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及开始前的世界状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开课院系:国际政治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主讲教师:孙艳晓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及开始前的世界状况本讲思路第一部分1500年前后的世界第二部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及开始前的世界状况“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穆斯林世界新生的美洲殖民地体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1、认识“东亚封贡体系”一、东亚封贡体系2、1500年前后的“东亚封贡体系”第一部分1500年前后的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1、认识“东亚封贡体系”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其范围是不确定的,但主体是东亚地区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但不止这些关系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体系”的含义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体系”的含义封贡体系兼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意义: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这种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在经济上,形成了一个东亚贸易圈。封贡体系下的进贡,主要是一种礼仪上的形式;而经济上的封贡贸易往来,才是维系封贡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并因此而形成了一个东亚贸易圈。在文化上,封贡体系促进了中国向东亚诸国的文化输出,并进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近现代国际关系史2、1500年前后的“东亚封贡体系”正值明朝(1368~1644)中叶(1)从总体的角度,分析当时“东亚封贡体系”的状况?(2)从地域来说,当时“东亚封贡体系”包括哪些范围?(1)从总体的角度,分析当时“东亚封贡体系”的状况?明朝中叶,封贡关系稳定。一方面,社会经济比较发达,中央集权相当稳固;一方面,外交上比较积极,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是明朝外交的壮举。至16世纪下半叶,封贡关系几乎是名存实亡,东亚封贡体系处于极度松散状态。一方面,由于专制统治的不稳;一方面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的外交活动逐渐衰退。(2)从地域来说,当时“东亚封贡体系”包括哪些范围?朝鲜对明王朝纯粹的封建性依附关系东南亚(明王朝的外交重心)除政治因素之外具有了通商往来的意义日本见专题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日本VS东亚封贡体系日本幕府将军足利满(1368~1394年)与明朝建立册封关系,但为时短暂。日本属于封贡体系VS日本不属于封贡体系史实——历史解读——解读历史,独立见解敢于、善于怀疑(课本、老师)近现代国际关系史1、认识“穆斯林世界”二、穆斯林世界2、1500年前后的“穆斯林世界”第一部分1500年前后的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1、认识“穆斯林世界”和东亚封贡体系通过政治诉求维系不同,穆斯林世界是以宗教为维系——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由先知穆罕默德倡导的伊斯兰教,无论是在阿拉伯本土还是在其他地区传播,从不区分宗教与世俗领域,因此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就构成一个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穆斯林世界”的范围处于变动之中:公元8世纪穆斯林世界鼎盛时期的范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穆斯林世界兴衰简史穆斯林世界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两点:•1、有没有一个作为核心的国家•2、核心国家的实力与影响力如何•公元7世纪~8世纪中叶——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穆斯林世界逐步强盛时期•8世纪中叶~14世纪下半叶——无核心国家——穆斯林世界陷入混乱•14世纪下半叶~16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穆斯林世界恢复稳定并走向强盛•16世纪末~——无核心国家——混乱状态下的“穆斯林世界”在西方殖民冲击下,走向衰落2、1500年前后的“穆斯林世界”(1)关于“有没有一个作为核心的国家”:(2)关于“核心国家的实力与影响力如何”:•14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成为穆斯林世界的新中心。•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达到极盛,是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相当于现在的中东)的征服者。•然而,从此以后帝国由盛而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平衡的,而这样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1500年前后的国际形势证实了这一规律:•1、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平衡的•2、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题三、欧洲秩序第一部分1500年前后的世界思路•1、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平衡的•2、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题转折时代的欧洲秩序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此时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正走向衰落,但欧洲(主要是西欧)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第一部分1500年前后的世界一、转折时代的欧洲秩序(不平衡性)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地理大发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文艺复兴运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宗教改革运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部分1500年前后的世界二、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引发的问题)欧洲殖民扩张简易图始于16世纪上半叶(即“地理大发现之后”)18世纪中叶形成了美国独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殖民统治制度17世纪初具体说,包括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占优势•第二阶段: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发起了“商业战争”。本次课讲授范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占优势1、“地理大发现”期间的殖民活动2、划分殖民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西班牙的殖民活动葡萄牙的殖民活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教皇子午线”第一次调整第二次调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划分殖民地,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西班牙几乎独占了中南美洲,而葡萄牙虽占有巴西,并许诺“有权”夺取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但实际上只占有西非沿海一些殖民据点和印度南端至马六甲的商站,显然,西班牙比葡萄牙占优势。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西班牙的殖民活动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势力范围——西班牙在16世纪上半期建立起对美洲殖民地的统治,其领地包括古巴、佛罗里达半岛、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等•主要政策——大量移民与军事征服。