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课程下防止学生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的探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体现其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就要在整个初中阶段从七年级开始有效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在实现数学提高人的思维,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对数学认识上的不断提高。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有效防止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我们数学教研组于2010年4月完成课题的立项事宜,并对课题组成员具体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数学教研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学生的心理认知、个性品质、学习现状等多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分析、讨论,从个案中总结出反映整体的基本事实,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产生了科学的结论,进而制定出了有效而切实可行的对策,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完善、提高,从而为实现新课程对数学的要求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对该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应用价值。一、对两极分化的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了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尤其是进入八年级后,学生往往出现数学成绩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研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了对抓好初中数学教学的认识: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围绕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当然有责任尽量地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把学生的数学成绩提上去。二、学生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两极分化暴露在八年级,起源于七年级,主要表现在:(1)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上;(2)数学语言与几何符号语言及作图语言的认识统一上;(3)空间概念的形成与形象思维的发展上;(4)几何图形的观察和简单的几何推理形成上;(5)数与式的认识转变和统一上;(6)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认识上。在七年级学生的身上常常出现适应和不适应,并有差距越来越大的裂痕。三、新课标下数学教学防止两极分化的措施(一)早作准备,预防分化根据学生两极分化的表现,在七年级就要预防分化,早作准备,我们做了以下几点:1.加强管理,严格规范。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依赖性仍大于独立性,幼稚型仍大于自觉性,为了使学生从必然王国顺利跨入自由王国,在作业的管理上我们制定了两条规定:第一、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课外作业组织检查;家庭作业,按时交来,进行登记全批全改,详细记载,及时讲评,不留后患。第二、作业本的设立、书写格式、使用方法按学校统一规定,严格执行。表扬优秀作业,督促不合格者。2.狠抓步步有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七年级的学生,从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个转化,我们强调步步有据,在计算问题中每一步进行了什么运算,根据什么法则,注明理由。我们在教学中坚持这点。特别是对那些即将向潜能生转化的学生,要下决心坚持这点。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逐步有所提高,为八年级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3.对计算在准字上下功夫。其一、很多智力还比较好的学生也常常分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些学生眼高手低,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其二、有些学生对运算法则、公式不熟练,记不住,造成计算不准。前者是态度问题,要多教育,用计算不准在平时练习中出现的笑话、升学考试中将带来的损失、将来工作中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等道理提高学生对计算题的认识,增强对复杂计算的信心,不畏惧,有耐心;后者是个方法问题,要多帮助,从错误的源头(运算顺序、去括号、符号法则等基本运算法则)入手,进行个别辅导,加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计算的准确度。4.提倡自学。从七年级开始,我们就注意预习、复习、总结。先指导学生写预习提纲,章节总结,教会学生在自学中扣概念,提问题。因此,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自学指导。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个的学生,智力并不是很好,但她从七年级入学就坚持自学,学会了“提问”,她的疑问最多,有时一节课下来,她可以提十多个问题,就是这样,她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二)入门阶段,避免分化入门阶段,是大家在同一个“零”点上起跑,首先抓住入门教育,包括学科史、学科内容、方法和应用的介绍,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变盲目性为自觉性。然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形式多样,比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学生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七年级、八年级我们会经常性的搞一些看图比赛、作图比赛、基础知识比赛,班与班之间选代表进行接力赛,其目的是利用青少年那种荣誉感将更多的学生吸引进这些活动中来,让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基础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巩固。比赛结果张榜公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几何证明的兴趣。第二、深挖教材,激发兴趣。掌握好教材的深广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好教学内容,这是入门阶段的重要环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即将向潜能生转化的学生,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感到困难,甚至望而生畏,立即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哪里还谈得上兴趣呢?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教材知识的传授要放在95%的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攀到的高度上,这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变,求知欲不断增强。