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相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TA,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伯恩于1959年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伯恩将人的自我状态分成三种:父母状态(P)成人状态(A)儿童状态(C)父母自我状态(P)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而来的,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的个人早年获得的、印象深刻的外部经验,包括“必须”和“应该”,包括“必须”和“应该”。父母自我状态是“权威的”、“教诲的”。儿童自我状态(C)的特征是“情绪的”、“冲动的”、“自发的”,常常凭感觉。成年自我状态(A)的特征是“理智的”、“逻辑的”,注意事实资料的搜集,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地分析,而不受“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的干扰。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常常在这三种状态中进行变化。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成人状态不像儿童状态那么脆弱、冲动、情绪化、忧虑,也不像父母状态那么陈旧、恪守惯例。成人状态能够预计到事情的结果及延续下来的喜悦,更关心维护个体发展。因此,相互作用分析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成年自我状态,从而促进人的成熟成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互分析团体,创始人:伯恩交互分析的基本假设:人类基于过去作出现时的决定,强调倾听分析的能力,旨在增强当事人的觉察能力,使人能够作出新的选择(重新决定),并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进程。在团体中,领导者提供一种互动和契约的方法,协助成员去除自我和他人互动中所使用的不当脚本和游戏,对成员早起的决定坐检视与挑战,并学习从功能上认识三种自我状态,清楚自己的人生游戏,学习界定出个人的人生剧本,最终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出新决定,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取代以前不好的方式。交互作用分析的主要技术有设定契约结构分析沟通分析游戏分析和生活脚本分析等。特点:清晰的、针对性的、共同责任(一)来访者究竟要得到什么帮助必须清晰、明确。(二)治疗者不能强迫来访者去做来访者不愿意的选择。自我状态:是与一套相关的行为模式相伴随的感觉系统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污染排斥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或两者同时侵入成人自我造成混乱或模糊APC父母侵入成人PAC儿童侵入成人APC父母及儿童侵入成人某人很少或几乎不用某类自我状态PCA容易失去方向,无法妥协照顾自己僵化、无趣无法处理日常生活排除父母自我排除儿童自我排除成人自我PACACP孩子气,拒绝长大。不去思考或坐决定、依赖他人、逃避责任、寻求能照顾他的人可从被责任缠身、工作导向、不能轻松游乐的人上发现。好批判、道德要求高、很会要求别人、高支配性、权威性客观、只投入并关心事实、像机器人一样、稍有情绪和自发性排除父母、成人自我排除成人、儿童自我排除父母、儿童自我有关人与人之间彼此自我交互状态运作的情况互补沟通、交错沟通、隐藏沟通社会层次、心理层次PCACAP施动者回应者PACACP施动者回应者PCACAP施动者回应者PACACP施动者回应者A:我的书包在哪里?P:自己书包都不知道,难道要我帮你看管科学家甲(A):这个实验还有一些变项没考虑进去科学家乙(C):是又怎样,谁管这个PCACAP推销员主妇推销员:这个好点,但是你买不起主妇:我就要这个牛仔:过来看看我的牲口棚参观者:从我是一个小女孩开始就一直喜欢牲口棚PCACAP牛仔游客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采取的沟通分析,是用表面上看起来很好,而实际上却不好的一种“互补的沟通”。心理游戏G公式卡普曼而玩心理游戏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填塞时间(二)引起别人注意(获得安抚)(三)满足宿命论调(四)强化早期对自己与别人的看法。分析人与人互动过程中,透过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所玩的一种心理游戏。心理游戏的定义: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进展至一个明确可预期的结果。亦即:心理游戏是籍着与他人交换安抚而得到负面感受的结果。换句话说,玩心理游戏结束时至少会使一个玩者感到不舒服,因为玩游戏的真正本质是“阻止亲密”(1)挑拨离间;(2)喧嚣(吵吵闹闹);(3)钻牛角尖;(4)吹毛求疵;(5)扯后腿;(6)是的….不过;(7)假若不是为了你;(8)这回我终于逮到你;(9)忙碌的不得了;(10)我只不过想帮助你﹍等模式。TA认为心理游戏是安抚的代替品,结果会导致不好的感觉及自己预先想好的剧本上演。