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调研
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创新·融合·动态场景—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设计选址在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东北四平路、国康路转角处,现状为后勤处修建科几幢破旧的一层砖房和苗圃;建筑规模及功能界定于总面积4.5万m2左右,楼高21层(98m),集教学、科研、办公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刷新同济大学单体建筑第一规模及高度,充实完善校本部的教学、研发资源;综合楼项目定位要求反映学校在建筑、结构、设备工程等方面的综合创新与技术优势,计于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创新·融合·动态场景—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设计同济大学本部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空间形态丰富、建筑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校园肌理。其东侧临城市主干道四平路,是校区与城市的主要界面,校园建设史上几个主要阶段的规划均以此作为起始点或依据。伴随着院校合并,内合外联的新一轮建设规划,立足于延续以旭日楼、逸夫楼、主校门广场、行政楼(自南向北)等构成的建筑空间序列,向北向南分头延展临城市界面,并向东跨越四平路,与规划中的同济广场形成整体,以融入城市环境。旋转+90°同济综合楼建筑设计基于对校园环境和城市界面的总体分析,将灵活多样的使用功能整合为逻辑化的模数单元,单元动态组合离析丰富的空间变异,以突破高校建筑的惯有定式的理念对应当代高等教育开放融合的的特点,寻求简约与富涵、理性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协调与营造环境等深化设计均依从这一主旨渐进递次展开。旋转+90°具体而言,主体建筑平面呈正方形,以5.4m轴网均匀分隔;楼层功能平面呈L型,长边等同9倍于5.4m模数正方形的边长,短边由三个5.4m模数复合。L型平面每三层对应形成竖向基本功能单元,21层共7个单元实体在相邻处呈90°旋转叠加,构成中央16.2×16.2m统高中庭及与之贯通螺旋上升的组合中庭垂直交通核心筒依附于中央中庭和组合中庭间,便捷各单元间的竖向功能联系。模数化的单元平面可根据要求设置教室、研究室、办公室、会议室等教学研究用房与设备间、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可实现多种功能组合方式的转换。旋转+90°对于组合中庭空间的利用,在其对应的各个基本单元上部楼面嵌入异形功能体或休憩平台等各类趣化空间元素,异形体内设置会议厅、多媒体中心等。复杂而有序的建筑空间组合的实质是营造可变量的实体单元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多维空间之间交互式的对话关系,构筑满足高校多元化动态教学研发功能要求的有效载体。旋转+90°——大空间设计中庭平面的优化优化前的平面优化后的平面楼层水平走道调整到房间与中庭临界处,处于公共交通区域的人流可直接感受丰富的趣味空间变幻,实现综合性公共建筑内使用功能区—办公、研究室等,交通功能区—电梯厅、走道等与公共功能区—中庭、大会议厅、休闲平台等的链接与融合。旋转+90°旋转+90°建筑表面肌理的设计回复到对复杂组合空间的理性梳理。实体功能单元的数字化窗墙表皮,中庭等公共空间外部包裹通透玻璃幕墙,两种性格肌理间“无缝”平滑对接,组合中庭内异形体极富动感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穿插游以离其间,勾勒外型简约、内涵丰富、动静均衡的建筑体,创新理念在这里和“形式反映功能、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理巧妙融合。结构选型螺旋上升的组合中庭造成多处楼板缺失,局部抽柱和16.2m的大跨度。传统的框筒和框剪体系不能满足结构抗震规范的要求。最初,拟利用建筑物内部的两个电梯、楼梯井道做成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与外围柱形成框-剪体系,提供结构抗扭刚度,这也符合传统的设计思路。但经建模计算发现与规范要求不符。放弃框-剪体系,采用纯框架体系后试算,亦不能满足要求,进而确立了框架+钢支撑的框撑结构体系。连续钢支撑的设置能有效改善结构存在的平面、竖向不规则导致的扭转问题,但连续钢支撑的设置破坏了建筑L形平面功能单元螺旋上升的建筑布局,影响了建筑与结构的协调美。不连续钢支撑方案能很好地与建筑布局相吻合,但其控制扭转的效果不够明显,并且在地震作用下的局部不良反应甚至大于纯框架模型。在不连续钢支撑的布置方案上,考虑耗能减震技术的应用,以消除不连续钢支撑存在的抗震、抗扭的不足,使得支撑布置方案具有建筑的协调美和良好的抗震、抗扭性能。应用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和圆钢管消能支撑组成的框架—支撑钢结构体系,经联合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获取结构抗震专项审查必须的理想结果。建筑防火设计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本建筑属于一类建筑,其防火分区为1000平方米。如果全部安装自动喷淋系统,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可扩大到2000平方米。根据设计模数,除首层意外,每层建筑面积均小于2000平方米,每层各为一个防火分区。在本大楼消防设计中主要遵循了以下一些设计原则删。大楼内所有回廊走道、大中庭无可燃物,且与回廊相连的房间内设有符合消防要求的排烟措施,房间与回廊设置防火隔断。一层至三层异型体采用自然排烟系统,异型体侧墙设置不小于异型体建筑面积2%的电动排烟窗。其余异型体设置机械排烟、机械补风系统,排烟风机和补风风机均设置在与异型体相连接的下部设备夹层内,烟气直接排至室外。防火设计核心筒:疏散楼梯电梯消防电梯疏散出口一层平面两个防火分区Thankyou
本文标题: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调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5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