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周作人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余秋雨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作者简介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人。“两个鬼”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周作人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一、五四时期积极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二、1928年后消沉大革命失败后,撰写《闭户读书论》,完全沉入象牙之塔。三、1937年堕落抗日战争爆发后,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1945年,因汉奸罪被国民政府逮捕,囚禁于南京。1949年交保释放。晚年定居北京,翻译外国文学,撰写鲁迅论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美文”的美学特征一、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真”;二、第二个美学特征就是它的“散”;三、第三个美学特征是它的“美”。散文特色他的随笔体散文大都跳不出身边琐事的圈子:“谈酒”、“喝茶”、“苦雨”、“怀旧”、“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技巧娴熟而意味消沉。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故乡的野菜》听美文,正字音邻舍(shè)荠菜(jì)姊姊(zǐ)顾禄(lù)灶陉(xíng)簪髻(zānjì)鼠曲草(qū)和粉(huò)韧结结(jié)弗出(fú)作供(gòng)一攒(cuán)茧果(jiǎn)艾饺(ài)嫩茎(jīng)鸡雏(chú)间有(jiān)治痢(lì)俳句(pái)乐音(yuè)姣姣(jiāo)瀹食(yuè)簇生梢头(cùshāo)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2.这篇散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1.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3.三种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文章结构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第二段: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鼠曲草)以及相关的民俗。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1.文中所谓的“故乡”、“家乡”,定义为何?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理智、虚无感很强的周作人在散文中极力淡化对于故乡的眷念,却在另一面常常表现着对故乡的草木、风土熟悉至入微的境地,凸现着感情的丰腴沉着,显示出一腔深情。表面看,作者对浙东故乡似乎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一是表明他的故乡观念是淡漠的(凡住过的地方都可算故乡);二是声言故乡在念想中是轻淡的(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其实,他是“冷中有热”,把很在意的事说得似乎很不在意,把很有情的事写成似乎颇不经心,这一点要联系到下文作者对故乡风物的津津乐道来思考,一联系就会发现作者对故乡的亲近之情和怀念之情。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各是从哪些角度对每一种野菜进行描述的?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回忆了荠菜、黄花麦果和紫云英三种野菜。对荠菜的介绍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卖,引起对故乡荠菜的追忆。从采集写到传说,采集场景是描写重点。后面写传说,介绍吴地风俗,几处引用意不在炫博,而在于与浙东民俗相比较,突出浙东的特点,扣住了“故乡”二字。黄花麦果的介绍是一种方法。没有具体写采集情况,先来一段生态说明,从学名、种属到叶的形色、花的型色,一一用简明的语言道出,具有百科全书或博物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段文字使文章别具趣味,但并不能显示出野菜的地域特征,于是,作者又把笔触伸向民俗,接着写黄花麦果糕的制作及茧果的用途。最后又从扫墓的话题写到紫云英。在点出它的俗名之后,具体写它的用途,写花的美丽及药用价值。对于紫云英的描写虽是白描,情感却深。写黄花麦果的花型花色,是静态说明;写紫云英的形色,则变为动态描述。画面辽阔而美丽。写花又插入白花可以治痢的传说,这无可稽考的知识得之于乡间。作者在叙述野菜的时候,行文上有什么特色?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在叙述上象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叙述风格就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通篇感知1.本文作者处处念家却又极其怀乡的情怀,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2.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融合文言、白话,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1.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着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2.《故乡的野菜》写故乡的风俗时引述的童谣,使得文章野趣十足;引用了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的进行比照,同时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阅读作品片段,并回答问题。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1.这一片段中,作者表现的是什么?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流露出来的“失望”感?1、借回味儿时吃过的故乡的野菜表现对故乡的思念。2、作者现在异地吃到用野菜做成的“草饼”,感觉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不免有些失望。这种“失望”之情中恰恰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眷念。也隐含了作者对某种已经逝去的文化形态的追忆,隐含了他的启蒙救国愿望失落之后的反思与伤感。简析《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周作人散文的叙述方式,是西方随笔与中国小品文的结合。他以自己的个性融入文字中,将西方随笔的袒露性情,长于议论的语言风格,与中国散文注重抒情和神韵的语言风格,日本俳句的简约和雅致的语言特点化为一体,铸成了富有意味的闲谈——这一特有的语言风格,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艺术特点平和冲淡的风格——情感节制,艺术上力求平淡的境界。格调闲适,意味隽永——似在拉家常,随意地娓娓道来。浓郁的书卷气息——引用童谣、顾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叶圣陶《藕与莼菜》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吃茶》)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不过千字左右,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无论是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还是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谚语(“三月三蚂蚁上灶山”),周作人都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使这篇短小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曹聚仁对周作人散文的评价郁达夫: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淡,句句含有分量。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在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朱光潜: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是简洁。胡适: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周作人的散文,在悠然闲适中又别有一种清冷,一种苦涩,犹如一位离群索居、孤寂落寞的老人在阴冷的下雨天独自悠然地体味喝茶的乐趣。课堂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1.《故乡的野菜》作者是______。2.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______”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3.《故乡的野菜》中作者描写了三种野菜,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4.“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是简洁”。这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现代作家______散文的评价。5.五四前后,最早引入“美文”概念的作者是______。填空题1、周作人2、平和冲淡3、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4、周作人5、周作人
本文标题:《故乡的野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5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