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1、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一、荒漠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丧失荒漠景观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区土地退化人类过度经济活动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2、荒漠化的概念一、荒漠化土地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地区)次生盐渍化(华北黄淮海地区)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寒区)红色荒漠化(东南丘陵区)世界和中国的荒漠化概况3、现状(世界、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等要素入手分析: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荒漠化的影响是什么?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①经纬度位置(大致位于75°E-120°E;37°N-50°N)②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进入)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③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区、气候分区)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年降水量特点)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着减少。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差异大西部贺兰山东部地形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高原特征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常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辽阔坦荡地形区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1)地形:⑵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①干旱的原因西北地区位置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形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干旱湿润气流难进入山岭重重阻隔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进入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小结:4、西北地区的植被变化情况5、西北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明显平地多疏松沙质土壤6、西北地区的水文情况多内流河,气候干旱河流短促,欠发育ABC降水量逐渐减少结合课本图2.2分析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植被、农业类型的变化②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经度(东西)差异西部东部降水海陆位置载畜量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牧业、灌溉农业以下200mm以上少多距海远近小大半干旱地区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气候干旱(基本条件)(2)多疏松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4)气候异常,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主要因素)1、自然原因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荒漠化的自然背景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基本条件物质基础动力因素包含着漠荒化的潜在威胁干旱位置地形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高原面积广大山岭的层层阻挡青藏高原隆起一、干旱为主的特征气候:大陆性强、干燥少雨、、日照强烈、风力强盛、自西向东降水和景观变化河流多内流河、河流稀少、发育差土壤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地貌风蚀地貌、风力堆积地貌广布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生产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城乡分布点状、带状探究点一:•深居内陆,距海远,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我国西北气候干旱成因:撒哈拉气候干旱成因:探究点一:探究: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的原因•高山冰雪融水是西北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晴天,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能够缓解旱情。探究点一: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气候变异等自然条件发展创造条件过程分散土地退化最终连接荒漠般景观过程加剧加速发展人类活动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请根据下列框图,分析归纳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活动1、根本原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在内蒙古东部库伦旗北部的额勒顺乡,1000多户居民每年需要的薪柴相当于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的灌木林。2、主要表现(人为因素)(1)过度樵采(能源缺乏的干旱区、草原区)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2)过度放牧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农垦区、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3)过度开垦读图观察:现代绿洲和废弃绿洲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3)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绿洲地区)“沙进人退”能源缺乏,樵采天然植被超载、掘井,破坏草场,影响牧草人为因素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放牧开垦草场,加快风蚀生态用水缺乏、次生盐渍化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掘井带来的负作用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这的确解决了干旱地带的人畜饮水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人畜活动必然会以水井为中心,于是水井周围就会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当井的数目不很多,而且间隔很远的时候,在以井为中心的裸地之间还有大片正常的牧场以维持牲畜的生存。当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增加时,不得不打更多的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而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是迫于人口的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次生盐渍化的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地表聚集蒸发旺盛次生盐渍化灌溉与次生盐渍化人类在荒漠中之所以能居住下来,关键在于从非荒漠源地得到大量的水分供应。以人类最早的两个文明中心——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来说,两者均地处荒漠,水分的来源是外来河流。这些外来河流流过荒漠区域,是由与气候无关的地质、地形等因素决定的。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下图,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自给性游牧与商业性定居牧业对草场的不同影响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农作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人口增加草地变旱地牧场超载草地缩小转牧脆弱地区荒漠化加剧劳动力需求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人口增长与荒漠化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三项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防治的原则(两条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3、防治重点(一个重点)4.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千年胡杨植物固沙沙拐枣固沙林梭梭林(三年生)4.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系经过多年围封禁牧和生态治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恢复。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点拨:(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薪炭林沼气池(5)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荒漠化防治:工程固沙技术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苏联垦荒区位置示意活动对图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4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1)根据图4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主导自然条件是水。内陆干旱地区或气候干旱(根据经纬网确定为内陆地区;沙漠广布;季节性河流或内流河)。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廊。(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
本文标题:《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6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