且同时,心理游戏多半是以P、C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TA治疗中,及早发现此沟通方式并以交叉式沟通打断便可奏效。潜意识的人生计划伯恩:别人赋予的三岁以前决定高登二氏:自己是脚本的作者分析一个成长的历史和背景有助于我们从中整理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沟通方式、遭遇的问题、困难与成长背景之间的关联,从而解决其困难并促使其成长让来访者表演自幼的经历或体验,特别是在父母和环境影响下的P、A、C的经历和体验,了解其人生脚本进而对症下药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1.再决定治疗法=精神分析+沟通分析+完形〔始于〕〔主要概念〕治疗技术〕2.人们能藉着自己与世界重新做决定,来重建思考、感觉与行为的方式。在与当事人一起重新做决定的过程中,治疗者会要求对方回到做成这些决定的幼年情境,然后从自我的儿童状态,帮助对方重新做决定。35岁的张某是某部队一名副团职干部。当他走进咨询室时,面无表情,目光中流露出一种疑虑和害怕。自述工作压力很大,常常感到肌肉酸痛。在咨询中,咨询师了解到,张某是家中的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亲是一家之主,脾气暴躁,教子严厉,对待张某尤为冷漠,常常鞭打他。关于其母,张某言语不多,只是对她从未在父亲打骂他时站出来保护他的做法深表不满。在第一次个别面谈中,治疗师给患者讲解有关自我状态的理论,患者认识到对于成人自我来说,其父的行为并非一个真正的父亲所具有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为了适应严厉的父亲,他把自己封闭起来,既不敢表达炽热的情感,也不愿和其他人交往,缺乏自尊、亲密和爱抚。针对张某的情况,治疗师建议到:“对于你这种情况,除了个别面谈,建议你参加团体心理治疗,它会给你带来帮助的。在团体中,你会看到其他与你问题相类似的人,你会看到其他人是如何战胜苦难,适应生活的。其实你已经适应得很好了,相信你能够继续适应得很好。但是,你也看到,为了保护你自己不受到伤害,你已经付出了代价,因为你失去了自尊和亲密。的确,把自己封闭起来可以保护你自己免受父亲的伤害,但对于改善你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帮助。相反,这种封闭使你失去了生活中所必需的快乐和爱。”经过第一次个别面谈,患者表示愿意参加团体心理治疗。在第一次团体心理治疗中,张某静静地坐着,目光从一名成员转移到另一名成员身上。面部表情依旧冷漠,不主动参与活动。在第二次团体心理治疗中,张某依然静静地坐着。当治疗师询问他本人是否想发言时,他拒绝了。在接下来的个别面谈里,治疗师回顾张某在前两次团体治疗中的表现,询问其保持沉默的原因。患者微笑地回答说:“可是我当时真不想发言。”当治疗师询问他是否觉得其他团体成员对他有帮助。患者回答:“在这一段时间里,我越来越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同我一样,有着相类似的问题!”在第三次团体心理治疗中,张某继续保持沉默。其他团体成员开始注意到他,并对他表示好奇,开始向他提出问题。于是,他开始发言,告诉其他成员有关其工作的情况。团体成员对他在工作上的成绩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当他们得知张某不久前刚刚被晋升为培训部经理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张某非常高兴。在之后的个别面谈里,张某表示如果在团体中谈论有关他家庭的问题会让他觉得不舒服。治疗师告诉他,其他成员在自我暴露之前也曾经历与他相类似的感受,但随着团体聚会次数的增多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感的建立,这种疑虑会慢慢消除。张某表示愿意尝试在团体中自我暴露得更多一些。在第四次团体心理治疗中,患者告诉其他成员有关他家庭的情况。成员们立即表示忿忿不平,个别女性成员甚至大声责备张某的父亲。患者感到被同情与理解,因此更加愿意开放自己。在第五次团体心理治疗中,患者提到他最近尝试让其母看到他的处境,希望她能站在他的立场上来帮助他、支持他。团体成员纷纷给出具体建议。治疗师问到:“你的父母曾经在教养子女的方法与方式上发生过争执吗?”患者回答:“从来没有,所以我现在试图让她早日明白,父亲的教养方式是错误的!”治疗师在地板上放了一张垫子,让患者把这张垫子当作他的母亲,鼓励他用他不断增加的成人自我力量来重新做决定。患者在治疗师和其他成员的帮助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努力去实践。在最后一次团体心理治疗中,成员们就自己的改变程度谈了看法与感受,并相互赠送建议和祝福语。张某表示:“经过这六次的团体聚会,我感到自己从其他成员那里学到了很多,自己拥有了使自己成长起来的勇气和决心。”他和部分成员决定在团体治疗结束后自发成立小团体,以后定期聚会一次。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相互作用分析旨在于让患者意识到其不适应行为并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患者的症状就能够迅速减轻。在团体心理治疗中,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与技术值得我们来尝试。
本文标题: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5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