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鉴赏论第四章文学鉴赏论文学鉴赏论第一节文学欣赏一文学欣赏的性质及其对文学活动的意义文学鉴赏论(一)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及感受文学作品时所进行的一种全心灵的审美享受活动。文学鉴赏论第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与一般的读书活动相区别,一般的读书活动,如阅读自然或社会科学的论著,是思想、概念的理论体系,目的是为了求知,因此它带有非常强烈的实用性,运用的是抽象思维的方式,这种思维只是一种手段,本身没有什么目的,是对一般信息的接受,其载体及传播的方式没有意义。而文学欣赏则不同,它的阅读对象是文学作品,是以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形态呈现出来的,它的阅读,不带有实用的目的,只是为了审美,为了获得心灵的愉悦,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方式,它接受的是审美信息,但信息的载体同样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意义,在此手段与目的是统一的。文学鉴赏论第二、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与创作相区别,创作面对的审美对象是社会生活,它是未加工的、粗糙的、分散的,是原初的审美形态;而文学欣赏则面对的是文学作品,它是已经加工好的审美形态,是精制的、集中的。创作就是用语言把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变成文学作品的过程,即生产美的过程,他必须把这种审美感受写出来,这才是创作。而文学欣赏则不同,它不需用语言把他的审美感受写出来,而是留在心中,即它是消费的过程。文学鉴赏论第三、文学欣赏是一种全心灵的审美享受活动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区别,其它艺术形式只运用某一种感官,如音乐,它是以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的艺术形式;绘画是以色彩和线条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艺术形式,而文学则是以语言作用于人的全部感官的全心灵的艺术形式。文学鉴赏论(二)文学欣赏对文学活动的意义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最终完成的根本保证,没有文学欣赏,整个文学活动就没有完成。因为欣赏就是享受,即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亦即消费。文学欣赏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它的这种消费性质所决定的。文学鉴赏论第一、欣赏作为消费对文学作品作为生产产品的意义产品只有经过消费其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作家创造的审美价值在作品中只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东西,只有通过文学欣赏,即消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其审美作用也才能得到实现,整个文学活动才算最终完成。因此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实现其审美价值、发挥其审美作用的基本前提。文学鉴赏论第二、欣赏作为消费对文学批评(作为产品的鉴别和评价)的意义产品的优劣只有在使用以后才能作出评价,评价文学作品的优劣也是一样,只有当它的审美价值在消费,即现实化以后,批评家才能对其作出评价,因而欣赏是批评进行其审美价值和评价其优劣的基础。文学鉴赏论第三、欣赏作为消费对文学创作(作为产品的生产)的意义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来自于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需求,提供创作目的,没有消费的需要也就没有生产的必要,文学欣赏是作家从事其审美构思和审美传达的目的和动力所在,即欣赏为创作提供审美需求,对此马克思讲到:“可见,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後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文学鉴赏论消费从两方面生产著生产(1)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如一件衣服由於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为现实的房屋;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後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做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做为活动著的主体的对象。(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後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做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文学鉴赏论关于读者的审美需求对创作的意义的补充:其一,作者不应消极的迁就读者的欣赏趣味,不能为读者的口味而勉强甚至改变自己的审美感受,即顺从于读者的通俗的、甚至是庸俗的或腐朽趣味,而应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积极地以高雅的文学作品引导读者,在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其二,也不能完全不顾读者的审美需求,而一味地沉溺于自我的小天地里,写一些与读者的审美需求无关的个人情绪,从而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使文学活动不能最终完成。文学鉴赏论其三,这个矛盾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真诚地忠于生活,在深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审美感受,必然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因为作家首先也是读者中的一员,他同读者一样也生活在现实之中,所以一方面他能概括出读者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他也能更好地表现出读者的审美需求。其四,只要作家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么既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可能不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但总有一天会被更多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在发表时并不被大众所接受,但现在呢?文学鉴赏论关于接受理论的补充1.传统的鉴赏理论受客观决定主观的影响,欣赏只是被动地解读作家写入作品中的意图,欣赏的客体,即文学作品在欣赏中具有决定意义,读者在欣赏时只是跟着作家的叙述视线走,完全是被动的。所谓欣赏水平也只是对作品中隐含的作家的创作意图的发现和感悟。但接受理论的诞生则打破了这种作品决定论的局面,从此欣赏不再只是完全被动地跟着作家的视线走,也不再只是对作品中暗含的作家意图的破解,而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的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文学鉴赏论2.接受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定义: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尧斯、伊塞尔、瑙漫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6、70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在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它产生了相当深广的世界性影响。文学鉴赏论②接受理论的主要代表作: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伊瑟尔:《阅读行为》金惠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文学鉴赏论③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接受理论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所有文学的艺术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完成。”