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讲国际关系理论一、国际关系内涵二、国际关系研究的缘起三、国际关系理论四、20世纪国际关系研究主题2一、国际关系内涵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Relations)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进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的历史国际关系现实3二、国际关系的缘起(一)西方古代希腊城邦之间三次布匿战争地中海世界(希)修昔底德(超链接\ppt)《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先驱,指出“国家间政治即权力政治”。(意)马基雅维利(超链接\马基雅维利.ppt)的《君主论》也阐述现实主义理论。4(英)霍布斯《利维坦》强调权力在人类政治行为中的重要性。(超链接.ppt)(法)让·博丹(超链接.ppt)《国家六论》提出了著名的主权理论,他认为主权是一切至高无上的权威。(荷)“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超链接ppt)《战争与和平法》,指出主权国家的关系要用法律形式来调整。(法)黎塞留(超链接\ppt)提出“天然疆界”理论《政治遗书》中指出:“我秉政之目的在于,为高卢收回大自然为它指定的疆界。”5最初时,仅英国将国际关系作为一门专门领域进行研究。1919年,威尔士大学成立了国际政治的教授职,成为最早针对国际关系进行专门研究的大学。1920年代初,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成立了国际关系的研究系所。虽然亚洲和南美洲也有研究国际关系的学院,但针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主要仍是在欧洲和北美洲。6(二)中国战国时期,苏秦合纵、张仪连横。7三、国际关系理论(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二)现实主义(三)建构主义8(一)理想主义理论:盛行于两战之间,6、70年代恢复。1、理想主义基本理论2、自由主义内涵3、自由主义代表人物4、60、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91、理想主义的主要理论:◆人性可以改造。◆战争可以避免。◆利益可以调和。◆建立国际机构,可以保卫世界和平。◆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理想主义基本理论假设后来发展为自由主义(一)理想主义10•对理想主义的评价•正面:促进了国际社会对自由、平等、人权等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国际社会的机制化。•负面:•⑴过于强调主观意志,忽视客观现实和理想化。•⑵忽视权力在国际关系的作用。11代表人物:康德:法制状态以求永久和平威尔逊:约翰·霍布森等威尔逊提交给巴黎和会会议的发言稿的第一页12自由主义理论的三大理论预设•首先是对人性的乐观看法。•其次是在承认个体的自利与竞争倾向的基础上,认为个体间有共同利益,可以进行合作。•再次是进步的观念,这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13曼宁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如下几点: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是可以教化的;个人的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个人自由与福利、社会正义和安全有赖于法制;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合理的人类社会的规范设计是可以实现的。142、60、70年代发展为新自由主义:(1)相互依存理论:权力源于相互依存代表: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等。代表作:《权力与相互依存》、《跨国关系和世界政治》、《贸易国家的兴起》。注重跨国关系研究;强调复合相互依存。15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非常谨慎的将自由主义的进步观念限定为相信“至少有累积的进步的可能性”。福山:在冷战后也出现了以“历史终结”为代表的新的乐观浪潮,认为共产主义的失败可以预见是自由民主主义的全面胜利。16(2)新自由制度主义或“制度论”(institutiontheory)或“规制理论”(regimetheory)代表人物:基欧汉、奥兰·扬、恩斯特·哈斯“规制”指的是“一系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对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的预期围绕它汇聚起来”。(斯蒂芬·克拉斯纳)国际制度有三种形式:国家间协议和条约;产生于建设性的正式安排;也可以是暗含未明示的状态,如美加、美日特殊关系。国际制度有共同目的:避免无政府状态、降低冲突的潜能,实现有控制的发展。17(3)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主要观点有:(1)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理由: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一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18(4)全球治理1991年冷战结束,全球治理理论诞生。主要模式:“地球村”模式、世界政府模式、“和平区”与“动乱区”模式、“三大经济区”模式。全球治理理论从本质上属于自由主义。当代全球治理理论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是詹姆斯·N·罗斯诺、此外还有大卫·赫尔德、奥兰·扬、恩斯特·奥托·泽姆佩、马丁·休逊、马克·赞齐、克雷格·墨菲、多米尼克·鲍威尔等人。19(二)现实主义1、产生的背景2、代表人物3、主要流派20(二)现实主义1、对纳粹的崛起与二战的爆发反思的产物。Shouldbe==tobe。1939,爱德华·卡尔。1948年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标志着现实主义了自己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主导地位。主张国家都是自私的、追求利益的理性参与者;任何国家间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212、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三个代表人物1948年,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20世纪70年代,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21世纪初,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离岸平衡手米尔斯海默223、根据对“为什么国家追求权力”和“一国可能追求多少权力”两个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现实主义划分出三个流派。防御性现实主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一致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是造成国家追求权力,国际冲突无法避免的深层次原因。国际关系的现实是由国际无政府状态造就的。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23◆人性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性本恶。•国家是国际体系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道德和有关的价值概念是相对的。•维护国际和平最好的方式是依靠均势。