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1)
1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2控制微生物的意义预防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防止人畜共患病;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生产标准实验动物。3第一节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控制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二、普通级动物三、清洁动物四、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五、无菌动物六、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标准4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潜伏感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5感染的4种形式显性感染:具有明显的病症;隐性感染:病原体携带者,可因刺激而发病,影响实验结果,向外排毒;潜伏感染:感染的潜伏期,有的很长时间。病原携带状态:经过感染后耐过感染幸存下来,外观正常,但是影响实验的效果。6潜伏感染实验刺激可能激发疾病;如:乳酸脱氢酶病毒(LDHV),潜伏感染时会引起乳酸脱氢酶升高,干扰动物的免疫功能,影响实验结果。绿脓杆菌,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会诱发动物患病。7隐性感染如:仙台病毒,是大、小鼠中一种常见病的病原体,流行时感染阳性为50%以上。多为隐性感染,在饲养环境发生变化时,常可急性爆发,造成在动物群体中流行肺炎。特点:传播快、流行广,呈急性肺炎变化。主要是幼鼠和子鼠发病,成年鼠多呈阴性感染。临床症状:类似感冒,患鼠打“呼噜”,被毛粗乱。8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传播途径:空气、血液、消化道、接触等;易感动物:与动物的种类,年龄,季节有关。91.动物及实验损失某些疾病如鼠痘、兔出血症、细小病毒病等的流行,可导致实验动物集体死亡或质量下降,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使正常实验被迫中断。102.威胁人类健康这种病许多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流行。例如:鼠痘病毒,B病毒,狂犬病毒等113.影响实验结果这种病可不同程度地干扰实验结果,从而影响研究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12二、CVA定义种类及要求饲养管理应用131.CVA定义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以及人畜共患寄生虫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如沙门菌、结核分支杆菌、狂犬病病毒和兔出血症病毒等;与CLA相比,排除的微生物较少,表面上健康无病,很可能有隐性感染的病原体存在;142.种类及要求常见的普通级动物有豚鼠、地鼠、兔、犬和猴。2001年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取消了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标准,不再设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按标准,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毒、细菌、体外寄生虫的种类见附表。15病毒监测等级表16细菌监测等级表17寄生虫监测等级表183.饲养管理普通级动物饲养在普通环境中,对温度、湿度、换气次数、落下菌数、氨浓度、噪声和照明等实行控制,饲养管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预防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发生。194.应用普通级动物作实验时,刺激因素可能诱发隐性或潜伏感染的动物发生显性感染,并出现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生理生化、血液与免疫学改变,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该等级动物仅供教学和科研预实验使用。20三、CLA定义种类及要求饲养管理应用211.定义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研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如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特征:体内可以有一些微生物存在,但不具有传染性,不能有隐性感染,属于健康动物。应用广泛,培育容易,成本较低。用于一般教学和科学研究。222.来源、种类及要求来源于SPFA或无菌剖腹产动物,常见的CLA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和兔。2001年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不设清洁级犬、猴标准,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毒、细菌、体外寄生虫种类见表。例如要求清洁大鼠必须排除5种细菌、2种病毒、3类(种)寄生虫;清洁小鼠必须排除4种细菌、3种病毒、3类(种)寄生虫。23病毒监测等级表24细菌监测等级表25寄生虫监测等级表263.饲养环境的要求饲养在温度、湿度相对恒定的半屏障环境中,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所使用的笼器具、器械、垫料等一切用具及饲料、饮用水都需经过消毒灭菌处理;进出动物室的人员必须遵守屏障环境动物室的操作规范,要淋浴、穿灭菌衣、戴灭菌手套和口罩等。274.应用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多于普通级动物,在实验中受动物疾病的干扰较少,其敏感性和重复性也较好,比SPF动物容易达到质量标准。目前,清洁动物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其他用途。28四、SPFA定义种类及要求饲养管理应用291.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如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0SPFA标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标准没有某种病原体,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动物;必须将所有常见的病原体,不管是否影响实验全部要求排除;要求排除对实验动物可能有危害的病原体,要求排除对实验有影响的特定病原体。312.来源、种类及要求种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净化动物,常见的SPF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按标准,SPF动物应排除的病毒、细菌、体外寄生虫的种类见表。323.饲养环境的要求饲养于屏障环境中,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SPFA房层流架(生物净化间)滤过帽334.SPFA的应用研究工作药理学、毒理学、肿瘤免疫学、传染病等广泛应用血清和疫苗制造细菌、病毒性诊断血清,各种疫苗生产需要大量的SPFA的组织、脏器等。生物学鉴定破伤风抗病毒、百日咳菌苗、狂犬病疫苗要用SPF鼠;口蹄病疫苗、结核菌素要用SPF豚鼠;白喉抗毒素、热原试验要用SPF家兔等,34五、GFA定义种类及要求饲养管理应用351.GFA定义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在动物体内检测不到有其他生命体的动物;GF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真正没有。