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里下河地区的地形和洪涝
里里下下河河地地区区的的地地形形和和洪洪涝涝江淮之间的运河曾称里运河,又称里河。大体上与范公堤平行、位于范公堤东侧的串场河则被称之为下河。介于里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遂被称为“里下河”。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里下河是有名的洼地。唐宋时期沿海海塘工程的兴筑以及黄河夺淮后苏北“地上河”的形成、高家堰的增高、运河大堤的加固,进一步强化了里下河的低洼性。在地形图上,里下河是一个很特别的碟形洼地。它的南面是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边是历史上视为王朝生命线的大运河和高耸的运河大堤,北边是黄河故道,比里下河高5米以上,东面是串场河和范公堤,也比里下河高1-2米。在地质时期,里下河自然环境经历了从大海到泻湖的巨大变迁。在人类历史时期,又经历了从泻湖到平陆的巨大变迁。明清是这一变迁最为剧烈并趋于完成的关键时期。春秋时期清代苏北盆地的构造位置l.主要断裂带2.苏北一南黄海盆地范围(1)郯庐断裂带(2)赣榆-泗阳断裂(3)淮阴-响水断裂(4)长江断裂带(5)南京一嘉山断裂(6)无锡一宿迁断裂(7)苏北东海岸断裂(8)扬州一如皋断裂降水情况阜宁、盐城、兴化、东台站5年降水量滑动平均过程线。降水量年际变化丰枯悬殊,最大年降水量在1400mm以上,而最小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5倍,是多年均值的1.5~2.0倍,最小年降雨量则是多年均值的0.4~0.5倍。里下河地区洪涝演变趋势表现在洪涝类型的多样性,高水位日益频繁、高水位发生机率加大,致灾暴雨频率增大等方面。在自然成因方面,流域暴雨是成灾的主要原因,锅底洼的形态是洪涝发生的地貌大背景,水系的复杂格局也加剧了洪涝的程度和频度。在人类活动方面,不合理的圩垸垦殖导致湖荡萎缩,减弱了水体调蓄能力。闸坝建设引起河道淤积、排涝能力降低致使洪水位趋高,城镇化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水文效应也是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里里下下河河腹腹部部圩圩区区及及抽抽排排基基本本情情况况
本文标题:里下河地区的地形和洪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2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