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巨匠——鲁迅名家讲坛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37岁时,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居位于东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优越的家境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父母•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是一名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母亲鲁瑞(1858一1943)是一个慈祥、乐观、开明和坚强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这影响了鲁迅兄弟三人。优越的家境•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优越的家境•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率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优越的家境•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家庭变故•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家庭变故•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1901年4月9日获释回家时,而此时他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了。周福清回到家的时候,鲁迅的父亲周用吉早已在1896年病故了。自贿考案发后,周家既要变卖田产搭救周福清,又要为长期卧病的周用吉医病直至葬埋,所以花光了所有资产,家道难免败落。周福清就是在日渐困顿的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于1904年病逝。家庭变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求学之路•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求学之路•鲁迅先生在南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21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求学之路•鲁迅之所以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希望通过学习现代医学来拯救千千万万个像他父亲那样的国人。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婚姻枷锁•在鲁迅日本留学时,母亲听说儿子在和日本人谈恋爱,焦急地催促他回国完婚。母亲来电说:“母病速归。”•鲁迅赶回来,看到家里张灯结彩,办喜事的所有准备都已经作好了。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儿,名叫朱安,也是绍兴人,比鲁迅大3岁。在族人的簇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中,新娘的盖头被掀开,鲁迅看了一眼新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婚姻枷锁•当天,鲁迅根本就没有就寝,在书桌边看了一夜书。第2天鲁迅下楼时,有人发现鲁迅还是流泪了。因为当时的被子是蓝洋布作的,泪水一流,颜色要褪,那么鲁迅的脸上就留下了蓝颜色。•第4天,鲁迅带着刚刚通过公费考试的周作人启程,东渡日本,一走又是3年。从来没有跟这个封建包办的妻子圆房。上下求索•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上下求索•1909年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乡。•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qiān)事。上下求索1918年5月,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上下求索•1923年10月,鲁迅开始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爱情的春天•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爱情。•1923年10月,鲁迅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每到鲁迅来上课,许广平总是挤到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入神地听鲁迅讲课。爱情的春天•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封信,信中以“小鬼”自称,探问鲁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随后,两人展开了书信往还。鲁迅在信中称许广平为“兄”、“大人”或者“阁下”,而许广平则自称“愚兄”并称鲁迅为“嫩弟”。许广平成了他的学生。爱情的春天•尽管与鲁迅相差十八岁,鲁迅也有着包办婚姻强加给他的“礼物”。•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人还是互生了好感,萌生了爱意。爱情的春天•而许广平全然置之不顾,写了《风子是我的爱……》,来赞美这段纯真的爱情!而鲁迅也写下《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爱情的春天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他们深深的相爱了。1925年10月20日鲁迅一气呵成了一篇以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爱情的春天•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告别了这座曾经带给他们苦闷和欢乐的古城驱车同车南下。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两人又相聚。爱情的春天•在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岁月里,鲁迅与许广平经历了分离的痛苦,也品味了重聚的甘甜。•1927年10月8日,这对有情人终在上海横滨路幸福地结为伉俪。•1929年9月27日,他们的儿子周海婴在上海诞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文坛巨星的陨落•1935年,鲁迅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加上国内斗争日趋紧张。苏联作家几次邀请鲁迅先生去黑海养病,鲁迅都拒绝了:“我并不怕敌人,敌人怕我。我离开上海到莫斯科,只会使敌人高兴。我知道苏联同志爱惜我,但我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就这样鲁迅先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文坛巨星的陨落•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鲁迅与世长辞,享年55岁。•••几乎所有中国作家都出席了葬礼。鲁迅的棺木由36位政见不同的作家抬着,大上海万人空巷,自发的送葬队伍绵延数公里。在1万多名送葬者悲怆的《安息歌》中,鲁迅棺木沉入大地,棺木上盖着一面旗帜,上有沈钧儒题写“民族魂”三个大字,这“民族魂”3个大字却长久地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文坛巨星的陨落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是鲁迅去世20周年,他的棺木也迁葬到上海虹口公园,毛泽东亲笔书题写下了“鲁迅先生之墓”的字样。毛泽东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周氏三兄弟•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kuí)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biāo),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二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周作人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在管轮班读了6年,当时专业科目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留学日本。1909年周作人在日本东京娶了所寄居公寓做工的羽太信子为妻.•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1923年7月19号,周作人把一封绝交信丢给鲁迅,从此,不再邀请鲁迅一起吃饭。8月2号,鲁迅再也受不了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决定搬出八道湾。•在对待日本的态度问题上,周作人处在日本人的包围之中,依然把日本视为第二故乡。•1937年7月7号,日军围攻北京。•1939年夏天,周作人正式下水,他选择了日本,出任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兼北大文学院院长。因为这个经历,日本投降后便以“汉奸罪”论处,要执行枪决。•1946年,北大校长胡适等人使尽浑身解数,把周作人从枪口下夺回来。改判14年有期徒刑。•1947年,周作人又由14年徒刑改为10年。•1949年,周作人从老虎桥监狱提前释放,暂住上海,开始了暗淡的余生。•1958年5月20号在写给曹聚仁的信中,对上海鲁迅墓前的塑像表示不满,认为哥哥是死后随人摆布,说是纪念其实是戏弄。这段话公开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于是他一步步走进了自己的陷阱。•周作人被红卫兵关在一个小棚里,他已经站不起来了,躺在那里,脸色煞白,穿着一件黑的衣服,胸口戴着一块白牌,白牌上就写着他的名字。红卫兵叫他起来交代问题!他费力地起来,但一件事也说不出来了。红卫兵就拿皮带揍:“你说不说!你说不说!”•1967年5月6日,周作人趴在八道湾的临时铺板上猝然死亡,脸上没有丝毫痛苦,享年83岁。周建人(《风筝》中的小弟弟)•周建人(1888—1984年)字松寿,又字乔峰。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三弟。•1920年入北京大学攻读哲学。早年从事生物学的研究。1921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东方杂志》、《妇女杂志》、《自然》杂志编辑、撰稿人。•1923年任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大革命失败后,曾为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担任通信联络及掩护工作。•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任生活书店、新知书店编辑。•1945年与马叙伦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任中央理事。•1946年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成立,当选为理事。•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副省长、省长
本文标题:鲁迅详细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62663 .html