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脂质体.ppt.pptx
脂质体Liposome一脂质体定义二脂质体分类三脂质体组成与结构四脂质体的制备五脂质体的特点六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七脂质体给药途径八脂质体的体内过程九新型靶向脂质体展开十未来脂质体的研究主要方面: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一脂质体定义脂质体(liposome)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脂质体(liposome)药剂学定义: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二脂质体分类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小于200nm,医学应用较多为小单室脂质体;大单室脂质体(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200~l000nm。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MIV):粒径在1~5um之间。2.按照结构分: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多囊脂质体3.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4.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三脂质体组成与结构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1、磷脂类: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二类。磷脂的结构特点为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组成的亲水性基团,以及由两个较长的烃基组成的亲脂性基团。天然磷脂以卵磷脂(磷脂酰胆碱,PC)为主,来源于蛋黄和大豆,显中性。合成磷脂主要有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E(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S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其均属氢化磷脂类,具有性质稳定,抗氧化性强,成品稳定等特点,是目前国外首选的辅料。2、胆固醇: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四脂质体的制备1、注入法:主要用于制备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其粒径绝大多数在200nm以下。2、薄膜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多室或大单室脂质体,超声后以单室脂质体为主。3、超声波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以单室为主单室脂质体。4、逆相蒸发法:主要用于制备大单室脂质体。5、冷冻干燥法:适合于热敏感的药物。6、重建脂质体:单室或多室型。是目前国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方法之一。其具有工艺稳定、适合于工业化生产、质量易于控制、产品稳定性好等特点。五脂质体的特点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被动靶向性。用于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防治。如肝利什曼原虫药锑酸葡胺脂质体,其肝中浓度比普通制剂提高了200~700倍。2、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延缓肾排泄和代谢,从而延长作用时间。3、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毒性。4、提高稳定性:如胰岛素脂质体、疫苗等可提高主药的稳定性。六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1、抗肿瘤药物载体: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能提高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的用药剂量,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阿霉素脂质体和顺铂脂质体已在国外上市。2、抗寄生虫药物载体:由于脂质体的天然靶向性,脂质体可以像“导弹”一样定向地将治疗药物有效地运送到网状内皮系统患病的细胞中释放药物。利用这一点可以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利什曼病和疟疾等.利用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用量,降低毒副作用。3、抗菌药物载体:利用脂质体与生物细胞膜亲和力强的特性,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提高抗菌效果。庆大霉素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可减少药物的耐药性,降低心脏毒性。4、激素类药物载体。5.作为基因工程载体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6.人造血液代用品-----血红蛋白脂质体血红蛋白脂质体是一种无抗原、无病毒而携氧、可用于复苏的液体制品,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上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七给药途径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1)静脉注射;(2)肌内和皮下注射;(3)口服给药;(4)眼部给药;(5)肺部给药;(6)经皮给药;(7)鼻腔给药。九脂质体的体内过程脂质体与细胞之间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膜间转运(细胞膜的脂质交换)、接触释药、吸附、融合和内吞。十脂质体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1.趋势:高效、低毒和靶向。2.问题:稳定性较差,防止渗漏。八新型靶向脂质体展开1、前体脂质体:将脂质吸附在极细的水溶性载体如氯化钠、山梨醇等聚合糖类(增加脂质分散面积)制成前体脂质体,遇水时脂质溶胀,载体溶解形成多层脂质体,其中载体的大小直接影响脂质体的大小和均匀性。前体脂质体可预防脂质体之间相互聚集,且更适合包封脂溶性药物。2、长循环脂质体(long-circulatingliposome):经过PEG修饰,以增加脂质体的柔顺性和亲水性,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减少脂质体脂膜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延长循环时间,称为长循环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有利于肝脾以外的组织或器官的靶向作用。同时,将抗体或配体结合在PEG的末端,既可保持长循环,又可保持对靶体的识别。3、免疫脂质体:脂质体表面联接抗体,对靶细胞进行识别,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如在丝裂霉素(MMC)脂质体上结合抗胃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G制成免疫脂质,在体内该免疫脂质体对胃癌靶细胞的M85杀伤作用比游离MMC提高4倍。4、热敏脂质体:利用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释放速度增大的原理制成热敏脂质体。