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板块十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启动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11.4中国外交的现代化抵抗屈服融入国际社会厦门三中薛明石羡1368年1840年1949年明清时期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世界中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人文主义科学革命闭关锁国宗藩体制朝贡外交一.朝贡体系与早期中西的外交碰撞1.清初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清初来华的西方使节:清朝初年,荷兰成功地跻身于清朝朝贡国的行列。此时的中西官方交往,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朝贡模式。一方面,明清统治者仍以朝贡的眼光来审视前来的西方使者;另一方面,西方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扮演“贡使”的角色,以期与中国进行贸易。•就性质而论,当时中西之间的官方关系,属于松散的、名义上的朝贡关系。而这种靠双方共同维持的关系,是以清朝前期强盛的国力为基础的。2.马戛尔尼使华•礼仪之争: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一个被贸易所驱动的英国(帝国主义扩张)与一个傲慢且自视为世界中心的中华帝国相遇并(因文化误解)发生冲突:由于(顽固的)清廷与英使在是否按常规朝贡方式行三跪九叩礼这一问题上的争执,使使团最终以失败告终。此事的失败体现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漠视和无知,最终导致了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后果。•贡物:英国人认为他们带来的贡物是英国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体现,意欲通过礼品的炫耀,为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扩大筹码。不幸的是,效果适得其反。•表文与敕谕一.朝贡体系与早期中西的外交碰撞1368年1912年1840年1949年明清时期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世界中国侵略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西学东渐深入不平等条约外国公使进京总理衙门建立第一面国旗晚清民国二.朝贡体系的衰亡•抵抗是指抵制国际社会的扩展,抗拒西方强加的规范和不平等地位,力图维持置身于西方权势范围之外的情况。•屈服是指在抵抗现代国际社会的扩展,抗拒西方强加的规范和不平等地位终告失败或无力进行抵抗的情况下,不发达国家会屈服,这意味着被迫接受不平等、受压迫的地位,被迫服从西方规定的种种规范,但不顺从的情况仍会不时发生。二.朝贡体系的衰亡1.朝贡制度的延续•鸦片战争冲破了原有的一口通商制度,但对朝贡体制没有造成直接地冲击。清帝继续对朝贡国进行恩赐和册封;礼部仍然是负责朝贡事务的主管机构;地方督抚承担接送朝贡使节的义务;对属国的贡期、贡道等具体的要求也一直被坚持着。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2014•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课堂演练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二.朝贡体系的衰亡2.朝贡制度的低调维持(1861-1882)•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廷以沉重打击,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且更明确地指向了清朝的属国,于是弱势的清政府不得不小心应付列强,以保护自己最后的尊严。1858年,中英订立《天津条约》规定: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见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惟大英君主每有派员前往泰西方与国拜国主之礼,亦拜大清皇上,以昭划一肃敬。——蔡永明《洋务思想家与近代外交观念的传播》二.朝贡体系的衰亡3.朝贡制度的崩溃(1882-1895)•中法战争使朝贡体系遭到重大打击。甲午中日战争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朝贡体系的崩溃。•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日本的崛起使得东亚国际体系在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一直以中国为中心逐渐转变以日本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促成了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同时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各国则面对日本的重大转型,遭遇到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与灾难。三.中国融入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是指有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规则和共同运作机制的国家群体。2.国际社会的四大属性•国际社会的起码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的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念•国际社会的共同规则:承认规则(国际社会宪法性规则);共处规则;合作规则•国际社会的共同运作机制:均势;国际法;外交制度;大国控制;战争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1.条约制度(条约—口岸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产生:第一次鸦片战争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完备: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开放通商口岸、赔款、割地(针对某些国家)、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开矿筑路、内河航运、传教办学、投资设厂、驻军等等•不平等条约的实质:准统治权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2.现代外交机构的设立: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外务部(1861—1901)•总理衙门的缘起:各国驻京使节代表其本国政府办理交涉,清政府原来专管藩属的礼部和理藩院在制度及功能上都无法应付这种新局面,特别是对应近代国家对等关系措置的阙如,西方列强对原有外交体制的日益不满;涉外事务日渐频繁,是清政府加强对西方各国沟通的必然选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使节驻京,以及外国人进入内地游历和传教,需要新的机构与之打交道。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留学生的派遣总税务司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清档房司务厅出使各国使节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主要职责:掌管外交、掌管商务、引进西方新知识、推动经济建设,总理衙门与其说是一个外务部,不如说更像一个内阁。•对总理衙门的评价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外务部成立的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需要清政府维持下去,督促清政府进行改革;对内满足朝廷要员、地方督抚对变革的要求。•外务部架构的演变:1901年成立、1906年的中央官制改革设置11个部,将外务部有关各部的职掌分置各新设置部门,外务部才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关。