的贷后管理压力随之加大。因此,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贷款总体质量,有助于维护我国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稳健持续发展。加强贷后管理也是提升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需要。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从历史数据看,贷后管理不善是贷款损失的重要原因。如果贷后管理短板问题不能解决,从长远看,不仅影响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甚至阻碍银行健康持续经营发展,制约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通过完善贷后管理的体制,有效解决贷后管理“效益有限与责任无限”不匹配问题,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竞争水平。三是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建设稳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贷款作为间接融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直以来银行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资金支持的主力军,承担着惠民生、促发展、保增长,支持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责任。银行稳定的贷款投入是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的有力支持,而企业良好的经营与管理又是贷款质量的有力保证,贷款质量直接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性循环。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既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又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经营风险转嫁金融风险的隐患加剧,存量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贷款人的信贷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约束,强调了贷款管理原则,细化了贷款流程环节;在贷后管理方面,针对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分别“量身打造”贷后管理要求,更加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化了贷款资金闲置与挪用等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进一步达到促进企业实现经营价值的同时,维护银行自身权益,实现信贷价值的贷后管理的本质目的。78.二、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贷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贷款本息按时足额收回。为实现这一目的,贷后管理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贷后检查为防止借款人或贷款项目在贷款存续期内发生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不利情形,贷款人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贷后检查和分析,直接获取第一手信息。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借款人和项目发起人的履约情况,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这是贷款资金安全的基础保障。其中履约情况包括履行借款合同情况,履行与贷款相关的交易合同情况。经营状况包括客户原料市场、生产技术、组织管理、主要产品的市场变化是否影响产品的销售和经济效益;客户及其关联公司交易情况等。信用状况包括关键财务指标及信用等级变化情况,不良信用记录情况,客户是否有违法经营行为,是否卷入经济纠纷等。(2)对借款人的现金流情况进行持续检查。贷款人应通过借款合同的约定,要求借款人指定专门还款准备金账户、项目收入账户、资金回笼账户等并及时提供该账户资金进出情况。对与借款人协商签订账户管理协议的,应明确约定对指定账户资金进出的具体管理要求。(3)对固定资产贷款,还要跟踪检查项目建设和运营情况。如项目进展是否顺利,建设(实施)进度是否符合进度,有无延长情况及延长原因;项目总投资是否突破,突破原因及金额;项目累计完工量和项目累计财务支出是否匹配,费用开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项目采用的技术、工艺、设备等是否出现较大变化;项目投产或建成后的设施和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指标;项目运营现金流是否正常,是否满足还款需要;等等。(4)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波动情况。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利变化可能对借款人或借款项目产生逆转性影响,因此,贷后管理除了要关注贷款项目本身的风险外,还应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发展变化对借款人、借款项目,进而对贷款偿还可能产生的影响。(5)贷款担保变动情况。贷款担保是第二还款来源。对担保贷款,在整个贷款存续期间,贷款人应对担保人和抵(质)押物的担保能力进行跟踪检查。对于贷款原有担保不足以保障贷款安全,借款人又不能提供其他有效担保的,借款人应利用合同约定的违约条款,采用有效措施保障贷款安全。对于保证担保,贷款人应在保证合同有效期间,督促保证人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按期提交有关材料、履行各项义务,并按一定的检查间隔期,依据合同约定,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等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保证人财务状况是否恶化,是否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诉讼,是否已歇业、解散、清算等。根据检查情况,定期对保证人的保证代偿能力进行重新评价。对于抵(质)押担保,贷款人应在抵(质)押合同有效期间,对抵(质)押人和抵(质)押物进行定期检查和价值重估,并督促抵(质)押人按照抵(质)押合同的约定履行各项义务。对抵(质)押担保应主要检查抵(质)押人是否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诉讼,是否已歇业、解散、清算等,抵(质)押物权属是否发生争议,抵(质)押物是否发生毁损,是否被再抵(质)押等。对于抵(质)押担保,贷款人还应建立押品价值重估制度,定期对押品价值进行重新评定。2.贷款质量分类与风险预警贷款人要在上述贷后检查的基础上建立贷款质量分类制度和风险预警体系。贷款质量分类是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根据债务人正常经营状况和担保状况,评价债权被及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根据贷款质量分类管理要求和分类标准,定期对每笔贷款进行分类,将全部贷款至少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并及时根据其风险变化情况调整分类结果,准确反映贷款质量状况。贷款人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设定科学的监测预警信号和指标,在贷后检查中发现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触发预警指标或其他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不利情形时,须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借款合同有关约定和预警制度要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保障债权。风险预警信号主要包括:(1)有关财务状况的预警信号,包括有销售额下降、现金状况恶化、资产状况恶化、债务大量增加、利润减少等。(2)有关经营者的预警,包括董事会、所有权或重要的人事变动、还款意愿降低、财务报表呈报不及时、各部门职责混乱、冒险兼并其他公司、冒险投资于其他新业务、新产品以及新市场等。(3)有关经营状况的信号,包括丧失重要客户、主要客户的订货变化无常、货超出正常水平、推迟更新过时的无效益的设备等。3.贷款本息到期收回贷款本息到期足额收回是贷后管理的最终目的。一般来讲,短期贷款到期一周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一个月之前,贷后管理人员应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以督促借款人筹备资金按时足额还本付息。4.不良贷款管理不良贷款管理是根据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化解和防控信贷风险的过程。按照贷款形态的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中的后三类即为不良贷款。贷款存续期内,贷款人应通过风险监测和贷后检查等措施,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分类或调整,对于符合不良贷款特征的,要及时纳入不良贷款管理,以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与流程,对不良贷款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如可在灵活运用直接催收、诉讼、减免息、以物抵债、呆账核销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打包处置、债权转让等市场化、批量化处置渠道。贷款重组是贷款人为降低和化解贷款风险而采取的重要补救措施之一。贷款人可在严格五级分类标准、把握好偏离度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确需重组的借款人,应重新进行贷款风险评价、重新测算借款人还款能力和偿还期限,并在履行信贷审查审批流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与借款人协商进行贷款重组,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对借款人、贷款品种、担保方式、还款期限、适用利率、还款方式等合同规定的还款条件进行调整,有效缓解借款人暂时偿债困难。此外,贷后管理还包括贷款档案管理、借款人信用状况重评等项工作。89.第二部分是对于法规要求,贷后管理有哪些要求。一、贷后检查的法规要求。贷款发放后,贷款人要按照主动、动态、持续的原则要求进行贷后检查,通过实地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方式,对借款人有关情况真实性、生产经营变化情况等进行检查跟踪。贷后检查是贷后管理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贷款存续期间,贷款人应随着时间的变化、市场行情及环境的波动,随时监测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并根据风险监测中发现问题或预警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贷后检查。贷后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检查借款人经营情况是否真实、正常。二是检查借款人的抵押担保情况是否足值、有效。三是及时撰写贷后检查报告,及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此外,贷后检查发现的问题不仅要在报告中反映,重要的风险信息或线索还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研究并采取解决方案。条文依据:《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贷款人应定期对借款人和项目发起人的履约情况及信用状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波动情况、贷款担保的变动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与分析,建立贷款质量监控制度和贷款风险预警体系。”第三十二条:“贷款人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和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建立贷后动态监测和重估制度。”《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第十八条:“在贷款存续期间,贷款人应当持续监测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情况……建立贷款质量监控制度和风险预警体系。出现可能影响贷款安全情形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贷款人应加强贷款资金发放后的管理,针对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
本文标题:讲义-贷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79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