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32论文(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省领雁工程小数班金明平阳县麻步镇渔塘小学摘要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尊重生成性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潜能。教师应及时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地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资源研究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灌输,轻课堂中学生生成资源的开发运用的状况。许多课堂依然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只有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预测性。因为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尽管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但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在面临相同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袒露出来的感受和体验正是学生在社会家庭生活中已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碰撞所产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教师更不能以所谓正确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个性。而应该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把握住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并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该如何捕捉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呢?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一、激活“亮点”资源课堂教学既有预设的一面,同样也有生成、意外的一面。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会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存在着一些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想到或者没有准备到的奇特思路或创新想法,而这些思路或想法又常常通过学生的“意外发言”来得以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迅速判断,妥善处理;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善待学生的意外发言,不可冒然否定,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搪塞过关,而应通过机智的处理,及时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并能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机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在一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听课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当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只要用‘长×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这样一来,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汤了。怎么办?这位教师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了下面的教学。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请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同学对老师笑一笑。”结果全班竞有半数的学生露出骄傲的微笑!是啊,学生有书,他们已经预习了。接着教师对这位学生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是从书上看来的?”“那么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的吗?”“不知道”。这时这位教师即时肯定:“某某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他能提前预习,真了不起,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想!”同学异口同声大声回答说。“今天老师不教,想请你来当一回老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来证明这个为什么吗?”“能!”…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理智的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因为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二、点化“错误”资源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也是教学的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生成的有效资源。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在看图简单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1/2,并涂上颜色。“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贴在黑板上展示。”教师语音一停,很多学生都高兴地把自己的杰作往黑板的高处贴去,但只有一位学生出乎教师的预料,把自己折的1/4也贴到了黑板上,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不是1/2”的叫喊声。此刻,老师和蔼可亲地走到折错的同学身边说: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折的吗?“我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了1/4,老师我折错了。”这位同学的声音很轻。老师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接着教师说:你知道自己折了一个1/4,说明你听懂了今天的课。教师一边指着黑板上折出的1/4,一边说,大家看看黑板,怎样在1/4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出这张纸的1/2呢?学生看着黑板上表示1/2和1/4长方形纸在思索。一位学生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从四份里面涂两份,就能表示这张纸的1/2。”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说,2/4和1/2都表示这张纸的一半。另一位学生急促地说:“老师,我也得到了一个分数4/8,它的大小也与1/2一样大。”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8/16、16/32、32/64、……一个个分数不断报出来。“老师,我们找到规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这样的分数都和1/2一样大”。教师的层层呵护,教师的循循指导,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把“错误”留给学生,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逐渐生成。三、活用“尴尬”资源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安排比较充裕的个体学习(包括学生之间的切磋)的时间,以解决个体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应该随时作出调整。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感悟、见解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全体学生相互学习、分清优劣、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接着师问:“你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个圆吗?”学生动手试画,有的学生用圆规画得像模像样;有的则是圆规不动,用手捏着纸转动;还有部分学生居然是用圆形物体沿着边缘画。师:你们是怎样画出来的?生:我用圆规画,把圆规的一脚固定,另一脚围绕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生:我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圆规的一脚不动,捏着纸转动也构成了一个圆。生:我沿着硬币边缘画一圈就画出一个圆。师:用圆规和借助实物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吗?生1:一种有圆心,一种没圆心。生2:怎么会没有圆心?师:怎么找圆心?生2:(边说边拿着圆片上来大显身手)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中间的交点就是圆心。师:是这样吗?大家再找一找半径与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去找出半径、直径,还自豪地说这部分知识不要老师教,自己能够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呢。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这样把重视个体学习行为作为一个指导学习的重点,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四、引发“辩论”资源生成需要时间和空间,两者是生成的必要条件。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要因为和老师的表达有分歧时,怕浪费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当学生学习“可能性”一课后,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小组不透明的盒子中都有10个球,分为红白两色,但红球、白球的个数不同,每小组任意摸一次,看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是摸到红球”,只有第五组同学说:“我们摸到了白球”。这时,教师说:“你们每组盒子里都是红球6个,白球4个,共10个,在红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此时,第五组一位学生大叫:“我还想试一试,看是一种什么情况”。教师听后,说:“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就让你再摸几次”。结果,这位同学摸了9次,摸到红球7次,白球2次,并要求这位同学说体会,说想法:在红球多白球少时,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一定就比白球的大。教师趁热打铁,再次引导,像第五组发现的那种情况,这是什么现象。学生齐声回答:是很偶然的现象。接着,教师再次拓展,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很偶然现象”。课堂上,教师不是选择逃避或强制学生同意大家的看法,而是留足时间,给足空间,让学生再次进行摸球活动,以事实为依据。第二次实验,收获的不只是那个倔强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更合理。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捕捉住课堂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才能真正使学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王文清.怎样的数学课才算好课[J],中学数学杂志,2008(08)[2]张敏.动态生成下的课堂最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2009(10)[3]瞿菊艳.听出课堂的生命[J],吉林教育,2008(10)[4]袁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环节的实现及其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7)
本文标题:32论文(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8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