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谁的梦向天阙冷月边关狼烟走牧笛来不见大漠荒原谁的爱让天下万方奏乐金银散人心聚还看绿水青山*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谁的梦为江山盘点冷暖日月歌天地鼓了断风雨恩怨谁的爱情未了古今流传乾坤和百姓乐迎来太平人间从下面内容你会联想到什么?女皇乐队长安诗唐朝(两个字)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衰落兴起发展鼎盛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政绩开元之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起义藩镇灭唐(599—649年)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晚年过失反躬自省长孙无忌秦叔宝程咬金魏征杜如晦房玄龄你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看过哪些有关他的影视作品?姓名:李世民性别:男职业:皇帝朝代:唐朝居住地:中国长安父亲:李渊妻子:长孙氏主要经历:626年即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善于纳谏……高祖窦皇后四子长子李建成太子589-626次子李世民秦王599-649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齐王603-626四岁曾有相面先生预言,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此为名李世民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首开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人称“天下第一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陵园周长60千米,占地200余平方千米(约30万亩)。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战争中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1914年被盗卖到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幅真品,于1918年在再次盗卖过程中被砸成几块企图装箱外运,幸而途经西安北郊时被发现制止。青骓特勤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昭陵六骏拳毛(马呙)白蹄乌昭陵六骏体现唐太宗对和自己生死与共之战马的眷恋凌烟阁24功臣图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内容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李世民的家庭出身2、李世民统一全国(1)劝父起兵,完成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任务。(617起兵,618建唐)(2)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3、李世民登基(1)玄武门之变(2)逼父退位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成为保证国家权力在一家一姓中和平过渡的理想模式,但它不能选贤与能,也不靠功勋,嫡长子的品质与君主专制需要经常脱节。于是皇位继承经常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玄武门之变只是其中一例。玄武门之变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立都督府;册封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1.突厥2.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二、击破东、西突厥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步辇图》邮票《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如一”。请问:1、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以德治之,使之成为一家。2、试评价这一观点。片面的。自古以来,民族平等往来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历史有些腐朽政权确曾有民族压迫政策;但绝不能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太宗时的民族政策更加开明,如用人、和亲等,从这一点看,有别于历史统治者;但太宗为美化自己,完全否定历史民族政策,非实事求是。三、“贞观之治”1、概念阐释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代(627-649)是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秩序比较安定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关系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规律:历史上,出现“治世”或“盛世”的原因:(1)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2)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3)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根本原因)(4)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重要因素)(5)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6)科技进步的推动力(7)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主要动力)(8)较为发达的前代为基础等因素有关。★3.出现的原因:客观条件: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②广大农民辛勤劳动主观条件:①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开明的民族政策③唐太宗雄才大略,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4.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唐太宗选官与用人原则1.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2.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房玄龄﹑杜如晦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房谋杜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3.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4.科举考试制度。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6.贞观之治的内容领域措施内容影响政治文化经济虚心纳谏、用贤之风;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政治清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文化艺术日趋繁荣,扩大统治基础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贞观之治”的影响: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四、唐太宗晚年的骄奢与反省晚年渐趋奢靡,享年51岁1、少于纳谏2、滥用民力3、反省4、对自己的评价:晚年的“糊涂”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奢侈现象: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一不疾胜己之善,二能弃短取长,三敬贤而怜不肖,四不恶正直之士五爱外国人如本国人——岑仲勉《隋唐史》唐太宗的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功大过小”五、评价1、功:(见表格)2、过:晚年难免出现一些过失,享乐思想滋生。3、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六、总结与升华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我测评:2003年广东高考问答题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参考答案:(13分)①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分)②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6分)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以敢于直言著称。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将其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皇帝(草拟)(审批)(执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科举考试考场皇榜(金榜)科举考生看榜图阶段皇帝主要贡献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最早开始分科考试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扩充国学的规模首创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多次亲自面试
本文标题: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36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