葡萄牙国小力弱,但葡萄牙并不满足,它一面在南美扩大占领地,主要是巴西全境;一方面在非洲扩大占领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可见,在16世纪上半叶,西、葡的殖民活动还局限于大西洋彼岸的中南美洲,最大也只涉及非洲沿海地带和印度洋的一些商业据点。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二)第二阶段: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发起了“商业战争”•1、如何解释“商业战争”的产生•2、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如何解释“商业战争“的产生“商业战争”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别解释:•1、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的王朝战争连续不断,这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奴役更多的臣民和榨取捐税。从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战争的形式。•2、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发起了“商业战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意义——1、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开始衰落。2、英国积极加快殖民步伐:(1)在北美洲东部建立了许多基地,为后来建立13个殖民州打下基础;(2)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致力于开辟东方市场和侵略印度。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尼德兰革命与荷兰诞生意义——1、给西班牙以沉重打击,加速了其衰落2、16~17世纪商业战争史上的重要转折点,17世纪上半期荷兰成为继西班牙之后的最大殖民国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非洲与美洲的世界思路——第二部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三十年战争前欧洲(主要是西欧)的状况(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战后的欧洲状况(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状况)关键词——“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状况(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各方势力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战争早已迫在眉睫。理顺这些矛盾是本节的重点和尤其是难点矛盾的主线是两个——宗教矛盾(天主教VS新教)利益冲突(各势力之间,不仅是国家之间,下面详解)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两个主线之间的关系——宗教矛盾是外在的表现,利益冲突是内在的实质;事件因前者起,起决定作用的是后者;前者和后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国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相当于中国的诸侯)行动的决定因素从前者向后者转移是近代史开始的关键,也是“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史发展上最大的意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一)宗教矛盾了解宗教矛盾的关键在于两点——1、了解宗教矛盾本身2、了解“宗教问题总是同政治和利益紧密联系”这句话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宗教矛盾的直接起源——宗教改革,新教的产生根本的原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成为历史的趋势,新教的产生正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顺应并推动了这个趋势;(解释: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是现代意义的主权的民族国家,而欧洲封建制度的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神权统治体制,而新教正是把矛头直指这个中心)上面的话引出三个问题——1、新教指什么?2、为什么说新教把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神权统治体制?3、在天主教严厉的打压下新教为什么能够得以发展,并成为能够对抗天主教的势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1、新教指什么?主要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先后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的新的教派2、为什么说新教把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神权统治体制?首先分析:天主教神权统治体制的基础是怎样的——天主教宣传基督教徒只有通过教士和教会主持的仪式才能和上帝交流,要知道在欧洲基督徒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于是就形成了普通民众依靠教士、教会的局面,教士、教会成为神权下的统治民众的阶级。神权统治体制的庞大体系就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最高神权统治是罗马天主教会,在各地区设立教区(如法国、英国、西班牙),每个教区设立两个机构:主教和世俗统治者,掌握权力的是主教,世俗统治者只有教皇认可才被认为是正统的。教区下再设层层的教区和封建领主。其次分析:新教对罗马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神权统治体制的冲击——正是指新教猛烈冲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体制的基础:“天主教宣传基督教徒只有通过教士和教会主持的仪式才能和上帝交流”。新教的传播动摇的是罗马教会的基础。近现代国际关系史3、在天主教严厉的打压下新教为什么能够得以发展,并成为能够对抗天主教的势力?新教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民众、世俗诸侯的利益,得到它们的支持与利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宗教问题总是同政治和利益紧密联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二)利益冲突按照各方面势力展开说明这些矛盾,说明为什么在“三十年战争”前夕战争早已迫在眉睫。1、英国(1)把新教确立为国教:(2)把均势政策作为其介入欧洲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3)在“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影响甚小:两方面势力支持新教: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世俗君主。虽然原因不同。•1)必要性分析(地理位置、安全、经济利益)•2)可能性分析(地理位置、实力)•一方面是因为其均势政策的传统;•一方面当时国王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冲突激化,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无暇太多顾及欧洲大陆事务2、法国两个宗教、两个家族、两个人物:两个宗教——天主教和新教宗教改革对法国影响较大,接受了新教的南方贵族集团与坚守天主教的北方贵族集团产生矛盾,教派矛盾逐步激化演变成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这一战打了36年,结果是1594年被亨利四世平息两教达成了暂时的妥协状态:天主教为国教,同时国王颁布特赦令,新教地位合法化。此后,两教依然冲突不断,这也为法国摆脱神权思维成为民族主权国家打下了基础。2、法国两个宗教、两个家族、两个人物:两个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和波旁家族势力庞大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秩序中
本文标题: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及开始前的世界状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1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