垂直感染的微生物可以忽略;有的微生物不能检测出来。在隔离器中培育和饲养。362.来源、种类及要求其来源是普通动物经无菌剖腹产手术,幼仔在无菌隔离器中人工哺育或由其他无菌动物代乳饲育而成。常见的无菌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和兔。按标准,无菌动物应排除的病毒、细菌、体外寄生虫的种类见表37病毒监测等级表38细菌监测等级表39寄生虫监测等级表40常见实验动物的妊娠期和预产期413.GNPA指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从动物体内只能检测到已知菌的动物;根据植入菌的多少,可以将GNPA分类。单菌动物:mono-associatedanimal双菌动物:di-associatedanimal多菌动物:poly-associatedanimal不同国家接种微生物情况434.GFA的应用1在实验动物学方面的应用2免疫学方面的应用3微生物学方面的应用4肿瘤学方面的应用5老年学方面的应用6在放射生物学方面的应用4.1两种兔感染鼠伤寒疫苗后抗体消长454.2苏铁素对小鼠的致癌作用46苏铁素的致癌作用GFA口服苏铁素不会出现肿瘤,但口服苏铁素的CVA普遍可发生肿瘤,研究证明CVA的肠道菌群分解苏铁素,产生致瘤物质所致。1.与服用方式有关;2.与带菌情况有关;3.CVA的肠道菌群能分解苏铁素,产生致癌物质所致。474.3老年学方面的应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GFA的寿命比CVA长,GF大鼠的寿命约比CV大鼠延长1/3。雌GFA的寿命比雄性的短;CVA则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长;大量统计资料表明,人类的寿命女人比男人长。GFA与CVA寿命比较各种动物与人的平均寿命比较人与各种实验动物寿命比较514.4口腔医学的应用很早人们就认为龋齿的形成与微生物感染有关,认为乳酸杆菌在此病中起主要作用,但一直没有得到实验证明。GFA的诞生,才有可能对龋齿的形成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表明,没有微生物的参与,不可能发展成龋齿,细菌是此病的病因。GFA无龋齿,链球菌是引起龋齿的主要菌种,而不是乳酸菌,其中各种粘液性链球菌的作用最强。近来发现细菌感染与其它牙科疾病也有关。目前正在用GFA模型进行牙周炎、齿槽脓漏的研究。52六、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比较1按微生物控制程度进行实验动物的分类542各国标准中国:GFA、GNPA、GNA为4级,SPFA为3级,CLA为2级,CVA为1级。欧美:GFA为4级,GNA为3级,SPFA为2级,CVA为1级。3各种等级实验动物的相互关系56第二节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一﹑实验动物感染性疾病概念二﹑病毒性疾病三﹑细菌性疾病四﹑寄生虫疾病57一﹑实验动物感染性疾病概念人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一般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58潜伏感染是指病毒的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造成潜伏状态,无症状期查不到完整病毒,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591.人畜共患病的主要病原体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狂犬病病毒、猕猴疱疹病毒(B病毒)、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等。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等。真菌:皮肤病原真菌等。寄生虫:弓形虫等。602.实验动物主要烈性传染病病原体鼠痘病毒(小鼠脱脚病病毒)、兔出血症(兔瘟)病毒、犬细小病毒(急性出血性肠炎)、犬瘟热病毒、传染性犬肝炎病毒。613.实验动物一般疾病的病原体病毒:小鼠肝炎病毒、小鼠仙台病毒、猴反转录型病毒等。细菌:巴斯德杆菌、泰泽病原体、鼠棒状杆菌、支原体等。寄生虫:多种体内寄生虫。4.微生物学监测对象的选择类别选择原则举例A致病性较强,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沙门氏菌等B具有高度致病性和传染性鼠痘病毒等C致病性较弱,但可引起致病和动物生理机能的改变仙台病毒等D具有隐性感染,实验刺激可能发病LDHV绿浓杆菌E通常无致病性无病原体635.选择“指示病毒”原理:是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某一种途经感染,且感染率高的病毒来进行取样监测。例如:仙台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且感染率高;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且感染率高;微小病毒,主要通过垂直传染,且感染率高。64二﹑病毒性疾病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651.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LCMV诱发;在实验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小鼠感染后可不出现症状,但可通过胎盘传给子代。感染该病毒的小鼠是研究病毒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661.1病原学病原是LCMV,属砂粒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单链RNA,有囊膜,可在鸡胚绒毛尿囊上增殖,但不产生可见痘斑,只有适应生长后才产生细胞病变。671.2流行病学传染源感染LCMV的野小鼠或实验小鼠。传播途径接触带病毒野鼠或实验小鼠的分泌物、排泄物,吸血昆虫传播,胎盘垂直传播等。易感动物小鼠、豚鼠、大鼠、兔等,人也易感。681.3症状在实验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小鼠感染后可不出现症状。人感染后表现类流感样症状,严重者侵犯中枢神经引起脑膜炎等。691.4诊断此病毒通常是无症状感染。怀疑本病时,可将患者动物的血清、脑脊液或病变组织接种在SPF小鼠脑内,该小鼠4-5天后死亡。也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测LCMV抗体。702.鼠痘鼠痘,又称小鼠传染性脱脚病,是由鼠痘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烈性传染病,患病动物往往未出现症状就死亡,病死率高达90%以上。712.1病原学鼠痘病毒属痘病毒科,双链DNA结构,包膜上有血球凝集素,可凝集鸡的红细胞。鼠痘病毒与其他痘病毒之间的抗原关系密切,血清学上有明显的交叉反应。722.2流行病学传染源:感染鼠痘病毒的野小鼠和实验小鼠。传播途径:接触病鼠患处的渗出液、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易感动物:小鼠,尤其是A、C3H、DBA/2、BALB/c、CBA等品系。有抵抗力的品系:C57BL/6和C57BL/10732.3症状小鼠肢体和尾巴严重水肿、溃疡,最后坏死脱落,故称脱脚病。742.4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特征、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查可作诊断。血清学检查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7
本文标题: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57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