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电大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简答题1简述教育学的价值?答:(1)教育学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2)教育学对教育决策的价值。(3)教育学对教育的价值。(4)教育学对家长的价值。2.简述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答:(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3)普及教育和公共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琢步完善。(4)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5)工业社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改革。(6)教育功能得到多方面认识并期待得到全面释放。(7)教育改革朝向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8)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3.简述社会制约教育的表现形式?答(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4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答:1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2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领导权4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质5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答:1教育普及化2教育国际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法制化5教育个性化6教育多样化7教育整体化8教育终身化6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答: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3教育课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7、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答:政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具有的政治的影响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3)培养社会政治人才。(4)推进社会政治民主。8、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答: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如下:(1)提高劳动者素质(2)促进经济增长(3)推动科技发展9、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答:尽管个体的意识具有自主性,个体也呈现出巨大差异,但身心的发展表现出共同性,这就是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仅从整体上看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身心发展的个体别过程和特征的出现也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具有矢量的正向性,不可逆也不可逾越。(二)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三)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指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均等速度和非线性的特征。(四)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共同特征的同时又有变异性,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差异性。10.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答:(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对不同机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随着机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5)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6)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11.简述环境中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答(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2.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答:(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对人的素质要求是教育目地确立的重要依据。(2)社会关系因素。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社会中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地起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一个国家教育目地的制定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要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13.简述教育目的功能。答:(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14.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答:(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4)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15.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1)重视早期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系统(2)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重视职业教育,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4)高等教育多层次化·多类型化·产学合作化(5)终身教育成为教育制度变革是重要方向16.简述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动向。答: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大力发展高等教育6.加快发展成人继续教育7.加快发展特殊教育17.简述课程的类型及其特点。答:(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的总称,是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具有四个特点(1)主体性(2)乡土性(3)综合性(4)经验性(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他是一种单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如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综合相关学科,重建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2)压缩了课时,减轻了学生负担。(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利弊参半。一方面,综合课程比较注意按学生心理顺序编制教学内容,便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教学,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综合课程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不易呗教师把握。(三)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1显性课程特点是:一方面,他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参与这类课程是有意识的。2隐性课程特点首先是隐蔽性,即隐性课程主要是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其次是广泛性,即隐性课程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涉及学校生活各个方面;最后是非预期性,即隐性课程的影响一般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教育者一般不能事先准确估计和预料。18简述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及其要求。答: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1均衡性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2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来的它主要体现在(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来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19简述课程计划的概念·主要内容与制定原则。(P179--P181)答:概念: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宏观规划,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发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内容:(1)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3)学科顺序(4)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6)考试科目·要求和方法(7)执行计划的若干实施要求制定原则:(1)指导思想明确(2)保证实现培养目标(3)整体性(4)稳定性和灵活性20,简述课程评价的类型。(P190---P191)答:(一)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1)决策性评价(2)研究性评价(3)工作性评价(二)按照评价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可分为:(1)自我评价(2)他人评价(三)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四)按照评价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可分为:(1)定量评价(2)定性评价(五)按照评价的不同对象进行分类可分为:(1)单项评价(2)综合评价21,简述教师发展性评价原则(P194---P195)答:(1)与奖惩制度脱钩(2)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3)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4)保密性(5)民主化(6)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7)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8)信息反馈(9)导向性(10)科学性22、简述教师自我评价的基本事实程序。答:1:要做好前期准备2:自我评价3:要征求大家的意见4:要总结经验23、简介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类型.答:分为四个评价:(一)发展性学生评价(二)档案袋评价(三)表现性评价(四)学生自我评价24、简述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转向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25.简述教学的基本特征。答:1发展性;2互动性;3目的性;4引导性;5生成性;6实践性。26.简述教学的任务?答: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27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答;1心理准备阶段,2感知知识阶段,3理解知识阶段,4巩固知识阶段,5运用知识阶段,6评价学习效果的阶段。2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5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29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答: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30简述班级授课制含义及其优缺点答:含义:班级授课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优点:(1)有效地和大量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2)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3)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能够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5)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化过程缺点: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组织形式上得一次重大收获,但他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31简述德育程过的特点答一引导性和规约性二协调性和整合基本性三社会性和实践性四》渐进性和反复性32简述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答:(一)引导学生自主的原则(二)施加教育影响的原则(三)促进品德内化的原则33简述德育实施工作的基本方法答:(一)认知明理法(二)心理咨询法(三)榜样示范法(四)实际锻炼法(五)陶冶教育法(六)自我修养法(七)品德评价法34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我国《未成年保护法》中,有关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答: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皆在确立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保护儿童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公约规定“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确保儿童得到保护”,“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的考虑”。公约提出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是提出了保护未成年人应该遵循的四个原则: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35简述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答: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青少年的合法权利有:1生存的权利2安全的权利3受教育的权利4受尊重的权利5人生自由的权利36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关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
本文标题:电大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3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