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建筑楼群,要留出一些余地给绿树、给花草、给阳光、给空气。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一条名为缩水线的“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而破裂。流水有回旋的余地,才会减少灾害;江河有涨落的余地,才不会泛滥成灾。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从容、曲伸自如。人在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也需要留有余地呢?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威严的教师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其弊端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彻底纠正这个弊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即教师讲课时不能太静、太满、太透、太细、太实,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1、讲课不能太静专家指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能力。应该意识到,我们过多地强调抓纪律,抓规范,必然会忽略关注学生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份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也就是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新课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提出与教师相左的见解,教师应当高兴;对于学生插嘴,也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学生插嘴,并不是“不尊重教师”、“破坏课堂纪律”。美国学校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有一条就是课堂上有没有插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表现才能的机会。2、讲课不能太满一节课要根据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理解程度、课的性质类型等因素,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活动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勇于质疑、灵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导作用比重适宜,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二者协调,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讲到底,搞大包大揽,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上应有的自由空间。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现在教学上满堂灌的现象还存在,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发展”,他认为“一开始就启发学生,向着更广、更深走,这就有希望。”一堂课45分钟是目前中学里普遍采用的教学规则,教师要在这一单位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教师不能完全占有这45分钟。教师要认真处理教材,掌握难与易、深与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活动时间,使全体学生参与,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留出“天窗”或“缺口”,可在知识衔接处、讲授高潮时、提出问题之初、或得出结论后,均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主动去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或广泛演绎,或判断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3、讲课不能太透上课时教师授课是教师的权利和职责。但新课程下却再也不能是当初独霸课堂、独步天下的“一言堂”了。教师上课时要抓住重点,给学生留出自己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可以采取讨论、阅读、辩论、演讲等手段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根据理解程度进行知识重新组合和运用。教师讲课讲得明白、讲得透彻,本无可厚非。但是,过透的讲解反而使学生厌烦,使学生思维懒惰,使学生学习上有依赖情绪而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老师少讲了,讲得不太透,点到为止,学生才有可能多思考,才有可能多“讲”,渐渐地,学生就会“讲”了,就会学了,到时就应了“懒婆婆培养个勤媳妇”这句俗语。因此教师上课时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自我获取、自主探索,教师所讲重点要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这样才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其创造欲。即便是难点,也不直接告知,而是讲究“点而不透,言而不明”的教学艺术,让学生自己进入,去“透”去“明”,有意识地让学生学深学透,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4、讲课不能太细上课适当留有“细枝末节”,鼓励学生去思考,在读、思、疑、议、练中“咀嚼枝叶、品尝味道”。有时,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定对,但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探索精神,而且这样的结论有助于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更体现了对过程的重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他才会有一种新奇的喜悦和不易忘怀的情感,学生越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教育效果就越大。而过细的讲解,学生要做的已全被教师包办代替,只能阻止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思想的萌芽。实践证明,青少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甚至有时还会被扼杀。人的思维有着很大的能动性,上课时如果“留有余地”,重视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就可能摆脱课堂相关因素的限制,超越固有条件的束缚,容易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则是真正地建构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当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迁移和举一反三。5、讲课不能太实艺术品位高的一幅画,除了有正确的主题思想外,作者那健康、清新、含蓄而不直露的手法,给人们的思维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事无巨细都说得揭底亮相,不必将教材内容和问题讲得太实、嚼得太烂,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回味的余地,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被有意忽略,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被故意忘却,这样“模糊”的结果,学生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反而能激起探究的欲望,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对探究的问题喜欢下判断,“非此即彼”,十分强调教学的清晰性,认为只有给学生明确了一种确切的心满意足的答案,让学生当堂记住了,才算达到教育目的。其实,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对于那些具有模糊性、随意性特征的实际问题,则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以明晰的评判,而是要用“亦此亦彼”不确定性的“模糊”理论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自行解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人曾感叹道: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新课程操作层面中的关于教师“讲”的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教师的“讲”要重视给学生“留有余地”,要少讲,要在学生需要讲的时候才讲,要讲学生最需要的内容。留有余地,教师才能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才有可能实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育境界吴非老师说,在他的课堂上总有一群沉默的看客,不回答问题,不发表自己的看法,感觉不到他们在思考。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我的课堂上也有,我的课堂上也有这么一群沉默的人。有时我会问自己,他们在思考吗?是问题有难度吗?他们学会了吗?为此,我开始尝试降低一点难度,可回答问题的还是那几个人,沉默的仍然保持沉默。我不愿意抽学生答题,因为我觉得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才有作用。有时我甚至期望他们能质疑我,和我争论。但,即使我说错了,他们也只是望着我,然后迅速擦掉自己原来的答案。还好班里还有一部分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要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样把正确答案说出来,或许免不了又要发脾气吧。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交流,有时候看着那些一言不发的同学,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唱独角戏的演员一样,有着很多无奈。我猜,可能他们在期待一个“标准答案”吧,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凡有“问题”,必有“答案”,而且“老师有答案”,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针对这一问题,我也问过一些学生,他们大多都嘿嘿一笑,什么都不说,也有一些说实话的同学。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大致有二:1、老师的提问我弄懂了,但我没必要和别人分享我的学习成果,犯不着花费精力向全班同学讲清楚;2、我真的不懂,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不懂,我怕别人会嘲笑我。听了学生的话,我并不轻松,没想到他们小小的脑袋里竟然装了这么多想法。知道了学生的想法,下一步就该对症下药了。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多鼓励学生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多表扬他们。同时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帮助他们建立学习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对课堂的期待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学生对课堂到底有什么样的期待?是期待一分钟都不停的“紧凑”课堂?还是期待草草了句的“放松”课堂?还是“幽默”课堂……首次教一年级学生,真的领教到像“泥鳅”般一刻不停的学生,拿出我面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态度与方法,学生总是瞪着疑惑与委屈的眼睛看着我。从那时我才开始思考,一年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老师?期待什么样的课堂?期待老师什么样的教法?然后我一到课间时间就走进班里,观察大部分学生是什么样的性格,都爱干些什么?原来,我们班孩子大部分属于外向活泼型,喜欢动手,在倾听方面注意力短暂,在人际交往方面甚是在行。所以,我在课堂上多设计了表演、比赛、划、画、说等动起来的内容,孩子们在上课时更专心了,气氛到达时就好像疯了一样。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孩子们不稳定,学生们总会出现让我匪夷所思的“意外”。看了这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什么》,我明白我的课堂为什么会不稳定。一味追求活,一味根据孩子性格追求动起来,只会让学生更加“活泼”。课堂应该像作者所说的一样——课堂应当有深思,也可以有笑声。课堂不同一般的思维活动,要引导学生发现趣味。反思我的课堂,让学生沉思的机会较少,较少引导文字的内在趣味。我想如果让学生找到语文就是文字的趣,那我的课堂一定妙趣横生又启迪深思。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就应该是教师的追求,实现了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教师本身的期待,一定会让学生更喜爱我,也更爱浩瀚的“语文”。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做法: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作为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
本文标题: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53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