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社会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发展特点,总结现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内涵培养误区对策Abstract:Socialpracticeabilityisnecessaryphysicaland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whichensuretheindividualofthesmoothuseofhisknowledgeandskillstosolvepracticalproblems.Withthedeepeningofqualityeducationandbasiceducationreform,thesocialpracticeabilityofstudentscallsmoreandmoreattention.Basedonthecontentofthesocialpracticeabilityofstudents,aswellasth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it,thisarticlesumsupactualmisunderstandingsinbringingupsocialpracticeabilityofstudentsandreasons,thusmakingsomesuggestions.Keywords:Socialpracticeabilitycontenttrainingmistakesstrategy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践能力”业已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界研究的又一热点。但是就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而言,关于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从近年的理论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对实践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主流学术群体对此并未投入足够的关注。而在实践领域,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都很明确地说明一个事实:为选拔服务的应试教育和学科化知识教育仍然是各级学校系统的主旋律。这样一种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和我国教育改革对实践能力的重视非常不相称。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对社会实践能力的认识上着手,科学、全面的认识社会实践能力这一概念的内涵、结构和发展特点。一、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一)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关于实践能力含义的研究很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在此介绍较为普遍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含义。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其中,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主要是指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依此,实践能力就是顺利解决以上问题的能力,即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就其内部结构而言,实践能力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1.实践动机实践动机是指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泰勒(Taylor,J.A.)等人研究发现,适度的动机有助于提高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实践动机主要由实践兴趣、实践的成就动机和实践压力构成。实践兴趣一旦形成,个体就会对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实践兴趣也会随着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不断被加以强化。实践的成就动机是个体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实践压力指客观环境对个体施加的参与实践的要求,它迫使个体从事实践活动。实践压力具有一定的外在性和情境性,它不是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但却可以转化成个体内在的实践动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小学课堂上,教师已经开始渐渐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趣导学成为教师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只有调动起学生心中的兴趣,学习实践才有开端。2.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括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平衡、不间断发展状态,其发展水平与人的身心成熟紧密相关,即随着个体身心发展,一般实践能力因素逐渐达到高峰水平,随着个体身心衰退,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发展迟缓甚至下降。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含下列内容:问题情境的感知,即获得周边世界第一手信息;机体运动,即个体的意识能够支配自身肢体顺利完成相应的动作;交流,指理解或洞察和传递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言语或非言语讯号表达的丰富性和适恰性是判定一般交流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工具的使用指的是个体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运用日常生活中常用工具(如钳子、剪子、锤子等)的规则、技能、技巧等。3.专项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指个体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专项技能。它建立在一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如短跑中的起跑技术、修电灯中使用电笔的技能等。任何一项具体任务的解决都包含某些专项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形成是一个练习至熟练的过程,它是一种可观察的典型操作曲线,要求学习者具有恒心和毅力。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获得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式的习得;第二阶段,产生式联结的加强;第三阶段,自动化。4.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要素。当实践者面临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时,在综合考虑自身(包括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基础、专项实践能力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匹配关系后,做出行动决定并具体实施的能力要素。(二)实践能力的发展特点1.实践能力发展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哲学上说,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力作为人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以实践为来源,以实践为发展动力,以实践为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种实践,既包括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也包括主体的自身实际。上文说到,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整合已有知识、运用储备知识,才能逐渐形成有个性特点的看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通过一个个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失败,个体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而自身实际,则是主体认识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个体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要尊重实践主体的本身条件,从实际出发,为学生主体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方向性的引导和策略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条件的弱势之处,不断自我整合、超越自我。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但不是单一仅有的方法。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同于成人,其自我目标性还不高,需要教师进行实践中的叙述性讲解。总之,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主体自身的基础条件,如身体、智力、知识等,也离不开必要的教育和其它社会资源。否则,个体只能在自然状态下低水平发展,而失去实践能力发展的社会意义。2.实践能力与个体身心发展、生活经验、环境协调发展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影响的过程。个体的身体发育水平、健康状况、心智水平、生活经验、教育和一般社会环境,构成了实践能力的成长资源。对个体而言,这些要素是一个总体,以一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个体通过实践活动与环境不断地交互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基本能力,积累经验,建立经验系统和策略系统,实践能力就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3.实践能力整体性循环式上升发展实践能力由动力系统、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具体情境中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四要素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机能,是实践能力的基础。一般实践能力在特定的程序性知识的组织下形成专项实践能力。一定的专项实践能力和一般实践能力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系统的整合下,构成解决相对复杂的情境性问题的综合能力。动力系统则伴随着所有有意义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虽然实践能力以整体性循环式上升的方式发展,但就个体而言,受年龄、阅历、知识结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实践能力四要素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平衡的。一般表现为特定要素居于优势地位。实践能力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年龄和身心特征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或者说不同学校层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总体趋势,即在特定的年龄段或学校层级,学生总体表现出特定要素强势发展的特征;二是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实践能力结构中优势要素的差异,尤其是在同龄和同级学校的学生之间。这种对个体而言的实践能力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既是个体实践能力水平的个性化表现,又是个体间实践能力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二、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一)重视创新能力,忽视实践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同样提出的两个重点,实践能力培养的受重视程度显然远远低于创新能力。在理论研究领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相关课题充斥了大小刊物。但当创新成为时代的热点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都走在创新的大路上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我们的脚下,创新之路走得再远,实践依然是其踏踏实实的脚印。可以说,一切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实践,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创新始于实践;实践能力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体现;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提高需要实践和实践能力的支撑。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容忽视。总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不可分割,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与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关联,才能收到实效。(二)有活动课程,但没有能够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改革措施,在教育部的统一规定下,各地小学都在学校课程中明确加上了这样一门新课程。按照预期,该课程的开设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是几年的实施效果表明,其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笔者根据自己的调研,总结一下几点:1.在对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认识上存在问题。很多教育者将社会时间能力的培养理解为一项课程,或者说将新课改中心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做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同义词,认为只要开设了综合时间活动课程就等于完成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的课程目标,是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性意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一项策略。不能正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等于完成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都是不正确的认识。2.课程内容。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并且很多由师生自己把握决定,这样在实施过程就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很多教师因为嫌麻烦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按要求实施课程,取消或缩短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只保留了形式上的活动。所以教师领悟的课程、实际运作的课程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理想课程和标准课程的既定目标3.社会支持不足。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背景,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是先要应试成绩,再要能力。这样学校教育自然是先着力于应试教育,各种实践活动只要达到标准课时就结束。这样的态度根本不可能保证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教育投入不足。实践活动,尤其是校外实践活动需要资金,没有充足资金保证的活动课程只能是简化再简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三)内容界定模糊,导致培养方向和方法的偏差1.误以为社会实践能力等于智商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关系,智商是学习潜力的一种测验指标,它与人的认识能力同样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智商高并不意味着个体实践能力强。智商是就个体学业智力或学业能力倾向而言的,实践能力则是就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潜能而言。个体在学业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却
本文标题: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7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