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外务部和会司考工司榷算司庶务司丞参厅秘书股机要股统计处编辑档案处收文处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3.外国使节驻京与觐见礼仪之争•外使驻京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早在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时,就曾提出公使驻京问题。鸦片战争后的西方列强一直要求外国使节进驻北京,遭到清廷拒绝。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以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公使驻京问题。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觐见礼仪与公使驻京问题密切相关,如一枚硬币之两面。公使驻京必然涉及礼仪问题,跪拜不仅是一种礼仪问题,也是朝贡体制的主要表征,一旦以西礼觐见皇帝,天子颜面何存,何以为天下共主?1873年2月,18岁的同治皇帝正式亲政,英法美俄德五国公使联合递交照会,要求以西礼觐见皇帝。6月,英法美俄日荷六国使节以西礼觐见同治帝,攻克了在华最为坚固的堡垒,象征着他们梦寐以求的所谓对华“平等”外交的实现。朝贡礼仪的崩溃,是朝贡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也是近代外交制度由观念到实践层面为人们所接受的必经步骤,其意义丝毫不亚于总理衙门的成立。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外交礼仪的国际化: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觐见的礼仪,对西方礼仪的认可与接受,折射出清政府谋求进入国际社会的心态。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4.驻外使节的派出与使领馆制度的确立•遣使驻外1866与1867年遣使问题的大讨论1866年斌椿的欧洲之行与1867年中国遣使出外1875年郭嵩焘使团出使英国1876年制定《出使章程十二条》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使领馆制度的规范化使领馆的合理布局:至1911年,经过专设、调整,清政府在世界11个主要国家设置使馆,派出专任使臣,在5个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重要国家设有使馆分馆,派有专职使臣。使领馆职能的专业化:加强使馆功能;整顿拓展领馆功能。李鸿章说:“……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概括李鸿章主张派遣驻外使节的原因,分析清廷派遣驻外使节的意义。可以加强对外交往;了解各国情况;办理对外交涉;原因:意义:更好的了解世界;有利于改变闭关自守的状况,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课堂演练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5.国际公法的输入与运用•国际法的传入的过程文本的接受程序的接受价值解释的接受•对外交涉中国际法的应用与挫折鸦片战争普丹大沽口商船事件1864年侨民问题时间课程内容第一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第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第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第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第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第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1876年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部分)据统计,1894—1898年,同文馆学生去向为:出洋外交官37人,国内行政官及各省教习、翻译官79人,留馆任职者7人。总理衙门、各地通商口岸和驻外使馆的翻译人员多由同文馆提供。——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同文馆为代表的洋务学堂不仅进行一般意义上的西学教育,还特别注重国际公法方面的教育和一系列国际法著作的翻译,为中国与列强交往提供了重要参考。19世纪末的国际法世界的国际秩序文明人的国家不完全文明人的国家野蛮人的国家未开化人的国家欧洲、北美洲中南美洲各国土耳其、中国、暹罗、日本地球上其余所有地域1.具备文明国的国内法2.适用国际法3.完全的政治承认1.还未完备文明国的国内法2.有一位以文明国的标准对待外国人1.还未具备文明国的国内法2.部分的政治承认3.不平等条约的实践对象4.国际法的适用需要文明国的承认1.自然的或是单纯的人类承认2.可成为国际法先占原则下的文明国领土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6.外交观念的演进(夷务—洋务—外务—外交):从天朝上国到地下世界(中国的世界到世界的中国)•国际秩序观念的的转变•国家主权与主权平等•民族国家的构建从版图到领土:台湾建省、新疆建省宪政改革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7.专业外交群体的出现•外交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科举取士培养专业外交人才的学校:从京师大学堂到储才馆海归•外交官的任用:包括任用资格、考绩、升迁、调任的办法以及薪俸的保障等。四.中国外交的现代化8.中国参加国际组织•加入国际红十字会组织•两次参加海牙保和会:对文明大国的追求•参加国际博览会1928年7月8日,国民政府发表《关于重订新约之宣言》,宣布:中华民国与各国间条约已届期满者当然废除,另订新约。其尚未期满者,国民政府应即以正当之手续解除而重订之。其旧约已满期,而新约尚未订定者,应由国民政府另订适当临时办法处理一切。1368年1912年1840年1949年明清时期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世界中国侵略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西学东渐深入不平等条约外国公使进京总理衙门建立第一面国旗巴黎和会改定新约运动收回治外法权联合国创始国晚清民国1913—1929年关税收入文件名称签约时间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换文1943年1月11日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特权附件及换文并双方同意之会议记录1943年1月11日废除比利时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事件条约1943年10月20日废除挪威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事件条约暨附件及双方同意之会议记录1943年11月10日废除加拿大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事件条约1944年4月14日关于取消瑞典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文及双方同意之会议记录1945年4月5日关于荷兰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换文及双方同意之会议记录1945年5月29号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特权1946年2月28日关于瑞士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其有关特权暨备忘录1946年3月13日关于取消丹麦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1946年5月20日抗战以来中国与各国签订平等新约一览表……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
本文标题: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8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