甚至认为“不涉及接受者,文学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思想被尧斯所继承和发展,在尧斯看来,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于作家赋予它的语言形式中,而是存在于读者的感觉中,正是读者的阅读才使其得以现实化。伊塞尔对此则有所纠正,“审美效应理论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把本文牺牲于理解的主观随意性之中。”也就是在强调读者对本文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能顾及到本文对读者的制约作用。文学鉴赏论④本文:⑤作品:是读者在阅读完作家写的本文以后,留存于其心中的完整的艺术形式,本文是作家写的,而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前者是半成品,后者才是成品。“文学本文具有两极,即艺术极与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本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实现的一种实现。”作品就是读者与文本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审美极就是文学作品。就是作家写出来的语言艺术的符号形式,也就是过去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鉴赏论⑥未定性、未定点、空白:就是作家没有写进本文的部分,因为文学语言不象科学语言那样,是确定的,而是描写性的,它本身就有许多言外之意,这是其一,再者作家在描写生活时也不可能将生活的全部都写进本文之中,这是其二。因此在文本的各个部分之间就留下了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将其填补起来。如阿Q在城里的经历和作贼时的经历,再如宋江在私放晁盖以前的经历等等。文学鉴赏论⑦具体化、现实化:就是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想象力填补文本空白以使其完整的阅读过程,文本是不完整的,各部分之间留有许多未定点,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对其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感觉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现实化也就是将半成品的文本转化成完整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因为文本只是潜在的、可能的文学作品,还不是现实的,只有读者的阅读才能使其变成具体的存在。如宋江的及时雨的江湖名声,对其具体内容,《水浒》没有写,这就要靠读者用想象去填补这段空白了。文学鉴赏论⑧召唤结构:就是作家所写的文本的一种固有的功能,即召唤读者参预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功能,因为文本是不完整的,它必须经过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最后形成,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无限空间,以期待着读者的积极参与。因此文本的意义并非是固定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它饱含了现实化的各种可能。文学鉴赏论⑨期待视野:具体地讲就是读者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读者渴望、愿意和能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读者对文本现实化的程度就是受其期待视野决定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一致的读者就很容易接受,反之则有两种可能:其一,就是消极的放弃阅读,其二,就是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以适应与自己固有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本的召唤,这种消极与积极的不同表现,本身即是读者期待视野的一种固有的功能,也是读者欣赏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据此可以将阅读分为: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文学鉴赏论⑩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阅读,是读者不但能阅读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且能够通过调整(顺应)自己的心理结构,从而阅读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被动阅读,则相反,读者只能阅读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不能阅读那些与其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它不能根据文本的召唤结构的需要以调整其审美心理结构,即它不能对文本的召唤作出应答。而只能按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选择文本。文学鉴赏论二主体:读者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客体: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相互关系:欣赏的主客体要结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文学欣赏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即文学欣赏的基本条件文学鉴赏论(一)读者的审美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或对语言的听说体验情感和感悟形象美的能力。阅读能力: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浅层结构的理解能力,即先要理解所欣赏的文学作品写了些什么,这主要是对情感中的情绪、形象中的印象和语言的公共含义即,语法意义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的感受能力,即要领悟到所欣赏的文学作品是怎样写的,这主要是对情感中的情思、形象中的意象和语言中的语用意义即,作家个人意味的感受能力。文学鉴赏论(二)作品的审美形态就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内容和形式中的体现1.语言的审美形态第一、规范性:实际上是指合乎规范的技巧性,即不能生造除自己以外谁都不懂的词汇,如“驿动”,慎用地方方言。用大众都懂的规范语言表达出与众不同的个人感受,这正是作家的功力所在。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是指运用规范语言表达特殊情感的技巧,即在语法意义与语用意义之间求得一种最优化的平衡,在能使大众理解的前提下追求最大化的“新颖性”。文学鉴赏论第二、表情性:更进一步,文学语言还要讲究情感性,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为了表达作家和读者的审美情感的,所谓语言的技巧,就是要在新奇的语言形式中巧妙地表现出情感意味来,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情感,文学语言的技巧也就无从谈起。第三、形象性:如果说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它的语言技巧就是用公共含义表达出自我的独特感受,即情感的话,那么这个技巧,即对情感的独特表现,正是或主要是通过与众不同的形象来实现的,否则如果只用爱呀、恨呀之类的概念去表达,那就无所谓什么技巧了。文学鉴赏论2.情感的审美形态第一、独特性:即要与众不同,只属于该作家自己,不论是表现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要体现出作家自我的个性特征来。而所谓概念化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没有作家情感的独特性蕴含其中(真挚性、新颖性
本文标题:文学鉴赏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6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