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1·01/02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纲第一节基本形势和任务第二节指导思想和战略第三节基本理念和目标第二章优化城乡教育格局第一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第二节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第三节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第三章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第一节积极普及学前教育第二节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第三节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第四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五节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第六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第七节加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第四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第一节改革人才培养制度第二节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第三节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第四节改革办学体制第五节改革管理体制第六节扩大教育开放第五章加大教育保障力度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保障经费投入第三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四节推进教育信息化第五节推进依法治教第六节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附件:一、重庆市2010—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一览表二、重庆市2010—2020年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一览表特别聚焦8January/February·2011第一章总纲第一节基本形势和任务1.重庆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加快了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三大跨越”。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城乡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突破了高中阶段教育瓶颈,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30%。取得了“三大突破”。全市每十万人中,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人数、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和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推进了“三大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在全国率先化解“普九”债务、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兑现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推进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三峡库区学校迁建和大学城建设。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组建了教育考试院、教育评估院,实现了“管、办、评”分离。创新教育投入机制,成立了教育担保公司和教育发展基金会,拓宽了教育投融资渠道。作出了“三大贡献”。提高了市民素质,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推进了科技创新,“家蚕基因组”“海扶超声聚焦刀”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增强了服务能力,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贡献率不断提升。2.重庆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艰巨。重庆教育虽然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完全适应,人才培养在数量、结构上还不能完全满足重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教育战略地位还需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仍需更新,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不强。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学校办学自主权需进一步落实,教育活力需进一步增强。必须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提升重庆教育的总体水平。3.重庆教育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中央“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为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为重庆教育实现新一轮跨越搭建了广阔平台。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个重庆”、内陆开放高地、两江新区建设,给教育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给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人民群众期盼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渴望教育更加公平,给教育以极大的推动和鞭策。全市上下要抓住机遇,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推动重庆教育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大提升。第二节指导思想和战略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是兴渝之基,强市之本。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加快重庆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纲要。92011·01/02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作为重庆未来发展的根本大计。牢固树立教育兴则重庆兴、人才强则重庆强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重大战略。以优先发展为根本保证,以统筹城乡为基本路径,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开放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全民教育为价值追求,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发展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建设教育强区强县,提高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统筹城乡战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主城及周边地区教育发展步伐,重点扶持三峡库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质量提升战略。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文理兼修、知行结合,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一大批多层次多样化,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开放创新战略。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教育管理、办学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增强教育活力。全民教育战略。把促进公平作为全市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扶持困难群体,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机制,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保障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第三节基本理念和目标6.基本理念。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民生是最重要的民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起点公平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举措。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市民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着力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重视教育机会、过程公平,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发展。着力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开放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城乡、面向市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7.总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率先进入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普及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建立起教育资源统筹配置体系,实现城乡学校布局科学、师资配备合理、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格局。教育体系结构科学合理。构建起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公办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招生考试、投入保障等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机制。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法制体系更加健全,教育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文化引领能力明显提高。教育集聚功能不断完善,辐射能力显著增强。8.阶段目标。到2012年,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5%。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特别聚焦10January/February·2011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毛入学率达到35%。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搭建起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达到95%。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到2020年,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成为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城乡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达到98%。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9%,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建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第二章优化城乡教育格局第一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9.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和部市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破解城乡二元教育发展难题,解决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培养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整体推进、均衡协调的教育发展机制,增强城市教育辐射能力,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实现城乡教育规划目标、布局结构、资源配置、政策措施、水平提升一体化。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改革教育督导评价体制机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创新职业教育“园校互动”办学模式、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10.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区县(自治县)政府要把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完善城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农村教育发展,切实保障农村学校建设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补助经费。完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加强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整合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开展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11.建立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城市带动农村的教育发展机制,主城区对口帮扶边远区县(自治县)教育,城镇对口帮扶农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并进。建立健全市级扶贫集团带动扶贫开发重点县教育发展机制,将教育帮扶作为市级扶贫集团扶贫的重要内容,有效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区县(自治县)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强校”带动“弱校”发展机制,推行和完善城乡学校“百校牵手”“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名校集团”“领雁工程”等模式,探索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新途径。第二节调
本文标题: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42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