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高考真题24题汇编
高考卷24题(2016)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的是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017)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这一现象反映了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乙卷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是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2013)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2015)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2013)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1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014)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015)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016)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7)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丙卷(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017)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海南卷(2010)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2010)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2010)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201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011)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2011)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2(2011)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2014)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A.节度使B.枢密使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C.三司使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D.布政使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2012)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2014)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了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2015)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A.郡县制B.分封制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C.井田制D.宗法制(2012)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2015)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其首要目的是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2012)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2016)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013)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2016)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这表现在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2013)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2017)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A.宗法制度的瓦解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B.分封制度的崩溃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C.等级制度的颠覆3D.礼乐制度的破坏(2017)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17)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全国(大纲)卷(2010II)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2010I)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2012)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2012)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2013)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2013)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高考真题24题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0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