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藤野先生鲁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重点字词fēijìyìhuìyùgěngpōuxiécuòzhànpá绯红发髻驿站芦荟芋梗汤解剖学挟着顿挫寒颤颤扒手畸形干事不逊匿名讥刺诘责杳无消息教诲瞥见速读课文,思考: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相识相处离别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速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再读课文,认识藤野1.作者初遇藤野先生,印象如何?2.结合文中写到的具体事例,说一说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和评价是怎样的?请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耳闻亲见——治学严谨生活俭朴学者形象藤野严九郎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白描2、课文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正直热诚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过的讲义“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是什么事情呢?请概括出来。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看电影事件。思考: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暗线:爱国之情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课文的另一条线索是什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无非”一词流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怎么理解?改为“实在丑极了”如何?“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标致”是反语,在这里是“丑陋”的意思,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强烈的厌恶和嘲讽之情。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夸张、比喻、反语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爱国去仙台去仙台日暮里:水户: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读第5语段,思考: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在仙台爱国(1)匿名信事件(2)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原因精读第24---31段,思考:(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民族自尊心被伤害后极为愤慨的感情和盼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一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弃医从文的原因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爱国小结:在东京所见所闻----失望厌恶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弃医从文----忧国忧民暗线感情线索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读第最后一段,思考:“良心发现”指“增加勇气”指“正人君子”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有何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鲁迅为何难忘恩师,说他“伟大”?材料1:日本人蔑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材料2: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日本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我热情诚恳给我真诚的帮助和鼓励,所以,在我眼里,他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离开仙台,并最后弃医从文?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由此可见,选择学医,又弃医从文,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但是“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这就促使鲁迅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小结: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标题:藤野先生最后改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1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