24汉斯·摩根索的外交哲学:•外交的任务:•第一、据已拥有的潜在实力确定国家的目标;•第二、评估别国的目标及其为实现这些目标已拥有的和潜在的实力;•第三、确定双方的目标在何种程度可以相容;•第四、决定和实施适合于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25•成功的外交应该遵循的原则:•第一,消除战争危险,促进道义一致,以有助发展维持和平的外交。•第二,外交目标以国家利益为界定,又须以足够的实力来支持。•第三,外交必须从别的国家的观点来观察形势。•第四,国家必须愿意在非重大的问题上作出妥协,然而,只有当双方的国家利益得到确保时,这种妥协才可能。26•第五,放弃无价值的权利以获取真正的实质权益。•第六,永远不要将自己置于“退而丢脸、进而受损”的境地。•第七,永远不要让一个弱的盟国代你作出决定。•第八,军事力量是对外政策的手段,而不是主宰。•第九,政府是公共舆论的领导者,而不是随从者。27◆结构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1、提出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国际体系。“一个体系包括两个变量,一是结构,一是单位。”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即“各部分的排列组合产生了结构,排列的变化导致结构的变化”。28体系结构的三个要素:一、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而非等级的;二、国际体系是由功能相同的国家行为体互动构成的;三、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体系内力量分布不同引起的。前两个要素是一直不变的,一直处于变化的是第三要素。因为体系内力量的大小总是处于变更状态之中。29•2、国家首要的目标不是权力的最大化,而是维持自身在系统中的地位。即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国家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权力获得安全。对一国来说,权力有一个适当的量,太大或太小都危险。•3、强调国家实力而非意图。“实力是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基础”,而一国的意图是不确定的。30◆•第一、国际关系体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未来都将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二、大国本身具备用于进攻的强大的军事力量。•第三、一国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由于大国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信任感,致使大国一方面经常隐藏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在判断他国意图时必须小心谨慎。•第四,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第五,大国是理性行为体。31•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评价:•正面:⑴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系列的研究框架。如权力、利益、均势等。•负面:对国际关系的现实过于悲观,加剧了国际社会自我实现的无政府状态。32(三)建构主义1、建构主义的产生(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33•同化——•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34•顺应——•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351999年温特发表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主张用社会理论重读国际政治,标志着建构主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36•2、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作为一种强调观念的理论,它承认物质性因素客观存在,但强调物质性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建构才能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组织或国家的行为都是社会建构的,并不遵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理。373、建构主义基本理论:第一、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物质结构是行为体的实力分配及其相对位置;社会结构由人类占支配地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知识等文化因素塑造而成。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的框架内才有意义。38•第二、权力和利益确实是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它们起作用是因为受到在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观念的影响。因为文化不仅是行为者行为的原因,更建构了行为者,因此,文化既有因果作用,也有建构作用。文化中的观念是利益的基础,观念构成利益和权力的意义与内容,决定国家实现利益的战略,也决定利益本身。决定和改变国家行为、国家认同和国家利益的不是体系的物质结构,而是在国际政治互动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建构主义遵循的逻辑是“观念建构利益,利益建构权力。39•第三、国家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互为构成关系。社会结构不仅确定单个行为体的含义及认同,而且确定这些单个行为体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的模式。同时社会结构又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40•4、价值•(1)扩大了研究视野。它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哲学上的一些概念,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国际关系与国际体系进行研究,并由物质层面转向了非物质层面。•(2)研究方法更新、更成熟。它对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进行交叉整合,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中找到中间道路,使二者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3)研究对象更加系统。不仅分析了理论与现实所涉及的重大问题,还对国际关系学的基本问题,如国家利益、体系转换及国家、权力、主权、制度等进行了重新解释。是将社会学和政治学结合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论。•(4)实现了将角色认知引入到国际关系理论中来,把人性回归到国际政治,强调了角色认知和互动作用。41四、20世纪国际关系研究主题老八论:国家利益论、权力与冲突论、均势论、霸权稳定论、体系论、相互依存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弈论。“新八论”:软权力论、地缘经济学、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理论、国际冲突新论、民主和平理论、世界秩序理论、两枝政治论。421.相互依存理论:库珀、基欧汉和约瑟夫·奈。2.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在其专著《现代世界体
本文标题:国际关系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36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