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采薇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通过诵读古诗文,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3.掌握诵读的技巧,理解诗歌的语句和主题。4.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5.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健康纯洁的爱情观。【教学重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人情美、意境美、语言美。【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以诵读开路,开展活动,教师在其中推波助澜,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课时安排】课时课前准备(教师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一、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二、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三、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静女》本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组织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感受优美和谐的韵律中所表现的热烈的爱恋之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回答问题: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三、学习课文1.导入《静女》: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现在的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踟蹰.(chí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4.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5.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每小组可在四个任务中任选两个完成)6.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1)通假字“爱”通“薆”:隐藏“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的“匪”通“非”:不是“见”通“现”:出现“归”通“馈”:馈赠(2)《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3)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第二、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4)鼓励学生讲一个爱情故事,例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唱一首歌,例如:《化蝶》;绘一幅简笔画,例如:《青春美少女》;回忆一首诗:例如《关雎》等,让学生尽情地自我展现。(以上要点都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总结。)7.学生跟配音大声朗读,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四、归纳主题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五、拓展思维,警示教育1.学生以开火车游戏进行爱情名句接力赛,每人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参考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讨论交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究竟怎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使爱情之花常开不败?我想,只有保持了人格独立,在真正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感情,能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分担困苦和分享欢乐的感情,能够让炽热的爱情沉淀成温馨的亲情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现阶段对同学或朋友所产生的好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力对爱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够说“爱”而不能够谈“情”,只能够心动而不能够行动!六、在音乐声中布置作业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剧本,自习时间在班上演出。参考借鉴剧本如下:(让学生在乐曲《化蝶》的伴奏下欣赏改编的现代诗歌或剧本)七、板书设计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男子:憨厚、真诚、朴实静女情美——真挚、热烈、专一境美——俟我城楼、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语言美——押韵、双关、重章叠句人美《采薇》一、导入新课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齐声背诵)是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这种情节有时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呢?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机械朗读,疏通字词1.学生自行诵读,疏通诗中字词的音、形、义,掌握重点实虚词的用法。2.检查自学情况。字音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嚣(xiāo)象弭(mǐ)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整饬(chì)雨雪霏霏(yùfēi)载渴载饥(zài)字形比较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通假字(1)岁亦莫止{莫}同“暮”,指岁暮,即年终。(2)彼尔维何{尔}同“薾”,花茂盛的样子。(3)维常之华{华}同“花”。(4)彼路斯何{路}同“辂”(lù),车高大的样子。(5)象弭鱼服{鱼服}即“鱼菔(fú)”,用鲨鱼皮做的箭袋。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做动词,落,下。古今异义(1)不遑启居启居:安居。启,跪,古代人跪坐。居,安坐。(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féi):隐蔽,掩护3.学生听配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4.分组朗读,师指导朗读节奏。(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三、理解朗读,梳理情感1.设置话题,师生交流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但是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A)乡愁即家园之思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C)漂泊、远游、战争。2.设置问题,阅读讨论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E)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以上问题可分组完成,但在引导阅读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讨论,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讨论交流。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四、重点品读,把握主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那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感情的呢?根据资料,体会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并谈谈你的看法。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3.教师点拨:(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
本文标题:《诗经》二首教案静女、采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6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