第三、复习巩固,强化记忆。遗忘往往是潜能生的通病,丢三落四是潜能生学习上共同的特点,因此,入门阶段要注意与遗忘作斗争,因为是入门阶段,学科知识不多,而八年级学生机械识记能力强,但遗忘也快,这种变暂时就记忆为巩固记忆的重要手段就是复习和巩固。课前复习、课后总结、单元复习、作业讲评、自习辅导等等对于基本概念只要出现一次复习一次,反复多次,不断深化,加强理解,增强记忆。(三)细嚼慢咽,注意分化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数学学习要经历探索、体验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新知识的理解。为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概念的教学中特别注意“细嚼慢咽”,防止学生产生两极分化。以前对概念的教学,我们注意到:对于优等生忽视概念的形成、思想方法等基本内容,而注重结论和方法;对于潜能生来说,就更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因此无论优等生还是潜能生,在概念的教学上都要统一到“细嚼慢咽”上去,在每次新概念入门时,宁可放慢些,步步为营。首先是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慢。数学是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合理抽象,这种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不适应的,潜能生尤为突出,他们只会从表面认识事物,做简单的模仿。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认知活动,同样需要基础,同样需要更基本的概念和逻辑思维,同样需要遵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在几何证明的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1)从实际出发,借助直观,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如在认识三角形的全等概念时,准备一副全等三角形硬纸模型,不同位置的图形,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反复辨认其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2)利用图形的相关位置,使学生易于弄清概念。如在学习线段、直线、线段等概念时,画出它们之间各种相关位置,利用“有限”和“无限”进行区分;(3)讲清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要在几何启蒙阶段准确使用几何语言,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掌握好概念;(4)通过对比、归纳使学生区分相近概念。第二、结论推导过程要慢。数学结论是依据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公理,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推导过程是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结合,推导过程是旧知识的运用,是新知识开拓的起点。推导过程本身是一种重要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求根公式的推导是配方法的运用,是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起源,只要在求根公式的推导中慢一点,掌握得牢一点,在讲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时就能驾轻就熟,左右逢源,可大大缩短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几何证明入门时,考虑潜能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在几何推理论证上采用填表、模仿、自证三步,一步一步学会走。第三、探求方法的过程要慢。数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得来的。因此在探求方法的过程中,要分清数学命题形式的结构,特别要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发散思维,开阔思路,要弄清有关知识间的联系,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然后确定解题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突然中冒出来的“见解”,或因势利导,或以理服人,师生共同探索,开拓思路。(四)培优补差,缩小分化虽然我们在防止两极分化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化怎么办?我们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智能能力,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知识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使他们自己发现所学知识范围内的不足,保持一种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从八年级开始办培训班,让优等生有用武之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能。对于潜能生,作为教师,重要的是两条:信心和耐心。哪怕是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使我们充满了信心,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即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教师也应该有耐心,不能急躁。因为教师在这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我们是以提高他们的成绩为目标,缩小分化,争取进步。具体做法是:(1)分层辅导。每课作业必须按A、B、C三类学生安排,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留给足够的时间规定学生课内完成作业,教师重点辅导潜能生,及时解决潜能生的问题,决不让问题成堆。课后作业及时收上来,教师对三类学生的作业抽查几本并详细批改,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和了解学生对本课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情况,接着备好评讲课,问题小的则用下次课的复习提问及时评讲,问题多而严重的则用下次一整节课进行评讲改错。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逐渐培养起来了,成绩也就慢慢地提高。同时,在潜能生中也有差别,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在单元练习中可提出一部分学生做,另一部分可以不做。统考中,也可提不同的目标,原来四十分,这次五十分就是目标,达到了就是进步。(2)“筛法”过关,不搞一刀切。对于单元测试,全班讲评后,听懂的就过关,不懂的集中起来再讲,懂了的就筛掉,不懂的再讲,这样一次一次的“筛”,有时四、五次才能筛完。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不厌其烦的辅导,要有对学生、对事业高度的责任心。(3)以新带旧,在讲新知识的同时往往涉及旧知识。而这些旧知识又往往是潜能生的拦路虎,复习旧知识,为潜能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较好的条件。该课题的研究使我们从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等方面都获得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标题:课题结项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4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