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二升初三语文测试题
1初二升初三语文测试题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A.头晕目眩.(xuàn)啜.泣(chuò)吮.吸(shěn)B.采撷.(xié)倔.强(jué)潸.然(shān)C.扼.制(è)不屑.(xiè)繁衍.(yǎn)D.枯萎.(wěi)栖.息(qī)擎.天撼地(qíng)2.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陡峭竟赛问心无愧B.懊悔蹂躏坚持不懈C.酿蜜娴熟七窍生烟D.侥幸清澈一尘不染3.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D)A.对那些专心欣赏好音乐的人们,一看见他们那一幅专注而感动的神情,我就肃然起敬。B.每天晚上我走到这个地方,总是心惊肉跳,不晓得会遇到什么东西。C.每次捧读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都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D.会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昂然挺立地走进比赛场地。形容东西,意思是:高高地直立着;描写人,意思是:抬头挺胸地直立着。4.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A)A、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比喻)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夸张)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校门口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B.牧童牵着牛在吃草。C.李明同学很勤奋,也很智慧,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D.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6-8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6.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对人物描写正确的一项是()“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A表达了作者对其他留学生油光可鉴的头发的羡慕之情。2B表达了留学生们爱干净,注重外貌的良好习惯。C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做法的赞赏之情。D表现了清国留学生们太注重于外貌的陋习,“标致”一词突出了作者是藐视与留学生的丑态。D解析:整句话运用反语的修辞突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7.下面一句话中描写人物用到的修辞()“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A比喻B夸张C反语D设问C解析:精通时事:那些日本人精通的时事不过是些无聊的事情,因此判断运用了反语。8.对选文的分析及理解(B)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不满与藐视之情。B“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藐视,“标致”一词更是突出了留学生的丑态。C“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表达了作者对那些精通时事的人的敬佩,什么都懂得。D此段选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东京的生活经历。(二)阅读下文,完成9-13题小院吟①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②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⑧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④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挪了小凳,凑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3⑤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⑥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的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⑦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怕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孤单,想接她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母亲执意不肯。她说离不开小院,丢不下小院。从此,我想到小院,就想到了母亲的一生。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捧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⑧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棵树呀!9.第①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突出小院“干净”的特点的?母亲的勤劳、村里人的夸奖10.第②段写出了小院怎样的特点?母亲为什么“格外地宠它,爱它”?(3分)生机盎然(生机勃勃)。因为“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母亲在小院里种葡萄和豆,得之不易,所以母亲“格外地宠它,爱它”。11.第⑥段为什么要写“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请你说说自己的理解。(3分)因为这是母亲从近百里的山里挖出来的苗,这香椿树的“香”充满了小院,传遍了村落,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引来许多人前来看树,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成了大伙的小院。香椿树给人的是芳香和温馨,母亲也是如此,这样写更能突出母亲的朴素,以及她把爱心献给别人的品质。12.第⑦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表达上有何作用?(2分)运用了以物喻人的写法,通过抒情写出了母亲把纯真、质朴的爱献给人间的精神。13.文章结尾处说“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棵树呀”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小院中的树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给人们带来芳香与温馨。“我”也是在农家小院中成长的,像小院中的树一样,在母亲的爱心抚育下从幼稚走向成熟,也同样有着她那种勤劳朴实、真挚善良的情感。(三)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2)前人之述备.矣。(详细、具体)(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拿)(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1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2分)(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越古义:__到了____今义:____越过_____________(2)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文章(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景古义:_____日光____________今义:____景物____________(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古义:______曾经____________今义:_____品尝____________16.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2分)说明了滕子京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地治理政事。17.“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唐贤今人诗赋18.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说明“古仁人之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写是为了将“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悲”“喜”作对比,引出下文。由抒情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19.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作文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在面临种种挫折和不幸的日子里,在心情极为忧郁的日子里,在缺乏信心感到前途渺茫的日子里,在不被理解遭受误解的日子里……不要抱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太多的曲折、太多的愁苦,请给自已一个微笑!早晨起来,对自己微笑,让自己带着一天的好心情出门;夜晚归来,对自己微笑,祝福自己人有一个甜甜的美梦。把每一次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想象成一种幸运,不去自傲。给自己一个微笑,把心胸打开,阳光会不请自来。从一个微笑开始,成功近了,幸福也就不远了!请以“给自己一个微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围绕话题,可以记叙经历,叙5说故事,也可发表议论,抒发情感,500字左右。
本文标题:初二升初三语文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4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