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将进酒》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学情分析】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2、培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及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2、课上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中蕴含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走进李白”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宕起伏的抒情美,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对作者激愤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和体会。【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学法】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4、质疑法——主动质疑问难,发现美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2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三、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2)陈王昔时宴平乐。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4.四个层次的感情脉络:(1)感伤之情(2)欢乐之情(3)激愤之情(4)狂放之情5.五处典型夸张二、为引导学生对以上五个方面做到深层次感知,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如影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就让我们借薄薄的一页纸,倾听李白心灵深处呐喊出的《将进酒》。(二)整体赏读(吟诗韵,品情感,赏手法)教师要深度备课,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美的因素,巧设“引路点”,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解决如下问题,突破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宕起伏的抒情美,体会作者思想情感。【问题一】体会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并在此环节通过诵读体会李白诗歌中大意象的运用。【问题二】李白为什么要狂喝痛饮?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地表明这一原因?)【问题三】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如此失意?(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进而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与诗人做心灵的对话。)【问题四】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问题五】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历史上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三)拓展延伸,启迪心智1、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你最喜欢哪句?在这名句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李白?用一句妙语简言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李白,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及文化熏陶)32、酒中寄予的心灵苦旅——李白、李贺诗歌《将进酒》对读(设计意图:在掌握《将进酒》诵读要领的前提下,进行对比鉴赏,提升审美能力)(四)教师课上小结一、导入新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二、基础积累:1、解题“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乐府旧题。关于“酒”的诗句2、下面请同学们在台下大声的、自由的朗诵这首诗歌,看一下有哪些字音和意义把握不准,等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全班齐读)3、请一位朗读读得好的同学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评价)五:诵读指导:1、朗读《将进酒》,小组内讨论,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并范读。(预测学生回答)A“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直抒胸臆(读出豪迈)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起兴、夸张、对比(读得低缓、沉郁)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洒脱(读得高亢、嘹亮)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愤慨,矛盾E“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的狂放)2、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陈王”呢?有何用意?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作者在此以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激不平.4、那为什么诗人说是“万古愁”呢?对应上文哪一句?明确: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愁,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结,抱利器而无所施的仁人志士自古以来都存在。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而高贵的人生姿态。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懑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也许,这就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五、小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六、朗诵比赛:1、多媒体展示:观看《将进酒》朗读视频,学生模仿。42、全班分成三个组进行朗诵比赛,带着表情和手势。七:全诗总结:多媒体展示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既可以读出庄子的潇洒飘逸,也可以读出屈原的倔强不屈。他一生跟酒如影相随,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坦荡,他写诗挥洒才情,他借酒抒发愤懑。凭借着一身傲骨,他化哀伤为洒脱,依靠着满腹才情,他化忧愤为豪放。八: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九、板书设计将进酒李白悲叹╱↓自信愁↓愤慨╲↓狂放
本文标题:《将进酒》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7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