例如将二棕榈酸磷脂(DPPC)和二硬脂酸磷脂(DSPC)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3H甲氨喋呤热敏脂质体,再注入荷Lewis肺癌小鼠的尾静脉后,再用微波加热肿瘤部位至42℃,病灶部位的放射性强度明显的高于非热敏脂质体对照组。5、pH敏感性脂质体:由于肿瘤间质的pH比周围正常组织细胞低,选用对pH敏感性的类脂材料,如二棕榈酸磷脂或十七烷酸磷脂为膜材制备成载药脂质体。当脂质体进入肿瘤部位时,由于pH的降低导致脂肪酸羧基脂质化成六方晶相的非相层结构,从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总之,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临床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类新型靶向制剂。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脂质体产品有两性霉素B、阿霉素脂质体。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脂质体有丁胺卡钠霉素。十未来脂质体的研究主要方面:1、膜结构与载药性质之间的关系;2、脂质体在体内的靶向特性;3、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导入细胞内有望成为基因药物载体。基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系统的经验,理想的用于转运基因的脂质体,对于质粒DNA具有高包封率,保护DNA不被血浆核酶降解的特点,它们粒径分布范围窄,粒径平均为100nm或者更小。为使脂质体接近血管外区域,故采用具有广泛的结合潜力脂类,这种特殊脂类可促进与细胞膜融合和/或提高脂质体在循环系统中的稳定性。第1种为传统上的脂质体,人们可控制其体外行为,但不能控制其体内行为,它们很快被灭活或被固定;第2种为无活性脂质体(即不与外界作用),由于聚合物包封于表面的立体稳定性而抑制其相互作用;第3种脂质体表面结合抗原、凝集素或其他基团,由于表面结合的特定配基,也可特定地相互作用;第4种为反应活性脂质体,如离子型、靶敏感型和融合性脂质体,这种脂质体有时指相转变的多孔脂质体,脂质体内有离子敏感亚基,Ca2+其他金属离子敏感性脂质体,也包括阳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不属于有反应活性类,但特殊的试验如试管内与相反电荷(多)离子相互作用例子除外。常规脂质体进入细胞转运DNA实验,其原理是脂质体增强细胞体的聚集,即加速大分子、荷电多的分子透过膜,该过程相当复杂,尤其在包封较大片段时,在实践中这种技术只在体外使用且要用融合剂,荷电越多用途越少。相关文献分析——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通过电镜发现磷脂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并将其命名为脂质体(liposome)。经过近40年的不断努力,脂质体递药系统也从最初的普通脂质体,发展为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热敏脂质体等。本文将简单介绍脂质体按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成普通脂质体、多囊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热敏脂质体和免疫脂质体5类,综述其作为化学药物递释系统的临床应用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1普通脂质体普通脂质体用一般磷脂制备而成,按结构可细分为单层脂质体(unilamellarvesicles,ULV)和多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vesicles,MLV)。普通脂质体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包载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图1普通脂质体示意图Fig1Schematicdiagramofconventionalliposomes尚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普通脂质体制剂有治疗白细胞降低症患者真菌感染的制霉菌素脂质体Nyotran[1];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环丙沙星脂质体气雾剂ARD23100[2];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阿米卡星脂质体MiKasome[3];治疗结肠癌的奥沙利铂类似物脂质体Aroplatin[4];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Marqibo[5]等。2多囊脂质体多囊脂质体[6]也由一般磷脂制成,但有别于单层和多层脂质体,它由许多非同心腔室构成,具有更大的粒径(5~50Lm)和包封容积,是药物贮库型脂质体递药系统(图2),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于鞘内、皮下、眼内、肌肉等部位注射给药,起缓释作用。图2多囊脂质体示意图Fig2Schematicdiagramofmultivesicularliposomes3长循环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又称隐形脂质体(stealthliposomes),由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的磷脂组成(见图3)。尽管传统的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但是它们图3长循环脂质体Doxil示意图在体内很容易被免疫系Fig3Schematicdiagramoflong2circulatingliposomesDoxil统识别和吞噬,因此脂质体可能还没有到达靶区,就已经被机体清除掉了。长循环脂质体因表面覆盖了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形成空间位阻和亲水保护层,故能阻止巨噬细胞对脂质体的识别和摄取,从而延长脂质体的血循环时间。大多数实体瘤的血管生长迅速,外膜细胞缺乏,基底膜变形,导致肿瘤血管渗透性增加,进而产生增强穿透性和延长保留时间的效应(enhancedpermeabilityandretentioneffect,EPR效应),即大分子药物、药物载体如脂质体等可以穿透肿瘤缺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进入肿瘤组织,并由于清除障碍而高浓度、长时间蓄积在肿瘤组织中。长循环脂质体可以在循环系统中长期滞留而不被网状内皮系统捕获,因此有可能借助EPR效应富集到肿瘤组织中,最终实现肿瘤的被动靶向。4热敏脂质体热敏脂质体[7]由相转变温度略高于37e的磷脂组成。一旦脂质体到达肿瘤部位,当升高肿瘤部位的温度后,磷脂双层就会由胶晶态转变为液晶态,导致被包裹药物的释放(图4)。热敏脂质体可以克服传统脂质体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药物在肿瘤区释放太慢,达图4热敏脂质体ThermoDox示意图不到有效浓度,可能导致肿Fig4Schematicdiagramof瘤的耐药性等。thermo2sensitiveliposomeThermoDox5免疫脂质体免疫脂质体(见图5)由单克隆抗体或配体与载药脂质体的膜磷脂共价结合而成,借助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或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入细胞内,释放出包载的药物,杀伤靶细胞,从而达到主动靶向给药的治疗目的。为使免疫脂质体能在血中滞留较长时间,以利于向靶组织聚集,脂质体表面既需要PEG修饰,又要避免PEG链对抗体靶位识别的干扰。图5免疫脂质体MCC2465示意图Fig5SchematicdiagramofimmunoliposomeMCC2465回顾脂质体递药系统近20年
本文标题:脂质体.ppt.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9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