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书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主编阴国恩版次2015年11月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系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因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学科又是社会学科。但是,它偏向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陈鹤琴。1925年他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808天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该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同年,在此基础上,他又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典范。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受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化论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影响。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在对自己孩子3年的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因此,普莱尔被尊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提出要研究人的一生心理发展。1930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二)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三)教育性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育实践。(五)伦理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定义: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2.观察法的种类:(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3.观察法实施的要求:第一步,先采取自由地观察。第二步,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系统地、有组织地观察。第三步,控制某些变量进行观察。(二)实验法:1.定义: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2.实验法的种类:(1)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2)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实验法实施的要求①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②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即要给出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要使研究的自变量可以进行操作)、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步骤等。③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④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⑤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与评价。(三)调查法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四)问卷法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它是调查法的一种。分为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五)测验法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评价:①研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并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龄被试的某种心理活动开展研究。②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③在同一时间对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可以避免研究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缺点:忽视了组间差异(包括年龄差异、代际差异等)。2.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优点:①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②可以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③对于那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其缺点是:①由于研究持续时间比较长,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②反复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同时对被试多次进行观测,被试会加生熟悉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搜集的数据的可靠性。③长期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由于时间的延续,一些社会变迁、生活环境变化等无关因素也可能对被试的心理产生影响。(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组别处理后测结果实验组√O1控制组ⅹO22.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组别前测结果处理后测结果实验组O1√O3控制组O2ⅹO4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教育标准多样;不体罚儿童;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幼儿培养目标三、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四、华生论人格发展人格特征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了解,人格是在习惯中形成,受环境影响很大。第二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越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1)原我类似于“无意识”的含义。它是最原始的、本能的、而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2)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3)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二)心理发展阶段论(1)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即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其“性”的发展所造成的。(2)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第二阶段:肛门期;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第四阶段:潜伏期;第五阶段:生殖器期(三)儿童焦虑情绪的发展(1)焦虑主要有三种:第一,客观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这是一种最容易降低的焦虑,因为只要采取必要的行为就能排除这种焦虑。第二,神经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引起的。第三,道德上的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违背超我,使原我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2)儿童焦虑的特点:第一,存在着个体差异。第二,存在着年龄差异。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动力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二)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五个阶段是埃里克森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来的。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动力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2)顺应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亦即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就要调整和改变主体的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顺应是图式的质变。(3)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的含义和内容(1)皮亚杰认为,心理是按一定阶段发展的,阶段的具体含义是: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过程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明显的阶段性。第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由于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会改变。第三,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质的飞跃。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2)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征: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反应;客体永恒性;认识外部环境;言语命名能力缺乏。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岁——7岁)。特征: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所谓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特征: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能力。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特征: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成熟;第二,练习和习得经验;第三,社会经验;第四,平衡。四、心理结构的特性皮亚杰提出,心理结构有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所谓结构的整体性,就是说心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所谓结构的转换性,指心理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由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所谓结构的自调性,指心理结构根据本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无需借助外在的因素来进行。五、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临床法。所谓临床法,就是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二、心理发展的含义维果斯基提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合,形成了高级的心理结构。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第五,心理活动
本文标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2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